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省轄市)
臺北市(臺灣話:;客家话:)為中華民國臺灣省1945年至1967年間下轄的省轄市。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治時期隸屬於臺北州的臺北市改制為隸屬於臺灣省的省轄市,市政府設於建成小學校。臺北市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臺灣省政府駐地,並身兼臺灣的行政與經濟中心,人口快速上升,於1962年達到《市組織法》中直轄市標準,並於1967年升格為院轄市。
臺北市 簡稱:北、臺北、北市 | ||||
中華民國的市、首都、臺灣省省會 | ||||
| ||||
市徽 | ||||
首府 | 建成區 (台北市) | |||
臺北市市長 | 首任:吳三連 | |||
末任:高玉樹 | ||||
歷史 | ||||
- 成立州轄市 | 1920年 | |||
- 成立省轄市 | 1945年11月1日 | |||
- 改制直轄市 | 1967年7月1日 | |||
面積 | 66.98 km² | |||
行政分區 | 10個區 | |||
現隸屬於 | 中華民國臺北市 |
臺北市 | |||||||||||||||||||||||||||||||||||
繁体字 | |||||||||||||||||||||||||||||||||||
---|---|---|---|---|---|---|---|---|---|---|---|---|---|---|---|---|---|---|---|---|---|---|---|---|---|---|---|---|---|---|---|---|---|---|---|
字面意思 | 臺灣之北 | ||||||||||||||||||||||||||||||||||
|
行政區劃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0月25日接收臺灣,恢復臺灣省建制,省會設於臺北市。11月1日,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仍因襲日治時期制度,全市設有六十一區。
1946年2月8日,市政府將原有六十一區重新整併為十區 [1]:
人口
- 以下為1966年臺灣人口普查時的各區戶籍人口資料。
區名 | 面積 (km²) | 人口 | 人口密度 (人/km²) |
---|---|---|---|
松山區 | 20.75 | 124,656 | 6,008 |
大安區 | 10.57 | 170,974 | 16,175 |
古亭區 | 6.70 | 153,708 | 22,941 |
雙園區 | 5.23 | 101,518 | 19,411 |
龍山區 | 1.36 | 72,829 | 53,551 |
城中區 | 3.89 | 78,009 | 20,054 |
建成區 | 0.76 | 58,616 | 77,126 |
延平區 | 1.22 | 61,596 | 50,489 |
大同區 | 106,415 | ||
中山區 | 190,531 | ||
臺北市 | 66.9872 | 1,118,852 | 16,702 |
升格院轄市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並開始討論擴大轄區,當時有以下諸多方案,在與中央、臺北縣多次協商後,最終於1968年7月1日以行政院乙方案為最終結果。
內政部方案
- 方案1
不併入任何鄉鎮。
- 方案2
- 方案3
- 方案4
- 陽明山管理局全域
- 臺北縣:內湖鄉、南港鎮、木柵鄉、景美鎮、新店鎮、永和鎮、中和鄉、板橋鎮、新莊鎮、三重市、淡水鎮、三芝鄉、石門鄉、金山鄉、萬里鄉、汐止鎮、深坑鄉、土城鄉、蘆洲鄉、五股鄉、泰山鄉、八鄉、林口鄉
- 方案5
- 陽明山管理局、臺北縣全域
臺北市議會方案
- 甲方案
- 陽明山管理局全域
- 臺北縣:內湖鄉、淡水鎮
- 乙方案
- 陽明山管理局全域
- 臺北縣:內湖鄉、汐止鎮北側、木柵鄉、景美鎮、淡水鎮、三芝鄉、石門鄉、金山鄉、萬里鄉
歷任首長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