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其前身是「魁星堂」及「中社書院」,與崇文海東蓬壺並列為府城四大書院[1][2][3]。雖然名為書院,但是是定期讓士子聚會討論書史、考究詩文之處,與其他書院作為授課講經場所有所不同[2]。此外亦有說法認為奎樓書院是舉辦院試[註 1]時,讓應考者溫書的場所,而這些士人聚集除了溫書之外,也可能會討論試題甚至時事政局[4]

2016年的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內部。
奎樓幼稚園校舍

書院原本位於巡道署旁[註 2],日治時期因為道路開闢遷到今址,但主要建築毀於二次大戰戰火中,重建後成為今貌,曾作為幼稚園教室之用[2][1]

沿革

奎樓書院前身「魁星堂」是由巡道吳昌祚倡建於清雍正四年(1726年),而後歷經多次修建擴增規模[註 3],最後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巡道慶保的捐資改建下形成了由魁星堂、倉聖堂等建築組成的「中社書院」[註 4][5]嘉慶十九年(1814年)按察使(分巡臺灣兵備道)糜奇瑜覺得魁星堂規模狹陋,遂集資改建,嘉慶廿一年(1816年)落成後改稱「奎光閣」[2][3]。此時奎光閣樓高三層,一樓為文昌祠,二、三樓為奎樓[3],為文昌閣之形式。道光十三年(1833年)時中社書院改名為「奎樓書院」,並購置產業[1][2][3]。此後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光緒八年(1883年)又有進行小規模的整修[2]

到了日治時期昭和元年(1926年),因為要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奎樓書院從末廣町遷到高砂町現址[註 5],後來毀於二次大戰中[1][2][5]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重建,曾為一間幼稚園用作教室[1][2]。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的「歷史建築十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臺南市的歷史建築十景之一[6]

建築

重修魁星堂碑記

奎樓書院目前為一層樓建築,連柱廊在內共面寬五間,前有庭院。其中前簷廊柱與圍牆大門門柱為舊物,而階梯旁的抱鼓石亦應為舊物[1]。裡頭供奉梓潼星君文衡帝君魁斗星君,並有古物「魁星踢斗圖」、「重修魁星堂碑記」[註 6]與「重修奎光閣碑記」[註 7][2][4]

相關條目

註釋

  1. 秀才考試的最後關卡,在清初由臺灣道兼辦[4]
  2. 今中正路與忠義路口一帶,永福國小附近[2]
  3. 據《續修臺灣縣志》的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年)巡道拕穆齊圖乾隆卅八年(1773年)巡道奇寵格都曾整修,而後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又有里人黃鍾岳等人集資整修[2]。此外嘉慶四年(1799年)在堂後增建收儲字灰的敬字堂,嘉慶六年(1801年)魁星堂增祀倉頡並新建廂房。
  4. 根據《續修臺灣縣志》的記載,中社書院中軸線上依序是魁星堂、倉聖堂,東有朱文公祠,西有敬字堂。
  5. 所在地為「高砂町三丁目167番地」,旁有文昌祠[5]。原本的地目是「雜地」,昭和七年(1932年)變更為「祠地」,業主登記為文昌帝君[5]
  6. 奇寵格所撰,記錄乾隆卅八年(1773年)的重修[4]
  7. 縻奇瑜所撰,記錄嘉慶廿一年(1816年)落成的重修[4]

參考來源

  1. 傅朝卿. .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頁48. ISBN 957-30880-4-5.
  2. 許永河.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年12月: 頁162-163. ISBN 978-986-04-3030-1.
  3. 臺灣省政府. . 中華民國的書院. [2016-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林文龍. . 臺灣文獻館電子報. [2016-02-25].
  5.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年2月: 頁164. ISBN 957-02-3370-2.
  6. .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2. ISBN 957-01-1200-X.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奎樓書院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