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

張道藩1897年8月9日-1968年6月12日),乳名振宗,原名道隆,字卫之[1]貴州盤縣人,美術教育者。曾於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擔任中華民國立法院長。祖父張友程同治癸酉科拔貢、父張家鳳,母伍氏。

張道藩
 中華民國第4任第1屆立法院院長
任期
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
前任劉健群
继任黃國書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十二日〔1897年8月9日〕
 大清貴州省曲靖府宣威州
逝世1968年6月12日(1968歲-06歲-12)(70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贯 中華民國
政党 中國國民黨
學歷
  • 南開中學肄業
    (1919年)
  •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術部思乃德(Slade)學院畢業
    (1924年)
  • 法國國立最高美術專科學院畢業
    (1926年)
  • 綏遠包頭煙酒公賣分局徵收員
    (1915年-1916年)
經歷
  • 中國國民黨駐倫敦總支部評議部部長
    (1923年-1926年6月)
  • 中國國民黨駐倫敦總支部評議部部長
    (1923年-1926年6月)
  • 中國國民黨廣州省黨部黨務指導委員
    (1926年6月-1928年)
  • (國民政府)廣東省政府農工廳秘書
    (1926年6月-1928年)
  • 中國國民黨貴州省黨部黨務指導委員
    (1926年11月-1928年)
  •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秘書
    (1928年-1931年)
  • (國民政府)南京市政府秘書長
    (1928年1月-1930年)
  • 青島大學教務長
    (1930年8月-1932年)
  •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委員
    (1930年12月-)
  • (國民政府)浙江省政府教育廳廳長
    (1930年12月-)
  • 中國國民黨組織部副部長
    (1931年6月14日-1931年12月29日)
  • 中國文藝社發起人
    (1932年)
  • 中國國民黨組織委員會委員
    (1931年12月29日-)
  • (國民政府)交通部常務次長
    (1932年12月7日-1936年4月8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32年11月-)
  • 中央電影事業委員會委員
    (1933年4月-)
  • 國立戲劇學校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1935年-1936年)
  • 國立戲劇學校創辦人
    (1935年)
  • 中國國民黨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35年12月7日-)
  • (國民政府)內政部常務次長
    (1936年2月12日-1938年1月14日)
  • 中國國民黨社會部副部長
    (1938年4月8日-1940年)
  • (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書編輯委會主任委員
    (1938年6月-)
  • (國民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
    (1938年1月14日-1939年8月18日)
  • 中央政治學校教務主任
    (1939年9月-1940年8月)
  • 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
    (1940年8月-1941年)
  • 中國國民黨文化運動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1年1月6日-1949年7月28日)
  • 中國國民黨宣傳部部長
    (1942年12月7日-1943年10月4日)
  • 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部長
    (1943年10月4日-1944年11月20日)
  • 中國國民黨組織委員會委員
    (1944年7月10日-)
  • 中央電影企業公司董事長
    (1946年6月-)
  • (國民政府)制憲國民大會代表
    (1946年-1947年)
  • 立法院(第一屆)委員
    (1948年1月-1968年6月12日)
  •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創辦人
    (1950年)
  •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1950年-1968年)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委員
    (1950年7月26日-1952年10月9日)
  • 中華日報董事長
    (1950年1月-1968年)
  • 立法院(第四任)院長
    (1952年3月17日-1961年2月24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指導小組委員
    (1956年11月28日-1957年10月26日)
  • 中國國民黨宣傳工作指導小組委員
    (1957年4月29日-1957年10月26日)
  •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副董事長
    (1965年-1968年)
  • 文藝創作獎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
    (1965年-1968年)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
    (-1968年6月12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
    (1957年10月26日-1968年6月12日)

生平

1897年生於貴州。小学毕业後到天津一个族叔家里。1916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11月以公費留學歐洲,並先後於倫敦大學學院美術部、巴黎法國美術學院深造。1926年返回中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為國民政府文化事業與政治宣傳的策劃者。

