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菓子
和菓子(日语:/ wagashi)是一種日本式“餜子”(糖果糕點和甜品冰品的总称)的食品[1]。從明治時代開始,為了與歐洲流傳過來的「洋菓子」(西式糕點)區別,因此將日本傳統的菓子改稱為“和菓子[2]”。主要的原料包括糖、米、糯米、小麥粉等,並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食材。由於特別講究於手作能力,和菓子又被稱為「日本飲食文化中的花」。



(代表春天的日式甜點)

(包着皮烤的日式甜點)

歷史變遷
萌芽期
和菓子的範圍相當寬廣,在日本舊稱為“菓子”,源自古代日本人將天然的水果及樹木的果實加工而成的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乾,果乾,米團[3]。
現在和果子的原型起源自奈良時代起從唐朝傳入的“唐菓子“。 [4]根據成書於日本延長年間(923-930)的《倭名類聚抄》記載,当时有八種以米捏成的「唐菓子」,分別是: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臍、饆饠、鎚子、團喜以及果餅14種。同时在这时期,砂糖,糯米製菓,油炸點心传入傳入日本[5]。這時候唐菓子的用途是單純用來祭神所用的祭品。其後在平安時代初期空海大師於西元806年將煎餅製法引進日本,提升糖、米、糯米、小麥粉等素材的應用高度。
發展期
在鎌倉時代,從宋朝學法的僧人傳進羊羹類和饅頭類的食物以及茶苗,也帶回來「喝茶搭配吃點心」的習慣,如著名的聖一國師。由於當時日本食肉文化不普及的關係,加上宗教因素,很多原來由肉類製成的食物改用紅豆、小麥粉替代,如羊羹。
在室町時代,經過口味調整後,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甜點。經過改良過後的蔴糬外皮變得色彩豐富,精緻甜點的造型除了包含中國元素的桃子、兔子造型外,以櫻花、葉子等植物造型的和式甜點也加入其中。大小從原來的掌心大小,變為一口可吃掉的大小。在日本戰國時代,和菓子也隨著茶道文化的興起而流行於公家與武家之間。隨著茶聖 千利休 發展的茶道興盛,和茶道相依相存的和菓子也逐漸變得蓬勃起來。
在安土桃山時代,葡萄牙人帶來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點心,如蜂蜜蛋糕、金平糖、麵包等等。由於日本稱他們為南蠻人,而帶來的點心,就稱為南蠻菓子。這些南蠻菓子帶給了和菓子文化新的視野與技術,尤其這時對於麵粉類的和菓子有相當的發展。[5]
特點
季节性
部分种类的和菓子是季节限定贩售的,如春季的樱饼,夏季的水无月饼等。[7]
藝術性
日式糕点的製作費工,起名字也是大有學問,通常以連歌、俳句、歷史典故或者自然一景來命名。
其外觀的多樣性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點心師傅會把和果子作成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或者配合季節作出相對應的氛圍,有如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一樣,讓人捨不得吃下它,這也是日本人精緻文化的體現。
賞心悅目的和菓子常作為年節送禮之用,也是日常招待客人必備的,各地也都有獨特風味的日式糕点作為名產,日本人出差、觀光總會買個幾盒和菓子回來,由上可見和果子在日本人生活佔有相當重要性。
例如夏天的和菓子運用具有透明效果的葛粉來表現清涼的意境,這種帶有藝術性的和菓子在日本人看來是同時秉持著季節感和日式矜持的完美呈現。特別精巧、具有藝術效果的和菓子也可以叫做“工藝糕点”,用可以食用的和菓子食材來表現花鳥風月的世界觀。
參見
參考來源
- 書目
- {{clref|吳蕙菁|2014|ref= 吳蕙菁. . 臺灣: 聯合文學. 2014-09-29: 240頁 [2014]. ISBN 978-986-323-085-4 (中文).
- 洪建德. 初版. 台灣: 聯經出版. 2013-01-01 [2013]. ISBN 957-082-540-5 (中文).(繁體中文)
- 引用
- 洪建德 2003
- . All About Japan.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中文(台灣)).
- . zh.cn.nikkei.com.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7).
- 早川幸男 『菓子入門』
- . www.wagashi.or.jp.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4).
- . FUN! JAPAN Malaysia. [2019-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0) (英语).
- Storm.mg. . www.storm.mg. [2019-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5) (中文(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