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棟 (教授)

孫國棟1922年10月9日-2013年6月26日),廣東番禺人。著名中國歷史學家,教育家、哲學家、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與中文系主任[2]新亞書院文學院院長、香港新亞中學前校董會成員(即於1973至1983年擔任校監一職)。孫氏專於研究唐宋史,為唐宋史大家。尤以唐宋社會門第變遷、唐宋政制與官制的研究最為史學界推祟。另外,他是歷史學家錢穆的弟子。[3]而前新亞中學校長及現任校監屈啟秋(1973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則是他的學生。

孫國棟
性别
出生(1922-10-09)1922年10月9日
 中華民國廣州市番禺
逝世2013年6月26日(2013歲-06歲-26)(90歲)
 香港新亞書院知行樓舍監室
教育程度
职业歷史學家
配偶何冰姿1924年結婚;2004年逝世)[1]

生平

孫國棟年輕時在1944年參與抗日戰爭[4]。在戰爭勝利後他退伍回南京復學。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政,他與夫人何冰姿流亡至香港。其後便在香港私立的嶺東中學工作。由於他曾投稿《人生雜誌》,為雜誌創辦人王道賞識,於是獲邀擔任《人生雜誌》編輯。又任《中南日報》主筆。孫國棟因《人生雜誌》的關係而認識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名家,亦因此而激發其以學術為終生志業之心。1955年,他於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治國史,並成為新亞研究所第一屆畢業生。孫氏於新亞研究所畢業後,隨即到新亞書院講授歷史。1964年後他擔任新亞書院歷史系主任、董事、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新亞研究所所長。1973年新亞中學創辦後,他出任其校董會成員。[5]1983年,他辭去香港中文大學系主任職務,到美國過退休生活。[6]八九民運期間,孫國棟與何冰姿積極參與海外的支緩活動。不久六四事件發生,他撰文寫道:「他們(北京學子)以青春之年而赴死,固然可憫;然而生命的價值,原不問久暫,與其卑微猥瑣而苟且偷生,何如充實光輝、軒昂磊落而赴死!」以表現其對他們的敬重。又贊曰:「凜凜千古,烈烈英魂,大哉生命,取義成仁!」

自六四事件以來,孫國棟夫婦為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擔任評審委員,從不間斷地為中國民主進程發展而努力。由1989年起到1995年之前,他定期遠赴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香港的學生作文化講座,傳播中國文化,定居於美國舊金山灣區

2005年,孫國棟經歷多名親人離世後,決定遷回香港,並獲新亞書院安置於其學生宿舍知行樓地下舍監室居住,直至終老(中大另一個獲同等禮待的資深前教員只有胡秀英教授,亦已於2012年去世)。

孫國棟以錢穆的弟子自居,以錢穆《國史大綱》為體編輯中華文化教科書,非常重視歷史精神;孫國棟晚年與柏楊論戰,反對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之說,也批評《柏楊版資治通鑑》的膚淺[7]

2013年6月26日,孫國棟於香港逝世,享年九十一歲。[8]同年8月3日於香港殯儀館舉殯。

著作

孫國棟筆下的著作數目多,例如《評柏楊》、《生命的足跡》、《我的抗日從軍行》、《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唐宋史論叢》、《慕稼軒文存》等。

家庭

1947年8月1日,孫國棟在廣州市與廣東省三水縣人何冰姿舉行婚禮。二人育有二子二女。長子孫經武為一名化學系博士,曾居特拉華州。長女孫經文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工作;也曾為中國歷史教育學會會員,為爭取中學保留中國歷史科及改革歷史課程而努力。次子孫緯武為美國華盛頓大學物理學系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至於幼女孫允文是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現居於南加州

2003年4月,孫國棟的女兒孫經文及女婿吳家望在沙田排頭村寓所內,疑遭他們僱用的菲律賓籍男傭工 Magno Cruz Manalili 謀殺。至翌年12月,疑犯在菲律賓落網。[9]2010年,疑兇被引渡到香港受審。[10]2011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陪審團一致裁定被告罪名不成立[11]

孫國棟太太何冰姿2004年2月11日在三藩市病逝。享年80歲。

榮譽

  • 1980年:被選入美國 Marquis Who’s Who Inc.所編之「世界名人錄」[12]
  • 1982年:列入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的“Who’s Who in the Common-wealth”大英聯邦名人錄、“Men of Achievement”(有成就的人)及“International Register of Profiles”(國際人物描寫)[13]
  • 1983年:列入“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國際知識份子名人)[14]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1. .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理事會及評審委員會. 2013-06-30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中文(繁體)‎).
  2. . 信報. 南馳志、雷競璇. 2013-07-04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中文(繁體)‎).
  3. .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理事會及評審委員會. 2013-06-30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中文(繁體)‎).
  4. .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余健文 (中文(繁體)‎).
  5. (PDF). 新亞中學. [2020年4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年8月5日).
  6. .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 理事會及評審委員會. 2013-06-30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中文(繁體)‎).
  7. 江飛宇. . 中時電子報. 2017-07-31 [2017-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6) (中文(台灣)‎).
  8. .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2013-06-28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6) (中文(繁體)‎).
  9. . 文匯報. 文匯報. 2011-05-18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8) (中文(繁體)‎).
  10. . 太陽報. 太陽報. 2010-06-12 [2012-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5) (中文(繁體)‎).
  11. . 東方日報. 2011-6-9 [2020-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1).
  12. .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繁體)‎).
  13. .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繁體)‎).
  14. .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科華圖書出版公司. [2015-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