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英語:,缩写为IMR)是指每1000名活产儿中在一岁前死亡的人口数[1][2]。这个比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指标。由于婴儿死亡率只统计一岁以下的数据, 而统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儿童死亡率也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数据[3]

2017年全世界的婴儿死亡率比較圖

2013年時,美國婴儿死亡死因的第一名是先天缺陷[4]。其他的死因有出生窒息肺炎先天性障碍、足月分娩併發症(例如臍帶脫垂或是滯產[5]新生兒感染腹瀉疟疾麻疹營養不良[6]。 婴儿死亡死因中,最常見可預防的原因是孕婦在懷孕時吸煙[7]。沒有產前檢查、孕婦在懷孕時飲酒或是管制藥物使用也可能會導致併發症,造成婴儿死亡[8]。許多環境因素會影響婴儿死亡率,例如母親的教育程度、環境因素、政治以及醫療上的基礎建設[9]。改善卫生设施、讓大家可以取得潔淨的飲用水、提昇對感染性疾病免疫,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措施都有助於降低婴儿死亡率。

2018年的报告给出的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为30。[10] 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9。 跟1990年相比已有很好的改善。[11]

統計

世界各國每出生一千個嬰兒的死亡率

前十大高嬰兒死亡率的國家有:

  1.  安哥拉 192.50
  2.  阿富汗 165.96
  3.  塞拉利昂 145.24
  4.  莫桑比克 137.08
  5.  利比里亚 130.51
  6.  尼日尔 122.66
  7.  索馬利亞 118.52
  8.   117.99
  9.   112.10
  10.  几内亚比绍 108.72

嬰幼兒死亡率和平均壽命的關係

古代嬰幼兒死亡率高,是古代平均壽命低的主要原因,像例如說在十三世紀時,英國貴族的平均壽命大約是30歲。但當時,對於活到21歲的成年男性而言,他們的預期壽命大約是64歲。所謂的古代人「平均壽命都不超過50歲」,因為「很多人在30-40歲的青壯年期間因為戰亂或疾病而離世」之類的說法,是全然錯誤的,過去醫藥水平不高,因而嬰幼兒夭折率高,進而將平均壽命拉低,是古代平均壽命低的最大原因。嬰幼兒死亡率的巨幅下降,是近現代平均壽命增長的最大原因。

參考文獻

  1. Mathews TJ, MacDorman MF. (PDF).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January 2013, 61 (8): 1–27. PMID 24979974.
  2. . www.who.int. [2020-07-29] (英语).
  3. . UNICEF. [2017-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4. Mathews TJ, MacDorman MF, Menacker F. (PDF).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January 2002, 50 (4): 1–28. PMID 11837053. doi:10.1037/e558952006-001. hdl:1903/24216.
  5. . WebMD. [2017-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30).
  6. . 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2017-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7. Hall ES, Venkatesh M, Greenberg JM. .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November 2016, 36 (11): 948–953. PMID 27467563. doi:10.1038/jp.2016.119. 已忽略未知参数|s2cid= (帮助)
  8. CDC.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6-03 [2020-07-30] (美国英语).
  9. Genowska A, Jamiołkowski J, Szafraniec K, Stepaniak U, Szpak A, Pająk A. . Environmental Health. July 2015, 14: 61. PMC 4508882. PMID 26195213. doi:10.1186/s12940-015-0048-1.
  10. UN Inter-agency Group for Child Mortality Estimation. (PDF). Levels & Trends in Child Mortality. 2018, (Report 2018): 2 [2019-09-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2-08).
  11. . www.un.org. [2019-09-13] (英语).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