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权与大韓民國政权之间,从1950年6月25日开战至1953年7月27日协定停战的一场战爭。

朝鲜战争

Korean War
冷戰的一部分

顺时针方向从上到下:长津湖战役中撤退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在美国M46巴頓坦克前面的难民;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巴多梅罗·洛佩兹中尉率领下登陆仁川;F-86军刀战斗机
日期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註 1]
(3年1个月又2天)
地点
状态

军事僵持

  • 朝鲜進攻并占领韩國大部后被联合国军击退
  • 联合国軍進攻并占领朝鲜大部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击退
  • 志願軍、人民軍收复北朝鲜领土,在占领汉城一带后遭到联合国军的反攻被击退。
  • 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往复,双方一边继续战争,一边举行和平谈判。
  • 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朝鲜战争以停战名义结束,但朝韩之间仍保持冲突状态。
领土变更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兵力

总计:1,009,312

120[17](扫雷舰队)
总计:1,826,000
伤亡与损失

总数

  • 中國大陸、朝鲜方数据[19]
    • 阵亡、受伤和被俘共1,093,839人

韩国

  • 方数据(1952年3月起)[20][註 23]
    • 阵亡137,899人
    • 受伤450,742人
    • 失踪24,495人
    • 被俘8,343人
    • 阵亡、受伤、失踪和被俘共621,479人

美国

  • 美方数据:
    • 阵亡 33,739人。死亡總人数(戰鬥及非戰鬥死亡)36,574人[23]
    • 负伤103,284人[24]
    • 失踪8,176人[24]
    • 被俘7,245人[24]
  • 中國大陸、朝鲜方面数据[19]
    • 阵亡、受伤和被俘共397,543人

英国

  • 英方数据[25]
    • 阵亡1,109人
    • 负伤2,674人
    • 失踪179人
    • 被俘977人

土耳其

  • 土方数据[26]
    • 阵亡721人
    • 负伤2,111人
    • 失踪168人
    • 被俘216人

加拿大

  • 加方数据:
    • 阵亡516人[27]
    • 负伤1558人

澳大利亚

  • 澳方数据[28]
    • 阵亡340人
    • 负伤1200人

法国

  • 法方数据[29]
    • 阵亡287人
    • 负伤1,350人
    • 失踪7人
    • 被俘12人

总数

  • 中國大陸、朝鲜伤亡被俘63万[30]人,不包括平民
  • 方数据[31]
    • 阵亡508,900人
    • 被俘94,000人
    • 投降57,000人

朝鲜

  • 方数据[32]
    • 阵亡215,000人
    • 负伤303,000人
    • 失踪或被俘101,000人
  • 大英百科全書数据[33]
    • 阵亡與失蹤406,000人
    • 负伤1,500,000人
    • 平民死亡與失蹤600,0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1950年代统计数据:(仅志愿军官兵)
    • 死亡148,977人
    • 负伤220,218人
    • 被俘21,374人
    • 失踪4,247人
  • 中国大陸民政部门统计数据:(包含支援前线的民工)
    • 死亡171,669人(1990年代数据)[34]
    • 死亡183,108人(2015年数据)[34]
  • 抗美援朝纪念馆:(包括冻伤致死致残在内)
    • 死亡197,653名,
    • 救治病伤员838,417名,其中伤员383,218人[35]
  • 美方统计数据:[32]
    • 阵亡400,000+人
    • 负伤486,000人
    • 被俘21,839人[36]
  • 大英百科全書数据[33]
    • 阵亡與失蹤600,000人
    • 负伤716,000人

苏联

  • 苏方数据
    • 阵亡299人
    • 335架飞机失踪[37]

朝鲜半岛自1910年起被日本统治,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随后根据与美国协议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本投降,占领朝鲜半岛。在1948年,南、北两占领区内分别成立两个政府,此时联合国受美国之邀在美占区监督美占区内的选举[註 24];南北双方均自认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时对整个朝鮮半島声称主权,拒绝承认以北纬38度线划分的苏美对日受降分界线为边界;在1949年,苏、美占领军先后撤军,分别将各自占领区移交给北、南政府。在冷战初期的紧张国际形势背景下,南北双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线两边各自囤駐军队;自1947年起双方频繁發生小規模武装衝突。1950年6月25日凌晨4點,朝鲜人民军以反擊南朝鲜侵略為由越过三八线大举进攻韩国,一般以此為朝鲜战争之起点。[38]

它是冷战的第一场大規模“热战”。美国隨即介入,并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註 25],苏联则拒绝在联合国内插手朝鲜问题。当年6月下旬,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常任理事国苏联缺席的情况下相继通过第82号第83號决议,声明此举为“北朝鮮部队”对大韩民国的武装攻击,并敦促其立即停火,要求朝鲜军队撤回38度線[42][43][44][45]。6月27日美國正式參戰[46]:5210。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在苏联缺席下通过第84号决议,由联合国成员国的16个国家的军队和5个国家的医疗力量组成的“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对大韩民国(ROK)提供“军事和医疗协助(assistance)”。其中美国提供88%的战斗人员,占据主导地位。联合国军受美国统一指挥,行動向安理會報告,而非听命于联合国秘书长[47][48][49]。由此,朝鲜战争演变为捲入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武力争端。随后苏联空軍秘密參戰。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首兩個月占尽优势,三日內攻陷南韓首都汉城大韩民国国军遭受巨大损失,不断后撤。至8月,朝鲜军队已抵至釜山环形防御圈。朝鮮人民軍至9月初把美軍及韓國國軍驅至釜山一隅[46]:5210。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迅速扭轉戰局,切斷人民軍退路,朝鲜陷入不利地位,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东方集團請求協助,苏联也积极施压中華人民共和国参战[50][51]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多次向联合国发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国軍越過38度线侵入北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變;周恩来还谴责美国飞机进入中国大陸领空,轰炸安東市[52]

10月初,聯軍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10月1日,韩国国軍越过三八線;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印度政府转告英美,若英美军队越过三八线,则“我们要管”[註 26]。10月7日,联大通过第376號決議,重申統一朝鮮半島的目標尚未達成[註 27],当日美军正式越过三八线;10月8日,经过討論结束了之前的猶豫不決后,中共中央最终決定出兵进入朝鮮,派出部隊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義參戰,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10月19日,联合国军奪取包括平壤在内的大部分地区,逼近中朝边境。同日晚,首批中国人民志願軍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战斗[53]中国人民志愿军长驱直入,在第一次战役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中连续击败联合国军,将战线推回三八线,并于1951年1月4日攻占汉城。1951年1月13日,联合国提出停战建议,但战争双方均未对此回应。联合国军在此后的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中阻滞志愿军的进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朝、中部隊連續五次戰役,把敵軍從鴨綠江邊逐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於1951年7月接受停戰談判[46]:5210。蘇聯首先主張停火,中國大陸與美國表示贊同并开始停战谈判。在談判期間,美國先後發動多次攻勢,均被朝、中粉碎[46]:5210。但边打边谈下,戰線也被聯軍拉回三八線附近,双方构筑堑壕,并在上甘岭金城等地展开拉锯。

