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坦克

彗星坦克(英文:Tank Cruiser, Comet I, A34)是二戰末期英國研製的巡航戰車。彗星式為克倫威爾巡航戰車的後繼車型,研發時吸取了克倫威爾各種經驗教訓,改善過去已知的缺點,尤其在反戰車戰術層面;因此它成為英國戰爭期間內,少數具備可以抗衡納粹德國豹戰車的重要武裝。儘管作為二戰末期才推出的型號,但在主砲以外的性能改良有限,整體技術意義上仍具有濃厚的過渡性色彩,二戰後開始遭百夫長坦克取代。但彗星戰車仍在英國陸軍中運用至1958年開始除役退居後備,已知之最後現役序列在緬甸陸軍中出現,在2007年時尚在服役狀態。

彗星坦克
-{Comet
Tank, Cruiser (A34) }-
香港最後一部彗星坦克,現存香港海防博物館
类型巡航坦克
原产地 英國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44年12月 - 1958年 (英國)
使用方 英國
 古巴
 芬兰
 愛爾蘭
 南非
 緬甸
参与战争/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鲜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利蘭汽車公司
研发日期1943年 - 1944年2月
生产日期1944年2月 - 1945年
制造数量1,186[1]
基本规格
重量32.7長噸(33.53公噸)
长度6.55米
宽度3.048公尺
高度2.68公尺
操作人数5人(車長,砲手,填裝手,駕駛,副駕駛/機槍手)

装甲32 - 102公厘
主武器1 x 77mm HV(备弹61发)
副武器2 x 7.92毫米貝莎機槍
备弹5,175发
发动机劳斯莱斯流星Mk.III四行程V型12汽缸汽油引擎
600匹马力(447千瓦)/每分鐘2,550轉
功率/重量18马力/吨
变速梅里特-布朗Z5型
悬挂克里斯蒂懸掛
底盘高度50公分
燃料容量116加侖
作战范围250公里
速度51公里/小时

發展歷史

二戰重演活動的彗星坦克
坦克兵正在為彗星坦克的17磅炮裝填炮彈

在英國主要陸地戰場北非中,英軍主力巡航戰車雖然有些建樹,但更多的缺點浮現;1941年起,英軍開發新一代巡航戰車,但受限於經濟與開發時限控制,新型巡航戰車有相當多的零件由現役的A15巡航戰車中沿用。該方案後來過渡品為A24巡航戰車、A27L巡航戰車,與最後性能逐漸穩定的A27M巡航戰車,這些型號雖然動力與防護力已趨於健全,但是德軍也逐漸在戰場投入更多裝甲厚重、火力強大的重戰車,受限於砲塔設計,A27系巡航戰車的戰鬥艙不適合安置口徑75公釐以上的主炮;從1943年2月起,英軍開始研發可配備穿甲效果優越的17磅炮專用戰車,以A27M為基礎開發的A30巡航戰車雖試著挑戰既有設計極限,但17磅炮的重量毀掉了巡航戰車試圖達成的性能平衡,測試結果讓英軍相當失望。

雖然英國先以配備17磅炮的雪曼螢火蟲坦克投入戰場抑止在戰車對抗中的劣勢,但是克倫威爾與雪曼之間的零件無法互用,且雪曼戰車的輪廓太大,很容易成為德軍優先發現摧毀的目標。英軍終究需要一款全新的巡航戰車作為裝甲部隊的基礎。

A34巡航戰車的技術規範於1943年7月公布,1943年9月完成全尺寸木模進行審查,隨後該開發計畫成品稱為彗星式。禮蘭公司受命以A27M巡航戰車為基礎改良,放大車身使新戰車可容納新型主炮,禮蘭公司的工程師在這次開發中糾正了一些克倫威爾已知的技術缺點,彗星式戰車使用的焊接車體與炮塔受制於工藝技術因此只能採用和克倫威爾坦克一樣採取垂直結構的傳統設計,相較於其他國家的鑄造車體可設計較佳的避彈角度較顯劣勢,但由於要修改為傾斜裝甲設計則需大規模更換生產製造模具,這一複雜性在戰時的急造需求下無法獲准,工程師只能以強化焊接砲塔的厚度解決需求;彗星式的炮塔轉動機構引進了邱吉爾式步兵戰車運用成熟的電力炮塔驅動系統,取代了克倫威爾巡航戰車電動液壓複合系統;雖然原先英軍希望能大致沿襲既有設計,但工程師為了解決內部容積問題將砲塔環自A27M的57英吋(1.448公尺)擴大為64英寸(1.626公尺)。

彗星式戰車延續使用它配備的勞斯萊斯流星Mk III汽油引擎,為了解決增加設備帶來的總重提升,工程師改良懸吊系統強化承載,增加了左右兩邊各4個托帶輪,並以18英寸(45.7公分)寬履帶設計抑制增重帶來的接地壓力升高與限制運動性問題;雖然速度上無法保持克倫威爾的水準,實際操作經驗上大致只能維持46公里左右時速,但必要時仍有時速50公里以上的合理表現;工程師盡力在新戰車上維持巡航戰車的優勢:車高低矮、速度快、機動性好,但真正的關鍵是主砲選擇。

