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
報導者,是由「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於2015年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1],致力於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其內部成員大多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創辦人為臺灣知名媒體人何榮幸。[2]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
---|---|
類型 | 新聞網站 |
擁有者 | 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
創辦人 | 何榮幸、張鐵志 |
創刊日 | 2015年9月1日 |
政治立場 | 中立媒體 |
語言 | 正體中文 |
总部 | 中華民國 臺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一段31巷6號6樓 |
網站 | twreporter.org |
報導者因以非營利基金會的模式經營,平日靠募款和讀者捐款維持運作[3][4][5],其網站內容採用創用CC授權條款。[1]
概略
報導者的營運宗旨是改變臺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該傳媒致力於深度調查報導的產出。其未來發展包括,開放原始碼、實施攝影共有版權與開放編輯室。報導者的報導內容著重國際與中港事務及文化觀察,其中包涵深度題目報導、人物專訪及深度文化觀察,並穿插以社會大眾關注之解釋性新聞及相關圖表。[6][7]
報導者網站所有報導都不會有點閱數字,讓記者不被文章流量影響報導方向,他們同時也不會冷落較少人關注的議題。[8]
成立背景
臺灣媒體產業在台灣已被視為社會亂源,因「即時新聞」當道,新聞工作者為了大量產製即時新聞,使新聞專業下降,且面臨勞動條件低劣,必須靠點閱流量存活等問題。[9]為了解決當今臺灣新聞氾濫的困境,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決定「自己的新聞自己救」,他認為媒體應回歸新聞初衷,新聞應是原生內容,且應給予新聞工作者充足的時間製作深度報導,而報導內容也應該經過查證。因此,何榮幸離開主流媒體「獨立評論@天下」,在9月1日記者節這天宣布成立報導者,致力於調查報導的產出。[6][8]
編制
報導者組織分為編輯部、數位部、攝影部,以及基金會。[10]
營運模式
「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起初由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捐助新臺幣500萬元成立[10],營運初期三年均依靠企業贊助,但捐助者不得介入及干預。長遠發展則規劃以公益基金模式採小額捐款方式招募會員維持運作。[11]
報導者初期捐助者代表童子賢曾宣示三不原則「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以減少商業干預。[7][12]。2015年12月16日起,報導者在每一季結束時,會將每季接受捐助的狀況公布在官網上。至於財務運作,報導者會聘請會計師稽核,並於官網公布每年的財務報表。[1]
接受捐助原則
經由報導者文化基金會董事會決議的捐助原則如下[1]:
- 所有捐款者皆須接受「三不原則」: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
- 不接受任何政黨、政治人物捐款。
- 凡新臺幣100萬元以上捐款,由董事會捐款審查小組決定是否接受。
- 凡新臺幣100萬元以上捐款,應予具名。
工作倫理規範
經由報導者文化基金會董事會決議的工作倫理規範如下[1]:
- 基金會董監事,不得涉入與干預《報導者》任何新聞處理個案與新聞內容。
- 所有捐款者皆秉持「三不原則」: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報導者》任何新聞處理,皆不受捐款者影響。新聞處理內容若涉及捐款者,由監察人監督內容是否維持獨立自主。
- 凡基金會專職人員,在外不得有任何支領固定酬勞之兼職,並不得於商業媒體撰寫文稿。
得獎記錄
年 | 月日 | 獎項 | 得獎作品或員工 |
2016年 | 4月18日 |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 【肖像類】第2名/余志偉
【肖像類】優選/林佑恩 【系列照片類】優選/林佑恩 |
8月15日 | 平冤年度新聞獎 | 鄭性澤案14年 他還在等一個清白[13] | |
10月31日 | 酷摩沙獎 | 【酷兒新聞報導獎】走入同志家庭[14] | |
11月18日 | 卓越新聞獎 | 【調查報導獎】看見高雄土地傷痕[15] | |
2017年 | 5月13日 | 人權新聞獎 | 【中文多媒體新聞獎】離岸之前─印尼漁工的台灣夢[16] |
5月19日 | 台海新聞攝影大賽[17] | 【兩岸議題新聞類銀獎】兩岸生根
【台海環保科技新聞類金獎】我們用家與田換來的水泥袋 【台海經濟新聞類銀獎】離岸之前 | |
6月15日 | SOPA亞洲出版協會 | 【卓越人權報導獎首獎】造假.剝削.血淚漁場
【卓越調查報導獎首獎】造假.剝削.血淚漁場 【卓越資訊圖表獎首獎】台灣遠洋漁業的 大鮪鱸鰻 【卓越人權報導獎二獎】無國籍的移工小孩—『沒有名字』的孩子們 | |
2018年 | 5月13日 |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18] | 【年度最佳攝影記者】余志偉
【系列照片】第一名:15歲起我這樣養活自己/余志偉 【突發新聞類】第三名:余志偉 【肖像類】第一名:余志偉 【圖文特寫類】優選:余志偉 【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三名及優選:余志偉 【藝術文化與娛樂新聞類】陳朗熹 |
爭議
2017年6月21日報導者刊登張子午撰述〈當房思琪成為實體——專訪作者密友與編輯談林奕含的出版歷程〉的報導,文中以匿名的方式,指稱「一間知名出版社」的總編與林奕含「簽約旋即解約」的過程,「對林奕含不啻是一個重擊」,是對精神疾病「另一個屢見不鮮的歧視與排除」[19]。報導刊出後,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兩度於臉書發表聲明,駁斥報導者刊載的報導未盡平衡報導之責,單方面引用林奕含密友的說法,造成輿論效應,形同公審,使得她走投無路,於6月25日於自宅意圖輕生獲救[20]。報導者編輯部隨後於26日凌晨在臉書發文致歉,並刪除報導中相關段落[21]。
參考文獻
- . [2017-03-09] (中文(台灣)).
- 花火編輯群. . 花火. 2016-12-1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 Lisa. . INSIDE. 2015-9-1.
- 黃筠芸. . 大紀元時報. 2015-09-02.
- 鄭景雯. . 大紀元. 中央通訊社. 2015-9-1.
- 黃硯琳.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7).
- 陳耀宗. . 風傳媒. 2015-9-1.
- 花火編輯群小編YS. . 花火. 2016-1-12 [2018-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 林淑卿. . 串樓. 2017-9-20 [2018-08-14].
- 報導者. . [2018-08-09].
- Lisa.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2015-09-01 [2017-03-09].
- .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2015-09-01.
-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 . 2016-8-15.
- 酷新聞. . 2016-10-29.
- 中央社. . 2016-11-18.
- 吳淑鈴. . 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2017-7-9 [2018-07-13].
-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台賽). . 2017-5-19 [2018-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3).
- 中央社. . 2018-5-13.
- . 蘋果即時. 2017-06-21 [2017-06-26].
- 王冠仁、姚岳宏. . 自由時報 (台北). 2017-06-25 [2017-06-26].
- . 蘋果即時. 2017-06-26 [2017-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