1953年5月朝、中軍隊發動夏季攻勢,取得勝利,迫使美國於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朝鮮停戰協定》[46]:5210。6月7日,大韩民国总统李承晚拒绝美國領導的停战,并撤出开城韩国停战谈判代表团[註 28]。不過談判仍繼續進行,1953年7月27日,参战四方中的三边——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宣布停战。协定建立朝韩非军事区作為緩衝區,并就战俘遣返问题作出安排。随后,南北双方仍继续保持外交冲突和军事对峙,持续至今[註 29]

朝鲜战争停战逾25年后,美國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之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鲜半岛的政策,联合国和大多数國家逐渐改变为同时承认以停战分界线划疆而治的朝鲜、韩国两个政权,而不介入双方的领土争端,联合国于1991年同时接纳南北雙方为会员国。

名称

這場戰爭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著不同的名称:朝鲜称之为“祖国解放战争”(朝鲜语:[54][46]:5210。;南韓称之为“韩国战争”(韩语:[55]、“六二五事变”([56]或“六二五动乱”([57]中国大陆日本稱之為“朝鲜战争”(日语:[58][59],而其中前者将1950年10月25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部分称为“抗美援朝战争[60][61]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稱之為「韓戰[62];而美国同樣稱之为「朝鲜战争韩战」(),或者“朝鲜冲突”()[註 30]。此外,由于朝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兩大戰爭之间发生而相對不被重视,在美國英國亦以“被遗忘的战争”()指代该战争[63][64]

背景

朝鮮半島位於亚洲东部,與中國、現今俄國的遠東地區、日本相比鄰。17世纪以来,特别是丙子戰爭后,统治朝鲜半岛的是清朝藩属国,定期向清朝朝贡。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将其势力逐出朝鲜半岛,至此日本和俄羅斯開始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同年日俄兩國達成了羅拔諾甫-山縣協議,以三八線平分朝鮮半島勢力。1904年,日本与俄罗斯帝國爆发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朝鮮半島,后来更在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中併吞朝鮮半島,大韓帝國正式滅亡,並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國首先在開羅會議提出獨立的主張,後來美国和苏联又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65]:第一章[66]。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表示愿在保证天皇地位的条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国随即开始草拟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北的计划。8月15日,杜魯門致電斯大林,通報已由他批准給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總命令第一號」,內容之一是以三八線為分界線,確定美蘇在朝鮮半島之受降區域[67]:37日本天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提交苏联,16日得到苏联认可的回复,即刻列入《一般命令第一號》,并于17日由美國總統杜魯門核准签发。8月24日,滅了滿洲國的苏军占领朝鮮半島北部后在三八线停止进军[66],撤回此前空降南方包括汉城(首尔)的空降兵。9月8日首批美军在仁川登陆,並成立駐韓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進行統治。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40%;南部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農業粮食产区。[68]美国一开始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人的不满,之后駐韓美軍开始起用美国人替代日本人[65]:第一章。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新民党合并而成)[68]。1946年2月8日,在蘇聯佔領當局主持下,召開北方各道、市、郡人民委員會代表及各政黨組織代表大會,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作為中央政權機關,金日成當選為委員長[67]:49

1946年2月,美軍佔領當局成立「民主議院」作為臨時權力機構,李承晚為議長[67]:49。為平息民眾對托管和軍政府之不滿,美國軍政府於12月成立臨時立法議院[67]:54。由於南地區的民眾對美軍託管統治大為不滿,爆發多次示威遊行,加上二戰後美國進行軍事裁減,管理南越來越吃力。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中國代表權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大会通过112號决议,决定由联合国韓國临时委员会(后改稱聯合國問題委員會)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69][70]但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68]。1948年4月,濟州約3万人被韩国軍警杀害(濟州四·三事件[71][72][73]。1948年5月,美軍占領的朝鲜半岛南部在联合国委员会的監督下选举國會,在左派组织抵制下,选举投票率是95.5%[74]。8月15日,亲美的李承晚当选总统。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同年9月9日,在苏联的支持下,北方选举金日成内阁首相,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12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95號决议,承认大韩民国是“唯一依法选举之政府”[75][76]。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目前正处于分裂状态之中,擊敗對方、統一国家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经过

战前南北对峙

李承晚(左)
金日成(左)

1948年2月,朝鮮北方正式宣告朝鮮人民軍建立,並在平壤舉行第一次閱兵式[67]:54。而南方則将自己的军队稱作「大韓民國國軍」(韓國軍),其由美軍政時期的南朝鮮國防警備隊(陸軍前身)和海岸警備隊(海軍前身)合併而成,共8个师。1950年春時的总兵力为9.8万人。韓國國軍受舊日軍影响较大,核心将领除个别来自满洲国军以外,主要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大部分军士曾在日军中当兵,士兵除了曾在日军中服役的以外,还有原日治时期的警察[77]:11。僅有少數官兵出身自韓國光復軍,甚至中國國民革命軍(包括改組後的中華民國國軍)。

1948年底和1949年6月,苏美占领军先后撤离之后,南北方围绕统一的矛盾日益激化,互相以小分队袭击对方边境,在分界线附近经常发生小规模战斗。此外,韩国还组建了专门的特种部队到北朝鲜地区搞刺杀爆破挑起战争等行为。由于李承晚声称要北上统一朝鲜半岛,美国严格限制对韓國的援助种类。韓國國軍中配有500名美军顾问,武器仅装备轻武器和轻型火炮,没有飞机和坦克等重型装备。美国希望韓國國軍能够抵御北方的攻击,但限制其主动對北攻击的装备能力[78]。韩国的軍事部隊建立于1946年,與此相比,自1946年起在苏联帮助下組建、1948年2月成立的朝鮮人民军,有几千名經蘇聯培訓的军官、及蘇聯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每个师约配有15名苏军顾问。至1949年6月,朝鲜人民軍的步兵共有3个师和1个旅。1949年4月,苏联情报认为在5月美军撤离后,韩国準備在6月北伐。斯大林在給予朝鲜軍事援助的同時,建议朝鲜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尋求兵員上的支持[79]。朝鲜向中共中央请求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在中国大陸参加国共内战的朝鲜族回國,得到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同意。从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军中服役的朝鲜族部队近5万人先后返回朝鲜加入人民军。[註 31]到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朝鮮人民軍规模约13.5万人,装有苏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82]:26。到6月战争爆发前,朝鲜的总兵力扩充到10个师、1个坦克旅、1个摩托车团、1个炮兵团和1个高炮团,共17.5万人[80][81]。人民军的核心力量为从苏联和中国大陸返回的官兵,日本陆军和满洲国军队出身的极少[77]:10

