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溥

張恩溥1894年-1969年),譜名道生鶴琴瑞齡正一派第六十三代張天師。生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天師道第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之長子。

生平

張恩溥幼讀四書五經,並習學道教科儀符籙等道法,1922年入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攻讀法學,1924年畢業,其父去世,掌嗣漢天師府之玉印[1]、法劍,襲職第六十三代天師,1934年張恩溥與佛教高僧太虛大師等,舉行“全國祈雨消災大會”。

1949年,張恩溥攜子張允賢自行經韶關廣州澳門香港等地,輾轉到台灣,次年在臺北設置「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創立臺灣省道教會,共連任三屆「省道教會」理事長,曾應聘至鳳山鹿港嘉義臺南等地主壇祭。1966年2月13日中華民國道教會成立,1968年7月11日該會召開第一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推選張恩溥為理事長。

1954年張恩溥長子張允賢因心臟病辭世。據張道禎所言,張允賢為張恩溥唯一的親生子。因此,嗣教人選問題成了張恩溥一生遺憾。1969年張恩溥因膀胱癌羽化,遷居臺灣的江西省民意代表們,公舉張恩溥姪兒張源先為代理天師,翌年張源先於臺南天壇啟建正一道天師繼承科儀,1971年正式接任。

天師繼承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的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被迫宣稱,張天師自第一代至第六十三代都是經朝廷敕封、道教界所公認的(三國時期至宋朝朝廷並無敕封),此後應停止世襲,因此,最後一代的張天師只到第六十三代張恩溥為止。部分人士亦附和並提出論點:周易六十四卦,天師應傳到第六十三代即止,此恰好應「大道有缺」之理。而張恩溥隨國民黨政府來臺灣時並未攜帶歷代天師襲職所需,傳說由太上老君賜予初代張天師道陵代代相傳的,僅攜帶演法時所用之印。此一舉動讓人頗有想像空間。好事者臆測:或許張恩溥已預見到自己羽化後的繼任人選將會產生紛爭,因此乾脆不帶,將劍與印永留天師祖庭。

家庭

張恩溥二弟張貞芝(又名仰生),較早離世,生一子名張承九,現已亡故。

三弟張榮齡(又名複齡),早年故去,只生一女為退休老師。

四弟張修齡,1968年亡故,有一子名張家模,孫張貴華,生一子一女。

五弟早夭。

六弟張祥芝亦已故去,生有三子,之一張寶訓,孫張繼禹

張天師恩溥共育有二子四女,長子張允賢(來臺灣病故),次子張允康(),孫張華山。

長女婉香(留大陸)、次女稻香(留大陸)、三女晚香(留大陸)、幼女怡香(任職美中聯合大學校長,夏威夷大學醫學院教授,天師道第六十四代胤師,美國御用太玄道觀住持)。

傳說軼事

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生有六子。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九月初五,長子張恩溥出生。那天,門房通報張元旭說,門外有一老道人求見。只見那道人童顏鶴髮,兩目炯炯有神。賓主落座後,卻聽丫環報告天師夫人已生子。一邊是來了客人,一邊又想看看孩子,天師正為難時,老道稱何不把公子抱來看看?

片刻,丫環按吩咐把天師公子抱過來,天師喜不自禁。不料,那老道突然伸手從天師手中接過公子,端詳一會兒,忽然對公子說:一道靈符萬種情,魚龍交錯日幽明,同根萁莢不相屬,七九傳胤享太平。說完便將公子交還天師手中,轉身向府門揚長而去。天師來不及挽留,那道人就已出大門,了無蹤影,幾句隱語縈繞在天師心頭。“六十三代有一歇”之說漸漸傳向坊間。

參見

  • 朝清宮天師廟

参考资料

前任:
張元旭
张天师
继任:
張源先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