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納粹德國在莫斯科所签订之互不侵犯條約,目標是初步建立蘇德在擴張之間的友誼與共識,並導致波蘭被瓜分。条约也称为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希特勒-斯大林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俄語:
德語: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条约签订后握手
簽署日1939年8月23日1939-08-23
地點莫斯科
失效日1949年8月23日(计划)
1941年6月22日(条约终止
簽署者
語言德语俄语
收錄於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國和蘇聯外長在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共總書記斯大林站在後面見證條約簽署
二战导火線

背景

由於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计划在1939年9月1日攻擊波兰,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在8月23日前往苏联,希特勒更指示里賓特洛甫接受蘇聯的所有條件,以避免攻擊波蘭時兩面受襲。最後,雙方在8月23日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意識形態等原因,西方国家苏联的矛盾激化了。矛盾发展到1930年代末,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同时在东欧地区利益问题上与德国冲突又日益尖锐。而纳粹德国向来仇视共产主义,要向苏联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经由东欧的通道。對蘇聯而言,是所谓“老牌帝国主義國家”,意识形态冲突显而易见,而納粹德國的崛起更直接危及蘇聯的國防安全。故此,西方、德國與蘇聯三方之間的博弈與鬥爭便開始了。

希特勒一面准备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侵略扩张。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英法等国一味退让,不做抗击德国的准备,希望德國會停止擴張”,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为此,英法还與德國簽定了慕尼黑協定,帮助德国和波兰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1]

當時,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约瑟夫·斯大林為了保護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棄與共同抗,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爭取時間及空間应对德國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由于波兰和德国一起参与了瓜分捷克的行动,并逐步在向德国靠拢[1]。于是在纳粹德国决定合并波兰的时期,苏联决定占据原波兰和苏联接壤的地区,构建面对德军的缓冲地带[2][3]。另一方面,希特勒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4]

概况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政治谈判。谈判中,苏联向英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1. 缔结英、法、苏之间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反侵略互助条约
  2. 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
  3. 缔结三国间相互援助的方式和规模的具体协议。

然而,谈判毫无结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拒绝苏联提出保障中欧和东南欧国家安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里宾特洛甫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苏,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因为希特勒已决定侵略波兰,他得知莫斯科正在举行英、法、苏三国谈判,深感忧虑。

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罕战役,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苏联有腹背受敌的现实危险。

8月2日,希特勒放下身段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必要時他可以親自出席。苏联对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相当不满,遂答应了这一请求。同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8月3日,里宾特洛甫向苏提出希望改善彼此关系,声称从波罗的海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

8月17日,德驻苏大使舒伦堡再次会见莫洛托夫,表示愿与苏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8月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9月1日清晨,德軍正式對波兰發動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

条约规定

  • 条约缔结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 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 缔约双方絕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 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條約外,德蘇還簽訂了一份秘密附加協議書:

  • 波罗的海地區如發生領土或政治變動時,立陶宛北部疆界將成為德蘇權力界限,在這方面,雙方將承認立陶宛在維爾諾地區的利益。
  • 波蘭發生領土和政治變動,德蘇將大致以納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為勢力分界。維持波蘭獨立是否符合雙方利益,與及如何劃界,只能在進一步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才能確定。
  • 在東南歐方面,蘇聯關心她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宣佈她在該地區在政治上完全沒有利害關係。
  • 雙方將視本協議書為絕密文件。

秘密附加協議書的內容當時並不為外人所知,內容一直到了二戰結束之後的紐倫堡大審時,西方國家才從里賓特洛甫的口供中得知,但當時蘇方否認。

后续事件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一个双方的缓兵之计。苏联方面深知坚决反共的纳粹德国迟早会撕毁和约。条约签订后,为之后的苏德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5]。这样一个准同盟条约具有瓜分东欧的性质,使得苏联向纳粹德国提供石油,谷物,锰,橡胶等战略物资。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苏軍也从东面入侵,9月17日两军在布列斯特会师。在条约保证之下,德军横扫欧洲时,苏军在11月30日入侵芬兰,抢夺了芬兰11%的国土,1940年6月苏联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北布科维亚。与此同时还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莎尼亚、拉脱维亚。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但9月19日和9月23日,苏德亦有零星交火。9月22日,纳粹德国邀请苏联红军领导谢苗·克里沃舍因参加阅兵,并移交布列斯特。

1939年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根据条约重新划分的苏德势力范围,苏联红军入侵芬兰,并迫使芬兰割让领土。1940年,苏联先后吞并或占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毁协议,发动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联合羅馬尼亞王國和芬兰等盟友兼受苏联剥夺的国家,对苏联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紀念

1980年代,西歐多個城市於8月23日發起「黑絲帶日」,抗議蘇聯佔領東歐。而條約簽訂50週年當日,即1989年8月23日,立陶宛拉脫維亞爱沙尼亚合共200萬人組成人鏈,稱為「波羅的海之路」,向世界展示對抗蘇聯非法佔領三國的決心。

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宣布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的独立,至此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被占领的东欧各国全部获得独立。

2009年,欧洲议会將8月23日──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週年──為歐洲史太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須以尊嚴和公正紀念之[6]

針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大會決議譴責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共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呼籲將8月23日定為斯大林主义纳粹主义受害人紀念日[7][8]

參考文獻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