战争爆发前,朝鲜和韩国方面的军事力量对比为:兵力2:1,火炮2:1,机枪7:1,半自动步枪13:1,坦克6.5:1,飞机6:1,朝鲜人民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83]

1950年5月,韩国进行新的一轮大选。李承晚的政党只保住210个席位中的22席。1950年6月7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向朝鲜半岛南北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号召为此目的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北方的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随后三名代表因拒绝发表变节声明而被处决[84]

戰爭爆發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
一隊美軍士兵駐守在釜山環形防禦圈洛東江河畔,準備阻止朝鮮人民軍的進攻

韩国军队动作升级

朝鮮人民軍南攻

1950年-1953年韓戰形勢圖

1949年,金日成奔走于莫斯科和北京间要求聯合发动战争“解放韓國”,根据苏联解密档案,在金日成再三要求下,中国人民解放軍四野林彪部队將朝鲜族的2个师的兵员包括其最基本的轻装武器交给访问中国的南日大将。这些兵员是抗日战争以及國共內战时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朝鲜族;此前由于解放军攻击金门失败,林彪的部队原先准备南下作战,这批朝鲜兵员拒绝服从南下命令,因此被单独抽调并编组。回到朝鲜后,编入朝鮮人民军供金日成调遣,由于这些兵员本身具有的作战经验,最终凭借其战斗能力和经验,成为金日成进攻韩国的主力部队。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与苏联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83][85]。毛泽东的俄語翻译师哲日后在其著作中称,1950年5月中旬,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當時金日成被迫按照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的要求,向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通报对開战的意图,而毛泽东认为此时打仗时机不好。[85]斯大林随后也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安东沈阳一线。毛泽东則同樣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覆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國大陸尽早布置兵力。师哲称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85]。但何清涟等人认为,自90年代以来,美国俄罗斯解密朝鲜战争的资料,其中一些资料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扮演的角色并非如此。而當時朝鮮並未考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規劃,毛泽东無法知道精確的進攻日期和進攻計劃,導致戰後雙方關係陷入不穩與搖擺,這點還是可以肯定的[86]。在苏联支持下,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发动统一朝鲜半岛的战争,在三天之内攻下韩国首都汉城

6月25日(星期日)凌晨,在猛烈的炮击准备后,朝鮮人民軍全面攻击三八线以南的大韓民國國軍。四小时内,朝鮮人民軍的坦克和步兵突破韓國國軍防线,直趋汉城[82]:27。朝鲜半岛的内部战争爆发[87]:6。金日成為掩飾戰爭是由朝鮮一方所發動,於是在广播中聲稱是韩国侵略朝鲜:李承晚政府“在美国操纵下”突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全面武装侵犯,朝鮮人民軍是在反击“强盗卖国贼李承晚”的挑衅[88][89][82]:26。而事实上,当时韓國國軍不但裝備貧弱,又在三八線的軍隊約二分之一尚未進入戰備狀態(四個師中,每師只有1個團2個營進入戰備),也缺乏對全面戰爭的準備。這同時導致韓國國軍在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損失,戰線快速南移[90]:21

联合国军参战

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于1950年6月24日深夜收到美國駐韓大使館的报告[82]。於6月25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过第82号决议[91][92],“断定”“北朝鲜部队对大韩民国施行武装攻击”,“构成对和平之破坏”,“要求立即停止敌对行动”,“促请北朝鲜当局即将军队撤至北纬三十八度”(从1950年1月到8月1日,苏联因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加入联合国而联合一些国家抵制安理会,缺席并弃权[82]:30。)。6月25日晚,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权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以南地区出動美國海軍空軍部队攻击朝鮮人民軍,沃爾頓·沃克將軍奉令率美軍第八軍團阻擊[82]:31

雖然杜鲁门總統在1950年1月5日宣布美國不會防衛台灣[93][94][95][96],國務卿艾奇遜1月12日的演講也不把台灣列入美國防衛圈之內[97][98]。戰爭爆發後,美國政府改變政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和台灣[87]:6:「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佔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法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99]:110-111美國決定派出海軍和空軍到朝鮮,進攻朝鮮人民軍[99]:110;同時杜鲁门命令美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82],阻撓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击台湾之既定部署[99]:110,或中華民國國軍反攻大陸[100][101]

1950年6月27日,聯合國安理会通过第83号决议,“须采取紧急军事措施,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会员国给予大韩民国以击退武装攻击及恢复该区内国际和平与安全所需之援助”[102]

6月28日,美军作战飞机进入朝鲜半岛投入战斗[82]:1。該日凌晨,在未發布公告的情形下,漢江大橋即在韓國陸軍工兵隊爆破下摧毀,500至1000人遇害;上午,朝鮮人民軍攻入漢城漢城國立大學附設醫院內共700至900人遭到朝鮮人民軍虐殺。6月29日,杜鲁门授权部队对北纬38度以北地区进行海空打击[82]:34。6月30日,杜魯門總統命令美國陸軍參戰[87]:6

7月1日上午11时,由驻日本九州的美军第24步兵师第21步兵团第1营的两个连組成的史密斯特遣隊經空运抵达釜山附近的机场。这是战时首支美军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82]:6。7月2日,美軍在釜山登陸[87]:6。7月5日晨,史密斯特遣队在汉城以南爆發的烏山戰役中阻击朝鮮人民軍主力第4师南下的戰車部队。这是美军地面部队在韓戰中的首次作战[82]:8

史密斯特遣部隊抵達韓國大田,準備抵抗南侵的朝鮮人民軍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關於組織統一司令部之決議,美國駐遠東部隊總司令麥克阿瑟被美國總統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87]:6。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下通過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99]:111。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建议………会员国将此项部队及其他援助置于美国主持之联合司令部指挥之下”,“请美国指派此项部队之司令”,“授权联合司令部斟酌情形,于对北朝鲜人民軍作战时,将联合国旗帜与各参战国旗帜同时使用”[103]

