吉隆坡單軌列車

吉隆坡单轨列车英語:),是巴生谷第八条列车线路,也是马来西亚目前唯一营运的单轨铁路列车系统。(前称「旅客捷運高速运輸」,「PRT」)这条路线属于陆路公共交通委员会(SPAD)的大吉隆坡/巴生谷综合运输系统。路线编号为8,而颜色则为黄绿色。

8

吉隆坡单轨
KL Monorail
Laluan Monorel KL
一辆4车厢的史格米SUTRA列车
概覽
營運地區吉隆坡市中心
服務類型跨梁单轨铁路
所屬系統吉隆坡快捷通-旅客捷运系统(PRT)
目前狀況全线运营
起點站 MR01 吉隆坡中央车站
終點站 MR11 蒂蒂旺沙站
營運路線吉隆坡中央车站蒂蒂旺沙站
路線編號8(黄绿色)
技術數據
路線結構高架
路線長度8.6(5.3英里)
最高速度60 km/h(37 mph)
車站數目11
軌距单轨
車輛基地十五碑车辆段
使用车辆史格米SUTRA4车厢列车
史格米/MTrans 2车厢列车
開通營運2003年8月31日2003-08-31
日乘客量每天63,778人(2017年)
乘客量23.279 百万
建設者MTrans
擁有者马来西亚国家基建
營運者快捷通轨道
(属于马来西亚国家基建
網站myrapid.com.my

吉隆坡单轨位于马来西亚金融首都吉隆坡的市中心,于2003年8月31日啓用,總共服務11個車站。它運行在兩條長8.6公里的高架平行軌道,把吉隆坡中央车站與金三角武吉免登連接起來。工程總花費了11.8億馬幣,並由吉隆坡基建公司承建,后由国家基建属下的快捷通轨道营运至今。

历史

1996年,马来西亚政府批准兴建吉隆坡單軌列車的计划。高架单轨铁路全长8.6公里,串连着吉隆坡中央车站交通枢纽与市中心金三角地带。这条采用BOT模式兴建的单轨铁路于1997年1月正式动工,由吉隆坡基建集团(KLIG)拥有40年的特许经营权,机电和土木工程承建商原本为日本日立公司,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因融资困难而暂停工程;1998年改由本国企业“MTrans”公司(今史格米铁路公司)继续完成工程,至2003年8月建成通车,总共耗资11亿8000万令吉。然而,由于单轨列车启用后客流量不如预期,而且营运收入尚不足以偿还利息,最终吉隆坡基建集团因无力偿还巨额贷款而在2007年5月宣布破产,并于同年11月由国营的马来西亚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收购了吉隆坡单轨列车系统[1]

线路及车站

车站编号[2]图片车站名称所在城市[1]启用日期站台类型[2]接驳线路[3]
中文馬來文淡米尔文
8 吉隆坡单轨列车(KL Monorail)
 MR1  KA01  KJ15  FB  吉隆坡中央車站[4]KL Sentralகோலாலம்பூர் ரயில் நிலையம்联邦直辖区
吉隆坡
2003年8月31日
11 芙蓉线
22 巴生港线
55 格拉那再也线
66 吉隆坡机场快线
77 吉隆坡机场支线
国家博物馆站轉乘[5]
99 加影线 SBK15 
 MR2  敦善班丹Tun Sambanthanதுன் சம்பந்தன்不適用
 MR3  马哈拉惹里拉Maharajalelaமகாராஜலேல不適用
 MR4  AG9  SP9  漢都亞Hang Tuahஹங் துஅஹ்
33 安邦线
44 大城堡线
 MR5  燕美Imbiஇம்பி不適用
 MR6  SBK18  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புகிட் பிண்டங்99 加影线
 MR7  拉惹朱蘭Raja Chulanராஜா சுழன்不適用
 MR8  咖啡山Bukit Nanasபுகிட் நனாஸ்金马律站轉乘至
55 格拉那再也线 KJ12 
巴士
 MR9  美丹端姑Medan Tuankuமேடன் தோங்கு苏丹依斯迈站轉乘至
33 安邦线44 大城堡线
 AG5  SP5 
巴士
 MR10  秋傑Chow Kitசோ கிட不適用
 MR11  AG3  SP3  SSP13  蒂蒂旺沙Titiwangsaதிடிவன்க்ச
33 安邦线
44 大城堡线
1212 布城线
注释
1↑ 城市定义依据各州市辖区,非县区
2↑ 侧式站台岛式站台
3↑ 斜体标示的换乘或转乘,尚未启用。
4↑ 斜体标示的车站尚未启用。粗体标示的车站表示提供停车转乘🅿
5↑ 轉乘與換乘不在此條目進行區別,請參見轉乘站換乘站

