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格雷伯

大卫·格雷伯英語:1961年2月12日-2020年9月2日),美国人类学家,无政府主义活动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1]。以对官僚主义、政治和资本主义的尖锐描写而闻名[2]

大卫·格雷伯
2015年
出生David Rolfe Graeber
(1961-02-12)1961年2月12日
 美國纽约市
逝世2020年9月2日(2020歲-09歲-02)(59歲)
 義大利威尼斯
国籍 美國
母校芝加哥大学
知名于《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
机构
受影响于
施影响于占领运动

生平

他的父母是工人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3],且都是犹太人[4]。他的母亲露丝·鲁宾斯坦曾是一名制衣工人,1930年代活跃于国际妇女服装工人工会,并在音乐剧中扮演主要角色[3][5]。他的父亲肯尼斯早年加入美国青年共产主义联盟,参加了1936年巴塞罗那的西班牙革命和内战。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前便退出了青年联盟[6]

大卫·格雷伯于1978年毕业于菲利普斯学院,1984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分校文学学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深造,期间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在马达加斯加贝塔富进行了为期20个月的民族誌研究田野調查[7]。1996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1987年的灾难:马达加斯加农村地区的记忆与暴行》,导师为馬歇爾·薩林斯[8][9]

1998年,受聘为耶鲁大学助教授,随后升任副教授[8]。2005年5月,在他即将获得终身教职的前一年,耶鲁大学人类学系决定不与他续约。格雷伯指责这是由于政治立场原因。有4500多名同事和学生在支持他的请愿书上签名[8]。2005年12月,他同意在接受一年的带薪休假后离开耶鲁大学。2006年春,他教了最后两门课程“文化人类学导论”(有200多名学生参加)和“直接行动和激进社会理论”研讨会。2008年至2013年,他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教。2013年,他接受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职位[10]

2007年,格雷伯(左)参加纽约市联合广场移民者集会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开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运动的关键人物之一。2011年11月,《滾石》杂志称赞格雷伯为占领华尔街运动提供了主题“我們就是那99%的人”。但是格雷伯却说,这个口号“是大家集体创造的”[11]。2011年8月2日,他参与召集第一届纽约市大会,当时仅有60名参与者。随后,他参加工作组会议以及组织有关非暴力抵抗的法律和医学培训班。他曾在祖科蒂公园扎营数天,后离开纽约市前往得克萨斯州奥斯汀[3]

2019年10月11日,格雷伯在伦敦特拉法加廣場反抗滅絕活动中发表讲话,谈到“狗屁工作”与环境损害之间的关系[12]

2020年9月2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59岁[13]。他在生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像往常一样活跃于Twitter[14]

出版物

  • Graeber, David. . New York: Palgrave. 2001. ISBN 978-0-312-24044-8.
  • Graeber, David. . Chicago: Prickly Paradigm Press. 2004. ISBN 978-0-9728196-4-0.
  • Graeber, David.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253-34910-1.
  • Graeber, David. . Oakland, CA: AK Press. 2007. ISBN 978-1-904859-66-6.
  • Graeber, David. . Edinburgh Oakland: AK Press. 2009. ISBN 978-1-904859-79-6.
  • Graeber, David. . Brooklyn, N.Y.: Melville House. 2011. ISBN 978-1-933633-86-2.
  • Graeber, David. . London New York: Minor Compositions / Autonomedia. 2011. ISBN 978-1-57027-243-1.
  • Graeber, David. . New York: Spiegel & Grau. 2013. ISBN 9780812993561.
  • Graeber, David. . Melville House. 2015. ISBN 978-1-61219-375-5.
  • Graeber, David. . Penguin. 2018. ISBN 978-0241263884.
中文译本
  • 大卫·格雷伯. . 由孙碳; 董子云翻译 .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08635545.
  • 大卫·格雷伯. . 由罗育兴; 林晓钦翻译 . 台北: 商周出版. 2013. ISBN 9789862724361.
  • 大卫·格雷伯. . 由许煜翻译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49555277.
  • 大卫·格雷伯. . 由李尚远翻译 . 台北: 商周出版. 2016. ISBN 9789864770052.
  • 大卫·格雷伯. . 由李屹翻译 . 台北: 商周出版. 2019. ISBN 9789864776092.

参考资料

  1.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13-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9).
  2. 吴俊燊; 董牧孜. . 新京报. 2020-09-04.
  3. Bennett, Drake. . Business Week. 2011-10-26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4. Stuart Jeffries. . The Guardian. 2015-03-21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5. .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4-20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9).
  6. . Abraham Lincoln Brigade: Spanish Civil War History and Education.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7. Berrett, Dan. .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10-16 [2013-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8. Arenson, Karen W. . The New York Times. 2005-12-28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3).
  9. Graeber, David. .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Yale University.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2-22).
  10. Shea, Christopher. .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04-15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7).
  11. Graeber, David. . Spiegel & Grau. 2013: 41. ISBN 978-0812993561. As a matter of historical record, since there is so much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logan "We Are the 99 Percent," the answer is that - appropriately enough - it was a collective creation.
  12. . Time Out London. [2020-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2).
  13. Cain, Sian. . The Guardian. 2020-09-03 [2020-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14. . 澎湃新闻. 2020-09-04.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