7月8日,任命麥克阿瑟為联合国军總司令[99]:111。6天后,李承晚将韓國國軍指挥权交给麥克阿瑟[82]:32

此后几个月,来自18个国家的军队陆续到达朝鲜半岛援助韩国[82]:33。其中英國首相艾德禮於7月24日派遣一個英軍前往韓國,並於7月30日發表支持美國的聲明[104]。當時美國有9個師在朝鮮戰場,而歐洲只剩下6個師;英國首相邱吉爾英國國會上說,他「特別擔心西歐常規防禦力量岌岌可危。俄國至少有80個步兵師,西歐只有12個,俄國有25個到30個裝甲師,我方只有兩個。」[87]:101

在朝鲜揮軍南下的混亂中,南北韓雙方都犯下嚴重的戰爭罪行,朝鲜的政治人員有系統地逮捕、處決南韓方的公務員、軍警及反共主義者,而韩国国军也在潰敗中大規模屠杀被認為有通敵嫌疑的左派分子,被統稱為保導聯盟事件的全國級屠殺中的受害者據信在20萬人以上[105]

中苏双方的回应

巡逻中的中国东北边防军士兵正向鸭绿江对岸瞭望,此时鸭绿江朝鲜一侧正遭受美军轰炸。

苏联在1950年6月27日發表公報,表示苏联不會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對抗[106]。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軍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认为这是“针对中国领土的武装入侵……公然违反联合国宪章”[107]。同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稱:「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99]:111還說:「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干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毁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99]:111在7月初,得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后,周恩来明确向斯大林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国会在东北集结9个师,如果朝鲜人民军被打败,会迅速派遣部队入朝帮助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作战。7月,毛澤東調幾個軍到東北,擺在鴨綠江邊,加強東北邊防[99]:111。7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從中南軍區將兵團調鴨綠江邊,改編為東北邊防軍,以保衛東北地區安全[87]:6。7月7日和7月10日,中央軍委根據毛澤東提議,由周恩來主持召開兩次會議,研究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7月13日,中央軍委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毛澤東當天批示:「同意,照此執行。」[99]:111

8月4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講話,對朝鮮不能不幫,必須幫助,用志願軍形式,時機要適當選擇,不能不準備;同日毛澤東審閱代總參謀長聶榮臻之報告,報告稱準備派出部分高炮部隊進入朝方一側,以確保鴨綠江大橋安全,毛澤東當即批示「同意」[99]:112。8月5日,毛澤東致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要求東北邊防軍在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準備9月上旬能作戰[99]:112-113

9月25日,聶榮臻稱:美軍過三八線中國決不会置之不理[108]:11。9月30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舉行建國一週年慶祝大會上報告:「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99]:11410月3日,周恩來同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談話:「美國軍隊正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美國軍隊果真如此做的話,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99]:115

联合国军进攻

联合国支援韩国國军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进攻

仁川登陸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

朝鮮戰爭初期,韓國國軍節節敗退,朝鮮人民軍不到1個半月時間,就佔據朝鮮半島百分之90以上地區和百分之92以上人口[87]:6。1950年6至7月間,韓國國軍接連失守汉城、大田木浦晋州。韩国及联合国军退到釜山附近洛东江一带[109]。朝鲜挾連勝之餘威,放言「要在8月15日的解放周年紀念日完成祖國統一」,於8月初對聯合國軍的釜山环形防御圈發起8月攻勢,9月初又再次發起攻勢,但朝鲜軍此時已因連續作戰耗損嚴重,因此攻勢鈍挫。

為解釜山之圍,麥克阿瑟将军提出在仁川進行登陆计划[110]。9月15日,美軍7萬餘人在仁川港登陸[99]:113。美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在仁川港大規模登陸,朝鮮人民軍大部被切斷在朝鮮半岛南部,損失嚴重,被南北夾擊[87]:6。兩棲部隊向仁川進行攻擊,成功登陸[111]。此時朝鲜主力幾乎全集結在釜山前線,對美軍的側面兩棲攻擊全無招架之力,轉瞬潰敗,9月25日,聯合國軍重奪漢城[112]。朝鮮人民軍主力退路被切斷,被迫戰略退卻[99]:113

聯合國军越过三八线

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麥克阿瑟越过三八线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主要軍隊都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進行[113]。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114]。同日,麥克阿瑟向朝鮮發出「最後通牒」,要朝鮮人民軍無條件「放下武器停止戰鬥」;聯合國軍在韓國已經集結33萬兵力[99]:114-115。10月3日下午,美國國務院稱:周恩來講話缺乏法律和道義根據;10月4日,美國國務院稱: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108]:11。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案,呼籲朝鮮半島統一[115][116]。然后美国指挥的聯合國军授權打开越过三八线的绿灯[117][118];10月9日,美軍第一騎兵師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14]。10月19日,美军進佔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119]

1950年10月18日,在元山港附近韩军扫雷艇中鱼雷发生爆炸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进攻
二联裝艦砲(美國)
美軍支援南韓155mm自走砲,當時聯合國軍跟中國大陸、北韓聯軍相比在裝備上有絕對優勢,火砲比例為40比1

聯軍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三八线,中華人民共和国就会出兵。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的讲话。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进入朝鲜。同日,朝鮮劳动党委员长金日成致信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金日成在信中指出:“目前战况极端严重,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120]同日,毛泽东发来电报,建议中華人民共和国政府:“你们如欲支援朝鲜,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指挥员统率。”[121]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兵入朝,林彪託病推辭;毛澤東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議決定10月4日召開擴大之中央政治局會議,正式討論志願軍入朝作戰問題[99]:117

雖然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領導人认为共和国成立仅一年,国内百废待兴,无力参与大规模战争[122],但毛澤東支持介入,周恩來亦同意[123]。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出兵援朝[124][125]。同日,受毛澤東委託,鄧小平彭德懷北京飯店接到中南海毛澤東辦公室;毛澤東把掛帥出兵之重任交給彭德懷時,彭德懷說:「我服從中央的決定。」[99]:121。10月8日,根據朝鮮政府要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出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之命令,命令中宣布「任命彭德懷同志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87]:6。同日,周恩來和林彪代表中共中央,秘密飛往蘇聯同斯大林商談;10月11日周恩來林彪聯名致電毛澤東,蘇聯可以完全滿足中國提出飛機、坦克、大炮,但是蘇聯空軍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後才能出動[99]:123。毛澤東電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124]。因為美國飛機轟炸丹東的文物市場,中國大陸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美國空軍不斷侵入領空,轟炸邊境城鎮[87]:6。但朝鲜如被美軍佔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利益[50]

