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齒近音

唇齒近音
ʋ
IPA編號150
編碼
HTML碼(十進制)ʋ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28B
X-SAMPA音標Pv\
ASCII音標r<lbd>
IPA盲文
音頻範例
來源 · 幫助

唇齿近音是与f和v相对应的一个近音。发音方式如同v但是摩擦度小是个近音。

个别北京人说"W"声母的时候,上门牙触及下嘴唇就是这个音。

吳語中「」(vhen)於連續變調語句中會出現此声母,作此聲母者本為濁音[v]。

荷兰语的W、芬兰语的V是此音

见于

语言词汇国际音标意义注释
亚美尼亚语东亚美尼亚语[1]ոսկի[ʋɔski]
亚述新阿拉米语hawa[haːʋa]特别是在乌尔米耶方言。部分使用者会用[v]。其它变体中和[w]对立。
加泰罗尼亚语巴利阿里方言treballava[t̪ɾəbəˈʎ̟aʋə]工作了/v/的同位异音。[2]参见加泰罗尼亚语
巴伦西亚语[2][t̪ɾe̠bäˈʎ̟aʋä]
汉语 现代标准汉语 为/wèi [ʋêi] 在官话中普遍。在其它变体中和/w/对立。
丹麦语标准音[3]véd[ʋe̝ːˀð̠˕ˠ]知道也被描述为短塞音[b̪̆];实现为擦音[v]很罕见。[4]参见丹麦语音系
荷兰语标准音wang[ʋɑŋ]荷兰南部方言中实现为唇音[β̞]。参见荷兰语音系
英语印度裔南非英语vine[ʋaɪn]在其他口音中和擦音[v]对立。
部分使用者red[ʋe̞d̥]方言上呈现异质化[5] (特别是伦敦东南英格兰)。参见英语音系
法罗语[6]ða[ˈɹøːʋa]演说/v/在词首和元音间时的同位异音。第一种情况下它和擦音[v]是自由变体。[6]参见法罗语音系
芬兰语vauva[ˈʋɑu̯ʋɑ]宝贝参见芬兰語音系
德语标准德语was[ʋas]什么多数使用者的/v/在辅音后的同位异音。特别在南部用在词首。参见标准德语音系
瑞典德语和标准德语的/v/对立[7]
瓜拉尼语avañe'ẽ[ʔãʋ̃ãɲẽˈʔẽ]瓜拉尼语/w//ɰ/对立。
夏威夷语wikiwiki[ʋikiʋiki]也可能实现为[w][v]。参见夏威夷语音系
印地语रुण[ʋəruɳ]伐楼拿参见印度斯坦语音系
意大利语部分使用者[8]raro[ˈʋäːʋo]罕见对标准意大利语齿龈颤音 [r]的引渡替代,基于独立的正字法缺陷和/或 地方变体使得音的交替更普遍,特别在博尔扎诺-上阿迪杰自治省 (和奥地利德语区毗邻), 瓦莱达奥斯塔大区 (和法国接壤) 和部分帕尔马省,特别菲登扎周边。其他等效发音可能是小舌颤音 [ʀ]浊小舌擦音 [ʁ][8] 参见意大利語音系.
立陶宛语vanduo[ʋɐn̪d̪uə]参见立陶宛语音系
马拉地语जन[ʋə(d)zən]重量参见马拉地语音系
宮古語[9][ʋ̩tɑ]可能是成音节辅音
挪威语东部标准口音[10][11]venn[ʋe̞nː]朋友有时实现为擦音[v][11][12]参见挪威语音系
Nsengaŵanthu[ʋaⁿtʰu]人们
旁遮普语ਵਾਲ[ʋäːl]头发
俄语[13]волосы[ˈʋʷo̞ɫ̪əs̪ɨ̞]头发/v/一般的实现方式;和颚化形式对立。[13]参见俄语音系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цврчак/ cvrčak[t͡sʋř̩ːt͡ʃak]板球也可能实现为[v]取决于方言。参见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音系
紹納語vanhu[ʋan̤u]人们/v//w/对立。
斯洛伐克语[14]voda[ˈʋo̞dä] /v/一般的实现方式。[14]参见斯洛伐克语音系
斯洛文尼亚语[15]veter[ˈʋéːtər]也被描述为擦音[v][16][17]参见斯洛文尼亚语音系
瑞典语vän[ʋɛːn]朋友部分使用者口音。参见瑞典語音系
西班牙语[18] 智利西班牙语 hablar [äˈʋläɾ] /b/的同位异音。参见西班牙語音系
泰米尔语வாய்[ʋɑj]参见泰米尔语音系
乌克兰语[19]він[ʋin]可能是预发音的/w/主要出现在/i/前。[19]参见乌克兰語音系
西弗里西亚语wêr[ʋɛːr]哪里参见西弗里西亚语音系

參見

  1. Dum-Tragut (2009:20)
  2. Saborit Vilar (2009:52)
  3. Basbøll (2005:62)
  4. Basbøll (2005:27 and 66)
  5. Foulkes & Docherty (1999:?)
  6. Árnason (2011:115)
  7. Schmid, Stephan, , 2010 [2015-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8. Canepari (1999), pp. 98–101.
  9. Thomas Pellard, Why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yukyuan languag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presentation)
  10. Kristoffersen (2000:22 and 25)
  11. Vanvik (1979:41)
  12. Kristoffersen (2000:74)
  13. Yanushevskaya & Bunčić (2015:223)
  14. Hanulíková & Hamann (2010:374)
  15. Šuštaršič, Komar & Petek (1999:136)
  16. Priestley (2002:394)
  17. Greenberg (2006:18)
  18. (PDF). [2020-12-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7).
  19. Žovtobrjux & Kulyk (1965:121–12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