使用车辆

吉隆坡单轨列车上使用的首批列车是与西雅图中心单轨列车(Seattle Center Monorail)的ALWEG列车类似设计的永久性两车列车。[3] 每辆单轨列车在常规运营期间可容纳158名乘客。 单轨车厢本身由马来西亚单轨铁路制造商史格米铁路公司万挠史格米工厂建造,该工厂也有自己的单轨列车测试轨道。每辆单轨列车在常规运营期间可容纳158名乘客。 单轨车厢本身由马来西亚单轨铁路制造商史格米铁路公司万挠史格米铁路工厂建造,该工厂也有自己的单轨列车测试轨道。

在2012年底,吉隆坡单轨列车宣布将推出四节列车。这些也是由史格米制造的,这次是该公司内部开发的SUTRA设计,该设计也是由印度的孟买单轨列车订购的。 这些列车每次可容纳430名乘客,而双车列车则为213名乘客。新列车配备了四个闭路电视摄像机和轮椅和婴儿车的空间。

在2014年12月有两辆四节列车已正式投入服务,其余单元计划分阶段到达。 虽然他们最初计划在2015年底前投入运营,到目前为止只交付了六个。但因为安全原因,四节列车于2017年5月暂停服务。其中4輛4節車廂火車發生技術故障意外,零件、輪胎等脫落,宣佈停止運行2個月。在2017年10月再次恢复运作但又再次发生技術故障意外与2018年1月24日再次宣布四节列车暂停服务[4]。只有两节列车依然还是继续服务,但使得吉隆坡单轨列车的乘客量不但下降。但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和供应商史格米工程商(SCOMIEN)因为合约纠纷双方不愿意承担责任[5]。而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于2019年4月4日在史格米工程商的制造厂见证了和解协议的签署下,纠纷在国家基建公司(PRASARANA)和供应商史格米工程商(SCOMIEN)签署1亿8100万令吉的和解协议后,宣告落幕。[6]。在2019年8月20日,停驶了长达1年7个月的四节列车已恢复运作,而有3俩四节列车全面翻新,而另外两俩四节列车预计在11月恢复运作,[7]而最初的两车列车将退役。

意外事件

日期 事故
2002年8月16日 吉隆坡单轨列车在开放之前发生了一起事故,在一次试运行期间,一辆 约有13.4(30磅) 的安全轮从火车上掉下来,撞到了在苏丹依斯迈路的单轨高架桥下行走的行人的头部受伤需要住院治疗,伤者是一名记者。在2003年3月7日,安装和运营火车的公司以及铁路局局长提起了500万令吉的疏忽诉讼。[8][9] 2009年4月8日,高等法院裁定单轨铁路公司应对此事件负责,但不对铁路局局长负责。 虽然单轨公司报告称任何此类事故“不太可能”,因为必须拆除六个螺栓才能发生这种事故,此外,对列车上所有其他23个安全轮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其他问题,高法庭判决裁定,单轨铁路公司“没有就安全轮如何从火车上下来提供合理的解释,而是依赖于未知人员篡改的可能性”[10][11]
2005年1月22日 吉隆坡单轨列车发生了爆胎事故,事故发生在晚上8点50分左右时,载有约30名乘客的列车即将从秋傑站转前往蒂蒂旺沙站。 爆裂的轮胎导致橡胶侧壁板翻开,然后撞到乘客座位的一侧,造成两名女乘客受伤。导致列车服务暂停约30分钟[12]
2012年8月11日 在十五碑敦山班丹单轨火车站发生火车抛锚事故,列車从中环广场开抵该站的时候,载客后走不久就在距离车站约200米处故障,使得列车在半空中的轨道上进退不得,导致约183名乘客受困半空中,当电源切断时,托架中的空调系统停止工作。 结果,一些乘客在等待救援时不得不打开窗户让空气进入。 消防和救援部门人员后来使用天窗来救援被困在车厢内的乘客。调查显示该问题是由于断路器供电中断,导致辅助电力系统故障。但在六天后(2012年8月17日)早晨8时35分又再次发生發生拋錨事故,一辆单轨火车从燕美站开往武吉免登途中突然抛锚,导致约200名乘客受困半空中,当时火车的引擎、冷气和照明灯正常操作,经抢救后,单轨火车服务在30分钟后恢复正常。
2015年3月30日 一辆单轨列車在蒂蒂旺沙站停靠时突然冒出浓浓黑烟,由於列車還沒離站,站務人員立即疏散所有乘客,也导致吉隆坡单轨的服务被中断到中午恢復正常,无人在这起意外中受伤。[13]

圖集

参见

參考資料

  1. Hazel Palapus, Shinya Hanaoka. (PDF).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14-10-13].
  2. . www.myrapid.com.my.
  3. . The Monorail Society. [2 September 2014].
  4. . 2018 [2018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5. . 2018 [2018年10月9日] (中文(简体)‎).
  6. . 2019 [2019年4月4日] (中文(简体)‎).
  7. . 2019 [2019年8月20日] (中文(简体)‎).
  8. . [200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05).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9. . [2009-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5).
  10. . The Star (Kuala Lumpur). 9 March 2009 [2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11. Raj, Reena. . Malaysian Bar Council. [2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0).
  12. (PDF). [2009-07-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2-07).
  13. . [2015-03-30] (中文(马来西亚)‎).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