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26]。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124]。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會議,在聽取周恩來和彭德懷彙報後,最後敲定志願軍入朝作戰時間,當晚9時電令鄧華等:「四個軍及三個炮師決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十九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99]:126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市)渡鸭绿江進入朝鮮半島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支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65]。后来联合国军弄清志愿军是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默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10月21日,毛澤東致彭德懷等電:「美偽均未料到我志願軍會參戰,故敢於分散為東西兩路,放膽前進……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99]:128。同日毛澤東致鄧華等電:「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99]:12810月23日,毛澤東電令鄧華等第13兵團領導人迅速與彭德懷會合,在彭德懷領導下決定戰役計劃:「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兩三天內敵即可能發覺是我軍而有所處置,此時如我尚無統一全軍動作的處置,即將喪失戰機。」[99]:129

美國一直認爲中國不會出兵。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前,周恩来紧急召见印度共和國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北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杜鲁门不相信他。[127]。10月15日杜魯門在威克島會見麥克阿瑟,麥克阿瑟再次向杜魯門保證,“中國和蘇聯出兵干預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國在東北有30萬軍隊,只有五六萬人可以渡江作戰。如果中國人試圖推進到平壤,他們一定會遭到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傷亡”,麥克阿瑟說他希望能在聖誕節之前撤回第8集團軍。但實際上中國初期出兵達到30萬[128]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國大陸與北韓界河鸭绿江。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用了一个多小时夺回温井。10月25日,志願軍1個團殲滅南朝鮮軍1個加強營大部(次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该日定为抗美援朝紀念日[129]);11月1日至11月3日,志願軍圍殲美軍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大部於雲山[99]:130[130]

聯军并未料到中華人民共和国军队会在聯军越过三八度线進入朝鲜的情況下发动进攻,而且此前聯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華人民共和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聯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11月4日,彭德懷致電毛澤東,提出休整部隊,結束第一次戰役,準備再戰;11月5日,毛澤東覆電同意,並提出組織第二次戰役之指導思想[99]:131。11月5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鄧華電:「江界、長津方面應確定由兵團全力擔任,以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為方針。爾後該兵團即由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制。」[99]:13111月6日起,「聯合國軍」開始進攻試探;彭德懷要各部隊從清川江邊節節後退,故意向敵示弱,丟棄破舊槍械;11月25日,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99]:132

在撤退的過程中,由於李承晚政府與軍方將領的貪瀆侵吞物資,40萬以上的韓軍於缺乏給養的寒冬中撤退,演變成一場死亡行軍,導致9万军人於沿路上因飢寒而死[53]

第二次戰役

韓戰為第一場大規模使用直升機的戰爭(圖為Sikorsky H-19直升機)
美國航母菲律賓海號參與韓戰
美國戰艦密蘇里號正在炮轟清津市
北韓上空的AD-2戰機
长津湖战役后由興南港撤退的美军摧毁无法帶走的物资和港口设施

發生於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11月25日,在西面戰線,志願軍第13兵團於清川江戰役攻擊並擊退韓國國軍,然後擊退美軍第2師[131]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東面戰線,志願軍第9兵團在长津湖战役突襲美國北極熊團(3,000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12,000-15,000海军陆战队員)並一度加以包圍;但美軍仍在空军和第10軍掩護下成功突圍循海路撤退,此戰美軍战死、失踪、受伤及冻伤约15,000人並迫使其展開大規模撤退,但未能達成殲滅美軍的目標,同時志願軍第9兵團20、27军各師也在美軍優勢火力與後勤不繼之下遭到重创,死亡近五万人,其中冻死冻伤减员高达9000余人(多数是因为缺乏御寒装备),20、27军战斗力丧失,不得不回国休整,再也没有回朝鲜参战。對志願軍的後續攻勢有不利影響[132]麥克阿瑟命令東西兩線軍隊於12月3日開始向三八線總退卻[99]:133-134。12月24日,全部从兴南港以193艘军舰装载军人、平民和大量武器装备运达南部的釜山。

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的西北部,至12月中旬,退回三八線以下[133]。12月6日,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收復平壤[99]:134。12月2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朴一禹並告金日成、高崗電:「戰爭仍然要做長期打算,要估計到今後許多困難情況。要懂得不經過嚴重的鬥爭,不殲滅偽軍全部至少是其大部,不再殲滅美英軍至少四五萬人,朝鮮問題是不能解決的,速勝的觀點是有害的。」[99]:134-135

12月23日,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上將死於車禍[134],美國委派李奇微中將接替任第8集团军司令。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全線進攻,突破「聯合國軍」防線,使其於1951年1月2日全線撤退;中朝軍隊1月4日進佔漢城,1月5日渡過漢江,1月8日收復仁川[99]:137。至1月2日,志愿军已突入联合国军防御纵深15至20公里,将联合国军部署打乱,联合国军被迫全线撤退。由于志願軍與人民軍的进攻,联合国军于1月3日15时开始撤离汉城。1月4日,第39、第50军及人民军第1军团各一部进占汉城。至1月7日,联合国军已退至三七线南北之平泽、安城、堤川、宁越、三陟一线,作战过程中大批韓軍和少量美军因撤退不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軍歼灭,而联军的重兵集团却并未遭歼灭;彭德怀认为联军是在有计划地南撤,企图诱敵深入,重演仁川登陆故伎,故命令志愿军停止追击,战役遂于1月8日结束。

1951年1月13日,聯合國提出停战建议,但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聯合國军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但由于军需紧缺,志愿军已难以即刻推进[135]

聯合國第一委員會在討論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停战建议的答覆後,有24國認為它等同于要求“聯合國放棄聯合國憲章,間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韓沒有侵略,聯合國安理會與大會決議防衛南韓是錯誤的”。委員會在1951年1月30日否决12个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提出的「关于在停止敌对行动、和平解決问题及其他远东问题召开7国会议」和「包括志愿军在内所有外国军队退出朝鲜半岛,公开选举民族自决」的提案和苏联的修正案。

聯合國大會在1951年2月1日以44票贊成,7票反對,8票棄權,通過第一委員會草案,成為第498號決議[136],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介入朝鲜是侵略行為,呼籲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止對抗聯合國軍,退出朝鮮半島。

1951年2月2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責美国操纵联合国,在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代表参加,且在超越安全理事会的权限的情形下,通过美国诬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该提案是“非法的”,“诽谤的”,“无效的”,并呼吁美军停止侵略朝鲜的行为,声称要将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底。

