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唢呐是一種双簧管樂器,也叫唢奈、苏尔奈、金口角、号笛,在閩東語、粵語、閩南語、潮語中稱為「的禾」(粵拼︰Di1 Daa2; 啲打)、「吹」、台語中稱為「鼓吹」(白話字:kó͘-chhoe/kó͘-chhe)或“八音”。
两支唢呐 | |
分類 | 雙簧管樂 |
---|
傳統嗩吶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环节状形,上端装有带蘆葦材质的「哨子」(簧片、哨片)的木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喇叭口稱為「碗」。現代加鍵嗩吶的外型則更像交響樂團中的雙簧管。
歷史
卢克莱修在《物性论》中写道,“最早教会居民吹芦笛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哨声。”盛产芦苇的地区,多有管乐器出现。波斯西南部及东南部的丘陵湖泊地带,北方里海沿岸诸省,就是多产芦苇的地方。
唢呐诞生于阿契美尼德时期。《列王纪》在描写伊朗与图兰两军交战、鼓角齐鸣时,唢呐也频繁出现。
西晉時期即传入新疆,在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有嗩吶演奏的繪畫,后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原,開始在民间流传。明清以來民間經常使用。
唢呐(Sorna)波斯语写作:sūrnāy,sūr意为强音(strong),nāy意为笛子,是一种多用于聚会宴饮等欢快热闹场合的别种“芦笛”。
構造、發聲原理
傳統嗩吶的管身有8個音孔,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音。發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蘆葦製的哨子吹氣使之振動發聲,經過管身及碗的振動及擴音而發出聲音。
嗩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以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種技巧的運用,其音色音量的變化大,且能作出很圓滿的滑音。嗩吶演奏者必須具備視不同樂曲所需求的音色需求而調整哨子的技術。
音域
傳統嗩吶按音域及樂器大小可分為小嗩吶(又稱海笛)、高音嗩吶、大嗩吶,其中可再分為各種調性的嗩吶,如G調小嗩吶、F調小嗩吶、D調高音嗩吶、C調高音嗩吶、G調大嗩吶等等﹝調性是指放開最下面3孔時所吹出的音﹞。傳統嗩吶的常用音域為17度音,最常用的D調高音嗩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最高音b,則較不常用。
現代改良的加鍵嗩吶,增加了按鍵及半音孔,以擴濶音域和穩定音準,一般可分為加鍵高音嗩吶、加鍵中音嗩吶、加鍵次中音嗩吶、加鍵低音嗩吶等。因各地區、各製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見的加鍵中音嗩吶而音,常用音域一般為18度音。
傳統嗩吶及其應用
傳統嗩吶的按孔則是橢圓形,採用七孔律
嗩吶曲選錄
嗩吶擁有特殊的音色及豐富的表現力,相較於在樂團中合奏,更適合於獨奏。任同祥在1950年代發表百鳥朝鳳後,許多民間嗩吶演奏者也開始從事獨奏曲的改編創作。1990年代以後並出現協奏曲,如關迺忠的花木蘭嗩吶協奏曲。
20世紀
21世紀初
- 《大漠長河嗩吶協奏曲》 2009年, 張豪夫
- 《敦煌魂唢呐协奏曲》 朱曉谷
重要演奏家
參見
- 波斯嗩吶
- 土耳其嗩吶
- 印度嗩吶
- 吶音管
- 奧杜管
- 蒙古嗩吶
- 太平簫,朝鮮嗩吶
- 筚管,泰國嗩吶
- 吶管,緬甸嗩吶
- 古巴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