當時英軍各種坦克被證明無法有效對抗(擊破)德軍虎型坦克,而當時英軍唯一有效的車載反戰車利器只剩口徑77公厘的17磅炮;原本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要設計可沿用克倫威爾巡航戰車口徑的高初速型75公厘戰車炮作為A34巡航戰車主炮,但是新主炮的設計無法容納在戰車砲塔環內,因此維克斯放棄了該構想。後來提出的解決方案相當特殊,新戰車砲稱為77公厘HV(High Velocity:高速),該戰車炮不只是將原先的17磅炮截短主炮長度至49倍徑,使用的炮彈是將17磅炮的彈頭裝在三吋20英擔高射炮發射藥桶上,成為一款實際口徑縮減為76.2公厘的減裝炮;77HV使用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火炮初速每秒785公尺,可貫穿1公里距離外110公厘厚軋壓均質裝甲;使用脫殼穿甲彈(APDS)火炮初速每秒1,120公尺,可貫穿1公里距離外165公厘厚均質鋼裝甲。雖然在硬體設備上多半相同,但是彈葯補給上不能混用,威力當然也不如標準17磅砲的雪曼螢火蟲坦克,但這樣的火力表現足已讓彗星式戰車與德國在二戰末期的主要戰車炮Kwk 42戰車炮及配備它們的豹式戰車等在對等的距離間互角,77公厘HV戰車砲覆有厚度77公厘的鑄造炮盾,彈藥則安置在有裝甲防護的主砲彈藥庫。

1944年2月,首輛彗星式巡航戰車出廠進行測試,它的使用零件中仍有40%與克倫威爾巡航戰車相容;除了車體改良以外,英軍吸取了步戰協同的教訓,在彗星式上裝設了兩部無線電,分別為和營團級垂直聯繫的第19型無線電、以及與伴隨步兵單位橫向通聯的第38型無線電,同時車體後方也裝有可和車內通聯的電話,方便近距離作戰配合。由於測試過程中有部分瑕疵須調整,包括換用更結實的懸吊設備等,因此彗星式直到1944年9月才正式量產;耽擱彗星式配發的理由不全是機械設計修改,77HV主炮產量非最優先項目,至1945年9月只完成了360門,連帶影響到了彗星式在二戰末期的換裝進度,雖然在停產前達成上千產量,但絕大部分是戰爭結束後才完成。

實戰

在香港海防博物館展出的彗星坦克
由彗星坦克改裝的工程車

彗星坦克於1944年9月開始配發給駐比利時的英國陸軍第11裝甲師下屬之第29裝甲旅,但轉換訓練過程時爆發了突出部之役,致使部隊在換裝訓練不完全的情況下以既有裝備投入戰鬥,因此耽擱了換裝時程;直到1944年12月作戰告一段落之際才恢復轉換教育,1945年1月第11裝甲師將螢火蟲雪曼之外的M4中戰車全面由彗星式巡航戰車取代。彗星式戰車的首戰則在1945年3月的戰利品行動,但在德國境內的作戰中鮮少遇到德軍戰車,因此它在原始設計中強調的反戰車功能並無發揚之處;然而進軍柏林的過程中將士對它的妥善率評價甚高。

在戰場上的彗星坦克也作為裝甲運兵車,步兵坐在其車身上,為防其車尾排氣管會灼傷乘坐的步兵而加上護罩。

二戰結束後,彗星式戰車並未退役,並是改裝為配備煙幕彈發射器的彗星Mk.IB型搭配百夫長坦克使用,該組合在韓戰中仍配合良好;彗星式退役的關鍵是在1950年代西方國家得知蘇聯主力戰車的情報,迫使全部裝甲部隊需升級到105公厘主炮標準,無法配備105公厘主炮的彗星式在1958年自英國陸軍全數退役;部分出售給海外大英國協盟邦,一部分提供給本地陸軍作為備役武力。其中前駐港英軍留有一輛彗星坦克,現在被保存展示在香港海防博物館

使用國

 古巴
在1959年古巴革命前向英國採購15輛,在古巴革命因西方國家對卡斯楚政權的全面封鎖,因此這批戰車服役時間不長;之後被蘇聯軍援的T-54/55戰車取代。
芬蘭陸軍的彗星坦克
 芬兰
1950年代自英國採購41輛,1970年除役封存,至2007年最後剩餘的4輛封存車全數退役汰除。
 爱尔兰
4輛彗星戰車在1959年自英國交付,4輛在1960年獲得;這批戰車因為採購政策的錯誤購入了劣質引信,在沒有追加預算的情況下只能先汰除庫存的高爆彈,1969年後因77公厘炮彈庫存減少曾計畫更換主炮,例如博福斯Pvpj_1110無後座力炮,但最後因缺乏資金因此並無執行。愛爾蘭陸軍的77公厘炮彈在1973年用盡,所有彗星戰車隨後除役。
 南非
 英國
 緬甸
在緬甸獨立後,在1950年代向英國採購約25輛彗星戰車。至少到1990年代這批戰車是服役狀態,後轉入預備役,已被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採購的69式坦克給取代。

流行文化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彗星坦克
  • 在《戰車世界》中作為英國VII階中型坦克登場
  • 在《戰爭雷霆》中作為英國III階中型坦克登場

參考資料

  • 全球防衛雜誌第38期
二戰後歐洲裝甲戰鬥車輛


  1. Finnish Defence Forces sale of used equipmen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