此后不久,双方再次在朝鲜战场陷入大规模交火状态。

第四次戰役

1951年美軍155mm自走砲在向汉城北部開火

李奇微中將接任美國第八集团军司令後,著力提高士氣,增强情報工作,采用陣地戰步步爲營,發揮空軍炮兵的裝備優勢,不以奪取領土為最終目標,而以消耗對方有生力量爲主[128]。他於1951年1月25日發動上任後首次攻勢「霹靂行動」,志願軍被迫撤退到漢江以北。1月25日起,「聯合國軍」乘志願軍和人民軍尚未得到充分休整之機,由西向東全線進攻;中朝軍隊開始第四次戰役,積極防禦[99]:147。1月28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電:「第四次戰役後敵人可能和我們進行解決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那時談判將於中朝兩國都有利。而敵人則想於現時恢復仁川及漢城兩岸橋頭堡壘,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敵人威脅之下,即和我們停戰議和,使中朝兩國處於不利地位。而這是我們決不允許的。」[99]:1472月,聯合國軍組織23萬人和大批飛機、坦克、火炮,向志願軍全線進攻[87]:12。2月11日晚,志愿军发起横城反击战,牵制住砥平里的联合国军,计划进攻横城西北的南韩第八师,由此打开缺口,向原州的美军防线进击,志愿军取得胜利。志愿军利用横城反击战迫使南韩第三、第五、第八师以及美军第二师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团开始后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志愿军在整个战场上面临的压力。横城反击战后,除了砥平里的联合国军,东线联合国军出现全线动摇的迹象,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后退[137]

2月13日,志愿军发起砥平里战斗溫玉成將軍指揮志愿军第39、第40、第42軍五個師中的八個團約6,000人,向橫城以西砥平里美軍第二步兵師23團(弗里曼團)發動猛攻。弗里曼團有團屬坦克中隊、一個野炮營及法國步兵營[138],兵力約4,500人,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装备火力方面的优势,志愿军的八個團遭受重大伤亡,至少是联合国军伤亡的两倍多,进攻失败[139]。美方资料美軍伤亡301人,42人失蹤,美軍稱砥平里战役為「韓戰的蓋茨堡戰役」「第二次仁川登陸」,對美軍士氣鼓舞極大[140]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軍進行撕裂者行動。3月7日,「聯合國軍」集中20多萬兵力,幾百架飛機支援,全線進攻中朝軍隊;中朝軍隊節節抗擊,3月13日主動撤離漢城,到3月底移到三八線以北,4月21日第四次戰役結束[99]:150。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南韓第1步兵師和美軍第3步兵師重佔漢城,標誌著1950年6月以來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該首都易手。

由於缺乏現代化空軍編制,志願軍在朝鲜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曝露於美軍的猛烈空襲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修復後又再遭炸毀。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曾在2月20日搭機返回北京,排闥直入毛澤東住处,進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41]

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聯合國軍开始掌握一定的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国军队国内增援兵团于4月16日陆续抵达后,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兵力首度超过联合国军,在数量上处于上风[142]。4月11日,麥克阿瑟被解職,由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接任;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發起第五次戰役[99]:151。4月22日,志愿军以20万兵力[143]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攻勢結束,志愿军再次向南进攻至汉城附近。5月16日黃昏,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以9個軍兵力突破聯合國軍防線,開始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經過5天激戰,擊潰韓國國軍第五師和第七師,殲敵1.7萬餘人;志願軍180師在這次作戰中擔負穿插任務,只帶7天乾糧和部分彈藥[87]:7。之后,志愿军进一步打击韓國國軍。志願軍1個軍只有198門火炮,不及美軍1個師(476門)一半;志願軍僅有800輛汽車,已被美軍飛機炸毁600輛[87]:8。5月20日,美軍和韓國國軍憑藉高度機械化,很快堵塞志願軍打開之缺口,5月21日彭德懷電告毛澤東並指示各部隊停止追擊;美軍待志願軍「禮拜進攻」(進攻一星期左右)後,就用「磁性戰術」大舉反撲[87]:8。在志愿军的全面攻势结束后,聯合國軍開始發動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奉命坚守铁原,减缓了联合国军的进攻速度。最终,志願軍全線撤退約40公里后在铁原一线拼死阻止住聯軍的進攻,聯合國軍第二次跨进三八線,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密集砲擊,被稱為“范弗里特彈藥量”,單一砲兵營在24小時內就射擊12,000發以上進行無間歇砲幕,志願軍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團60軍180師陷入重围,损伤过半,剩余5,600余人突围至三八线以北[144]。由於師黨委會通過全師分師分散突圍[87]:8-9,師大量官兵犧牲,數千人被俘,佔朝鮮戰爭中全部志願軍被俘人數1/3以上[87]:11。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從此,朝鮮戰爭進入相持階段[99]:153。6月中旬,毛澤東告訴鄧華,要他負責傳達新指導方針:「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在軍事上概括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99]: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歼灭聯军8万2千多人,为五次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一次。志願軍傷亡是8万5千多人,尤其是后期的撤退行动中,伤亡达1万6千人,其中损失最惨重的是第180师,负伤、阵亡和失蹤的总数字为7,644人[145]。联军方面的战役结果统计是,4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75,000人[146],韩国方面的统计则是五月攻势期间歼灭敌军100,000人,总战果超过20万人。

麥克阿瑟被解職

麥克阿瑟与李承晩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麥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美國國務院起草杜魯門總統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舉行談判之建議聲明,開始同其他參戰國磋商,並於1951年3月20日通知聯合國軍司令麥克阿瑟;但是,麥克阿瑟在3月24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敵方現在一定痛苦地知道,聯合國軍如果決定放棄把戰爭局限於朝鮮境內容忍努力,而擴大我們的軍事行動到中國的沿海地區和內地基地,這就使中國遭受軍事上即將崩潰的危險。」[87]:101-102。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蘇聯产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147]。中國抗美援朝總會發言人發言藐視麥克阿瑟,杜魯門得知麥克阿瑟聲明,認為:「這是對我作為總統和最高統帥而發布的命令的公然違抗。」、「實際上,麥克阿瑟的舉動等於用最後通牒來威脅敵人,等於說盟國的全部優勢力量可以用來攻擊赤色中國……在我們的盟友中果然馬上就發生了這樣的影響。世界各地的首都所發出的詢問函電紛至沓來。」[87]:102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华盛顿的决策[148]。4月10日,杜魯門總統責成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給麥克阿瑟發出照會:「我以總統和最高統帥官名義,非常遺憾地免去閣下的駐日聯合國軍司令官、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美遠東軍司令官、遠東地區美陸軍司令官職務。請閣下將指揮權立即移交給李奇微將軍。」[87]:1024月11日,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起知悉的[149][150]。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英雄式的歡迎[151][152],1951年4月19日,麥克阿瑟在國會大廈發表題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講[153]。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到1952年麥克阿瑟參與共和黨總統初選。

