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北北極殿

大城北北極殿,或稱城北北極殿,古名大城北上帝宮,臺灣澎湖縣湖西鄉廟宇,城北村公廟,主祀玄天上帝[1][2],地理位置鄰近澎湖機場[3]法師流派為「普庵派」。[4]:257

大城北北極殿
廟宇立面。
廟宇立面。
漢語拼音
台羅拼音
基本資訊
所在地 臺灣 885 澎湖縣湖西鄉城北村9號
創建年份  大清乾隆60年(公元1795年)
開基者 大城北村民
廟格 角頭廟、真武廟
主神 玄天上帝
關聖帝君
中壇元帥
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
例祭 農曆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聖誕)

沿革

城北村位於澎湖湖西鄉的拱北山周遭,胡建偉所著的《澎湖紀略》作「大城北社」,相傳荷蘭人曾在拱北山頂處築城,而聚落則在築城處北端而得名。[3]「大城北社」在清領時期行政區歸屬於奎璧澳,在日治時期則改劃入林投澳[3],故現今屬於「林投澳角頭廟」之一,但逢林投澳「祭王」活動時,大城北北極殿僅止活動「參與」,卻不列入林投澳諸角頭廟請王活動的「舉辦」輪值。[4]:261

根據蔡承德撰述於民國63年(1974年)的〈大城北北極殿落成碑〉云;村廟開基於乾隆60年(1795年),道光15年(1835年)修建、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在日治時期1898年度的調查報告中,當時廟名登記作「上帝宮」。昭和六年(1931年),村民洪竹笋發起重修,獲得林清波解囊襄助,昭和八年(1933年)順利遷廟新建,即為今址。[1][4]:257

民國44年(1955年),大城北北極殿受一新社影響[5]:51-54,開辦文堂(鸞堂),堂號「啟善堂」,鸞手的結社名稱則為「修身社」。[4]

民國62年(1973年),大城北北極殿重新改建,翌年落成,即為今貌。民國63年(1974年)竣工的大城北北極殿,座西北朝東南,乃群眾募捐而成,型制為立面長18.85公尺、縱深長15.3公尺,占地面積73.36坪的單層樓建築。[2][4]:257

建築

大城北北極殿建築風格為「閩南式」,左右各設連結式護龍,三川殿屋頂上緣放置「財、子、壽」三仙,兩端並佐以燕尾及水草點綴,脊堵以「八仙」為剪粘題材,上簷鋪以綠瓦、下簷則鋪黃色琉璃瓦,兩側的鐘、塔樓屋簷皆採綠瓦,亦不乏水草、花卉及垂花等裝飾;立面入口懸掛的「聖旨牌」,乃是大理石所製。[4]:261

大城北北極殿建築的歷史悠久,保存良好,極具文史價值[4],村民表示若能重新翻修,必可帶動社區的觀光人潮。[6]

祭祀圈

大城北村流傳有「雞無翩、無通呷」之俗諺,形容當地先天地理環境不佳,村民謀生困難,人煙稀少,其祭祀圈分布成三個甲頭,分別為東甲(林氏與黃氏)、中甲(洪氏與林氏)以及後甲(林氏與王氏)。此外,北極殿法師長歷代姓名可考者有林清波、林光燦二人。[4]

圖輯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大城北北極殿

參考資料

  1.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9-12-29] (中文(台灣)‎).
  2.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29] (中文(台灣)‎).
  3. .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19-12-29] (中文(台灣)‎).
  4. 甘, 村吉. . 澎湖縣: 湖西鄉公所. 2012. ISBN 9789860360752 (中文(台灣)‎).
  5. 余, 光弘; 黃, 有興. . 澎湖縣: 澎湖縣政府. 2005. ISBN 9860015198 (中文(台灣)‎).
  6. 宋, 國正. . 澎湖時報. 2017-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