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即文昌武烈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文昌帝君是蜀王張育、梓潼神亞子與文昌星君等三個神靈合併而成的神明。時人認為「蜀王張育」即為梓潼神「亞子」的轉世化身,梓潼神為文昌星轉世,三神合併,故稱其「張亞子」,受士人學子敬奉[1]。文昌帝君與大魁帝君、朱衣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合稱為「五文昌」。

道教 |
---|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封號
唐玄宗封左丞相、唐僖宗封濟順王並賜尚方寶劍,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道教尊為七曲山雷澤神龍濟渡大王、開化保德宏仁大帝、九天去邪除瘟宏仁教忠布孝祖師、天曹桂籍司祿真君、司祿主者權職貢舉真君、九天六陽七曲三宮文昌武烈梓潼帝君、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等,可見其有護持文運、保命護身、教忠教孝等功能。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2]
源流
梓潼神亞子
當時,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張亞子祠」,就在「張育祠」的附近,逐漸相傳「張育」就是「張亞子」的轉世化身。
傳說,亞子姓張,又名「堊子」,或「惡子」,是地龍之神。《華陽國志》記梓潼縣有“善板祠”,供張亞子。《太平寰宇記》又記有張亞子顯靈的故事。張亞子曾經在長安見到姚萇,張亞子對他說:“九年後,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來找我。”。《十六國春秋輯補·後秦錄》則說,姚萇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果然來到七曲山,見到一神人,神人說:「回秦地去罷!秦地無主,君主大概就是您罷!」姚萇請問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說他叫「張亞子」,說罷就不見了。姚萇回到秦地後果然建立后秦,登基稱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張相公廟」以祀張亞子。
唐朝張亞子的信仰非常盛行。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走避蜀地,宿七曲山,曾被張亞子託夢,說玄宗不久將做太上皇。後來唐肅宗果然自行即位,夢境靈驗,故玄宗對張亞子舉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現七曲山尚有唐玄宗“應夢仙台”遺迹。廣明二年(881年),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到蜀地,經過七曲山,也親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爲濟順王,幷將自己的尚方劍解下來贈廟。由于唐朝天子的推崇,張亞子的影響迅速擴大,逐漸由地方神演變爲全國性的大神。
蜀王、梓潼神、文昌星信仰混合
梓潼神在蜀地靈驗之下,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這通常都是朝廷平定四川亂事之後所加封,所以一開始梓潼神並未脫離武神的職能、神格。
中國各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都會祭祀自己家鄉的神靈,祈求自己的考試順利。在北宋時,梓潼神逐漸轉化為保佑四川地區學子考試順利的人格神祇。南宋時,梓潼神被認為較靈驗,因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舉之神,成為中國內地學子共同的保佑科舉順利之神祇。
由於信仰的傳佈,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與傳統觀念中掌管文學的文昌星相混合,傳出文昌星轉世為梓潼神張亞子,張亞子轉世成以「孝友」聞名的蜀王張育。清代程恩澤作對聯讚揚文昌帝君:「宇宙大文章,源從孝友;古今名將相,氣作星辰。」梓潼神被稱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終於正式詔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與文昌星信仰完全合併。《明史》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戰歿,人為立廟祀之」。講的其實是張育,不過民間俗信張育是張亞子的化身,並無對信仰造成妨礙。
《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一十七次化身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潔不可侵。「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間之鄉舉里選,服色祿秩,封贈奏予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造像與陪祀神座騎
一般文昌帝君以文官大臣面貌出現,持玉板或如意,亦有持筆、持書、持扇、甚至執拂塵的造型。新莊文昌祠有文昌帝君作為儒生模樣,戴笠乘祿馬趕路的造型。
陪祀神為「天聾」、「地啞」兩位書僮打扮的神祇,一人持毛筆,一人持簿冊。代表著「天機不可洩漏」、「文運人不能知」、「文人須謙卑少言」等意義。《歷代神仙通鑑》曰:「梓潼真君道號六陽,每出駕白騾,隨二童,曰天聾、地啞。真君為文章之司命,貴賤所繫,故用聾、啞於側,使其知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機弗洩也 。」這裏還提到了文昌帝君駕「白騾」。
另外,文昌帝君的前身張育,乃蜀地的將領,故亦有戎裝披甲,騎戰馬,世稱「祿馬」,相傳能帶福祿而來,俗言:「祿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 在四川,這座騎被稱為「驢特」,是一隻似馬而非馬的神獸,又稱「四不像」,載著帝君往來四方作戰,講學雲遊。
出生地
四川越巂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生地,亦是其故鄉。其影響深遠,歷史悠久。據統計各地建造的文昌宮、閣、樓、殿,數以千計,遍佈中國大陸、港澳和臺灣、東南亞一帶。
據《越西廳志》載:「張亞子晉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盧林溝的張老夫婦家中,後勤學苦練,羽化成神」。張亞子出生地--越西中所水鎮:古時水觀音泉邊山崖上,生長有一株婆娑古樹,開的花兒如 桃花,春天嫣紅,秋天翠碧,掩映著水潭。此樹人們稱血滕樹,傳說枝條折斷後,帶淌出血漿樣的汁,甚是奇異。樹的石崖另有一處刻字「勝景清絕」。
越西金馬山上曾留有勝跡「紫府飛霞洞」、「上馬石」等。上馬石石上曾留有腳印,據說是踏石,上「驢特」留下的印跡。石上鐫刻有「文昌勝跡」四字。另刻字「泉湧月明」相傳為帝君親書。又有鐫字於帝君賞憩處:「金闕化身」守「泉湧月明」數字。
相關著作
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簡稱“陰騭文”,是一篇駢文,以文昌帝君本人的口吻來講述其化身與訓示,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在清代,《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太上感应篇》及《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合稱「三聖經」。
奉祀
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梓潼宮)、文昌閣或文昌祠等等,其中以四川梓潼七曲山的七曲山文昌宮規模最大。
明末萬曆帝甚至在京師敕建燕京梓潼宮,供入京會試的舉人禮拜求福。入清之後,不僅於各大都會,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香火或神像、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是世人貴賤所繫,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公家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在文昌帝君的七曲山祖廟中,也奉祀了文昌帝君的化身瘟祖大神造像。每逢疫病流行,時禱時應。
在臺灣地區文昌信仰廣布,或因應考生應試祈願之需要,一般具規模的大型廟宇通常設有文昌殿,或配祀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