1951年5月18日,為了“制止朝鮮侵略”,聯合國大會通過美國提出的联合国大会第500号决议,要求聯合國成員国對中國大陸與朝鮮實行禁運[154][155]

第一次停战谈判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

经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通過顧問、前美國駐蘇聯大使喬治·凱南以私人身份單獨會見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馬立克[87]:103,於1951年5月31日與6月5日兩次秘密會面,雙方都表示希望停火[156][157][158]。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建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主張交戰雙方談判停火與休戰,軍隊撤離三八線[99]:160。6月23日,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之《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裡發表演說,建议朝鮮戰爭交戰双方停火谈判,双方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87]:103

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

美国官方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方面的反应相对谨慎但很迅速[159],在確認马立克是代表苏联官方立场,并得知参加联合国军的各国大使均一致同意谈判后,28日,召开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JCS)和国务院联席会议,会上,助理国务卿迪安·魯斯克建议由李奇微通过广播向对方发出派代表参加和谈的邀请,除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上将表示反对外,这一提议得到JCS其他成员的支持,第二次JCS-国务院会议很快批准广播稿并发给李奇微,29日,修改后的广播稿被总统批准后,立即被发给李奇微。美國政府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將軍在當邀請北韓與中國大陸代表磋商停戰談判之可能[87]:103。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美國政府之命發表聲明,表示願意同人民軍和志願軍舉行停戰談判;還提出在停泊元山港之一艘丹麥傷兵船上會談[99]:160。6月30日早8点整(东京时间),李奇微向志願軍與人民軍發表广播聲明:

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覆電李奇微,聲明同意舉行停戰談判,並建議談判地點為三八線以南之開城[99]:160。北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於7月1日通過電台答复道[160]

美國政府授權李奇微,在停戰談判期間,可以陸地、兩棲、空中、空降和海上作戰,以支持談判[99]:160。毛澤東和周恩來準備談判,決定由鄧華、解方為彭德懷代表出席談判會議;同時決定派出由外交部副部長李克農率領、包括喬冠華等停戰談判工作組立即赴朝鮮[99]:160。7月2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軍隊在三八線部署:一方面加強正面防禦陣地第一線兵力,防止敵軍大規模進攻;另一方面,加強側後方兵力,防止敵人從朝鮮半島蜂腰部東西兩岸突然登陸[99]:160。7月5日,李克農率領停戰談判工作組從北京前赴朝鮮,行前李、喬冠華與毛澤東長談;7月7日,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戰談判代表團到達開城[99]:161。毛澤東幾乎投入全部精力指導談判準備工作,親自起草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致李奇微多次覆函,親自審閱修改準備談判接洽之新聞稿,草擬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關於停戰協定之草案,並徵詢金日成、彭德懷和斯大林;並關照準備談判會議場所、雙方代表宿舍佈置、各種用具、設備和食品,中方代表團成員到達談判地點具體時間等[99]:161

7月8日,雙方提出正式代表名單:方面为首席代表、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官特纳·乔埃中將(美),遠東空軍副司令官勞倫斯·卡迪·克雷吉空軍少將(美),第八軍團副參謀長霍迪斯(亨利·霍治)陸軍少將(美),參謀長阿利·伯克海軍少將(美)和韓國國軍第一軍軍長白善烨少將();北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代表为首席代表、朝鲜人民軍第二軍團長南日大將(),人民軍李相朝少將()、志願軍副司令員邓华(中)、志願軍參謀長解方(中)和张平山()[87]:103-104。7月10日11時,在朝鲜开城,停战谈判正式開始[87]:104。會議開始後,雙方就議題交換意見,北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一、以三八線作為軍事分界線,在此線南北各十公里以內建立非軍事區;二、協商戰俘遣返問題;三、在短期內撤走朝鮮境內的全部外国军队[87]:104。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北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的地区,並要求其将军队撤至当时的实际控制线以北的金城、金化、市边里、伊川、洗浦里、淮阳、通川一线,给予联合国军方面1.2万余平方千米的土地作为“海空优势补偿”,遭北韓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绝[161]。第一次谈判破裂[160]。7月26日,雙方通過談判議程:㈠通過議程;㈡確定雙方軍事分界線,以建立非軍事地區;㈢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㈣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㈤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99]:168

双方妥协

联合国军在1951年1月9日至1951年2月23日的进攻和双方僵持阶段形势,黑线为最终双方军事分界线
戰爭中的韓国国民

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韓國國軍于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鮮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每个月推进约2公里。10月25日,聯合國軍代表同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重開谈判,地点改在位於開城東南8公里之板门店[99]:171。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280平方公里土地,并巩固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160]12月11日,開始談判戰俘問題,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主張依照日內瓦公約規定遣返全部戰俘,美國則稱「自願遣返原則」,拒絕全部遣返[99]:173。12月12日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代表提出全部遣返雙方戰俘之方案,但聯合國軍方面3個星期不予答覆;1952年2月,朝鮮和中國大陸方面又建議全部戰俘被遣返後不再參加朝鮮戰爭,以便讓他們回家過和平生活[87]:115

由於雙方的條件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兩年。1952年5月7日,克拉克將軍在隨從參謀白納特中校陪同下,飛抵日本東京羽田機場,準備接替李奇微將軍擔任美國遠東軍司令官、聯合國軍司令官[87]:138。5月12日,李奇微將指揮權移交給克拉克將軍[87]:149王樹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由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在联合国军拥有空中优势及火炮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采用广泛的地下工事群保存了部队,并有效的阻止了联合国军尝试北进的企图。[162]5月,朝鮮停戰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事項,雙方達成協定;至此,只剩下關於戰俘的安排問題沒有解決[99]:173。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為謀求戰俘問題解決,兩次提出折中調整方案,都遭聯合國軍代表拒絕;7月13日,聯合國軍代表提出一個遣返方案,其中遣返人民軍戰俘佔應被遣返總數80%左右,遣返志願軍戰俘只佔應被遣返總數32%[99]:174。10月8日,朝鮮停戰談判聯合國軍首席代表哈里森單方面宣布無限期中斷板門店會談[87]:208