1939年,蔣介石讓張道藩成立「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2]

1942年,邀趙友培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運動委員會秘書兼《文藝先鋒月刊》主編。1950年,隨國民政府遷徙至台灣,並繼續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內中央組織部秘書等重要黨職。在文學活動的參與上,曾經受蔣經國的指示,與陳紀瀅王藍趙友培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文藝協會,還另行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及其機關刊物《文藝創作》,獎勵反共抗俄的優良文藝作品,生產出大批反共文藝(包括反共文學)作品,尤其推行所謂的「戰鬥文藝」,要作家、藝術家創作具有「反共抗俄」意涵的作品,放棄個人的創作自由,強調文藝的功用。相對於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張道藩雖然是中國文藝協會的發起人,不過擔任過首屆常務理事以後,他就不過問協會裡的大小事[3]

創作方面,著有〈我們所需的文藝政策〉、〈三民主義文藝論〉這篇論述;劇本〈再相逢〉、〈密電碼〉、〈留學生之戀〉等作品。過世以後,他的劇本作品被人編輯成《張道藩戲劇集》;至於文學作品、論述則被九歌出版社編輯成《張道藩先生文集》,1999年出版。文學以外,也精通繪畫,因此他留下的畫作,後來被人編輯成《張道藩先生畫集》出版。

台灣文學史上,張道藩及其作為,具有相當大的爭議性,正、負面的評價都有。本土論者多持負面看法,認為:張道藩陳紀瀅等人趁國民政府壓制言論自由、人民集會結社自由之時,依恃他們的立法委員身份及蔣家父子的指示,成立多個半官方性質的民間文藝團體,壟斷當時台灣的文藝資源,去生產大量反共文藝的作品;還遵循國民黨當局的意思,去推行極負爭議性的「文化清潔運動」。不過,中國文藝協會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等出身的作家,則相當肯定張道藩對台灣文藝的貢獻。1991年2月作家們召開「近代學人風範研討會」,以張道藩為主題;1997年12月14日,一些作家則在台北環亞飯店2樓舉行「張道藩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4]及「文藝運動對文壇的貢獻─從張道藩先生談起」的座談會[5][6]

1948年,貴州省第二區選出之立法委員

陽明公園內涼亭上張道藩所提的匾額,1957年

1952年3月,當選立法院院長[7]:70。至1961年間,張道藩先後四度當選立法院長

1956年4月19日,因當時靖國神社並未合祀甲乙丙三級戰犯,訪問日本並參訪靖國神社,而此前不久的1955年8月,靖国神社刚刚举办过“終戦時自決者540柱慰霊祭”。

1968年6月12日,逝於台北[8]

轶事

  • 張道藩与徐悲鸿的妻子蒋碧微的婚外恋,是民国文艺界的一大花边新闻。[9]

紀念館

台北市立圖書館設有道藩紀念圖書館,簡稱「道藩分館」,館舍座落於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11號3樓。

另外,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館也被命名為「道藩樓」以紀念之。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張道藩生平紀年」,張道儒,《貴州文史叢刊》一九九四年合訂本,貴州文史叢刊編輯部,第28頁
  2. 程榕寧著,《文藝鬥士——張道藩傳》,近代中國出版社,第65頁
  3. 古繼堂/著,《消逝的文學風華》,九歌出版社,2011年12月初版,頁39-46
  4. 該研討會由鍾雷應未遲李瑞騰張放發表論文。
  5. 該座談會由瘂弦主持,周玉山張雲家應平書等人與會。
  6. 文訊雜誌社/編,《1997 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頁184
  7. 陳雷等編著. .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8. 「貴州省第二區選出之立法委員張道藩於民國57年6月12日病故,依法註銷名籍」,(57)臺統(一)義字第5511號(57.07.31),《總統府公報》第1980號
  9. . [2011-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外部連結

前任:
黃國書(代理)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
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
繼任:
黃國書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