喋血岭与伤心岭

在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势中,为了确保休战后获得更为有利的阵地线,自8月18日起,韓國國軍第1军对丁字峰、美军第10军对喋血岭和昭阳江东岸地区同时开始攻击,这是夏季攻势的前期作战。进攻比雅里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韓國國軍第1军第5师第36团(临时配属美军第10军第2师指挥),遇到朝鲜人民军将领方虎山的坚决抵抗。朝鲜人民军与大韩民国国军在983、773高地的反斜面上展开一场短兵相接的血战,几天下来,整个山顶都被鲜血染红了,看到这种凄惨战况的美军记者,不由得喊出“Bloody Ridge”(喋血岭)这个名字。到8月27日,韓軍被迫撤退,所夺取的各个山顶又被朝鮮人民军占领。联合国军改由美军第2师第9团接替韓國國軍第36团攻击喋血岭,该团于8月31日和9月1日从正面攻击,仍然没有成功。朝鮮人民军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内,在美军将要前进到山顶阵地时,突然予以猛烈射击,因此每次美军都遭到重大损失。9月5日喋血岭终被美韩联军攻下,在从8月18日到9月5日攻击喋血岭的3周时间内,联合国军所受的损失是战死326人、负伤2,032人、失踪414人,共计2,772人。依美军第二師估計,中國大陸、北韓共傷亡15,000人[163]

范弗里特上将在喋血岭的攻击开始陷于僵局之时,就设想在中、东部战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作战,以求停火后有一条更加坚固的防线。但是喋血岭的损失报告却给了他很大震动,如果按照原来的计划实施,将会遭到的损失和物资消耗是无法承受的,于是美第10军转为夺取喋血岭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群,此高地群从主脉向东西延伸出的无数支脉会使人想起鱼的背骨而感到毛骨悚然。目击这个山峰战斗的美军记者喊出「Heartbreak Ridge」(伤心岭)这个名字。美军的攻击从9月13日凌晨5时30分开始,先进行30分钟的攻击准备射击,然后美军第2师第23团开始前进。中午时分,美国人发现他们“闯进黄蜂的窝巢里”,朝鮮人民军在之前一直静静的山背上同时喷射出交叉炮火,美军第23团突击连受到机枪交叉射击和手榴弹攻击,还受到火炮迫击炮的集中射击。第23团两个营除退到山谷间避开直射火力,挖战壕防身外,别无他法。直到黄昏,第23团也没有发现一个朝鲜人,只是被打的抬不起头来,官兵们直言是“重蹈喋血岭的覆辙”。9月16日,美军第23团詹姆斯·Y·亚当斯团长派出预备队从两翼同时攻击,以减轻正面部队的压力,但这次攻击也被朝鲜人民军“像铁桶那样的火网”所阻,一步也未进展。9月20日新任第2师师长罗伯特·N·扬格少将下令参加过喋血岭作战的第9团夺取位于伤心岭两侧的1024和867两个高地。1024高地被夺下,但因其距离伤心岭有7公里远,因而对朝鲜人民军反斜面的坑道战术的压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换上来的朝鲜人民军第15团顽强守住867高地。扬格师长仔细地研究这次攻击,作出结论报告说“这是一个大失败”,并于9月27日决定中止这次攻击,待10月初在新的构想之下再攻击,自联合国军于1月转入反攻以来,困难的攻击是不少,可是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也没能夺取阵地,以致停止攻击,还是第一次。此时朝鲜人民军也受损过度、疲累不堪,匆匆将阵地移交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便撤走休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向采取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反对死打硬拼,后来为了迂回作战,主动放弃这片高地。此役美军第2师傷亡3,700多人,美方估計中國大陸、北韓此役傷亡25,000人[164]。中國大陸估计整个朝鲜战争1951年夏秋季战役作战中,中國大陸與北韓共毙伤俘联合国军16.8万余人,自身則伤亡3.3万余人。这次作战,迫使美方不得不恢复停战谈判,并放弃其原来的要求。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创造的马蹄形工事是坑道工事的雏形,为以后建成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经验[165]

上甘嶺戰役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美國在上甘嶺地區發動空前激烈之「金化攻勢」;金化,位於三八線中段,是從漢城地區進攻平康平原必經之鐵路樞紐,因而是攻勢中必爭之地[99]:175。雙方在表面陣地上进行拉锯战。多次反復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仍倚靠有系統建設的坑道工事阻止美軍的攻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阵亡4,838人,伤6,691人[166]。根据联合国军方面统计,联合国军阵亡1,461人,伤4,700餘人[167][168](另一說是傷亡9,000餘人)[169]:318

夏季进攻战役

1953年2月22日,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致信金日成與彭德怀,建議雙方交換傷病戰俘[87]:211。3月22日,周恩來致毛澤東電:「蘇方提議的中心思想,即是準備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以掌握和平的主動權。解決方案,是利用克拉克的文件,由金、彭出面答以同意根據日內瓦公約一〇九條,雙方先行交換重傷病戰俘,其不願回者暫交中立國,並恢復板門店談判解決具體問題。然後即由中朝雙方當局分別發表聲明,主張戰俘按分類辦法實行遣返,要求遣返者立即遣返,其餘則交由指定的中立國(如印度或其他國,視情況再定),保證其得到公正解決。蘇聯外長跟著發表贊助聲明,然後蘇聯在聯合國代表即作同樣活動。」[99]:1813月28日,金日成、彭德懷覆函克拉克,同意交換病傷戰俘,並建議立即恢復談判[99]:182。3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提出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政府共同研究之建議:「談判雙方應保證在停戰後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的戰俘轉交中立國,以保證對他們的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99]:182-1834月6日,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方面聯絡官朝鮮人民軍李相朝少將與聯合國軍方面聯絡官美國約翰·C·丹尼爾海軍少將就雙方遣返傷病戰俘問題舉行會談,4月7日雙方交換傷病戰俘估計人數,4月11日完全達成協議[87]:212[170]。4月中旬,毛澤東向鄧華提出:「爭取停、準備拖。而軍隊方面則應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談,不要鬆勁,一切仍按原計劃進行」[99]:183。4月23日,毛澤東對鄧華關於舉行夏季戰役反擊之幾點意見批語:「至於停戰得早,或不要打以利談判,則可於五月間適當時機再行決定。」[99]:1834月24日,李承晚轉告艾森豪,如果達成允許志願軍繼續留在鴨綠江以南之任何協議,他就決定將韓國軍隊退出聯合國軍,在必要時將繼續單方面作戰[99]:184。4月26日,朝鮮停戰談判恢復,南日將軍之提案遭到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哈里森拒絕;5月7日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再次提出解決遣俘問題之八項提案:一切堅持遣返之戰俘,予以直接遣返,其餘不直接遣返之戰俘,全部交給印度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典五國組成之中立國遣返委員會接管[87]:215。双方因战俘问题再次在谈判桌上陷入僵局。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鮮人民軍发动夏季进攻战役,目的是「消滅敵人,配合談判,吸取經驗,改善陣地。」[87]:216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动20兵团第19兵团和第9兵团在火炮掩护下从西线、中线、东线、三路出击,从正面突破联合国军地下坑道防御工事,经激战,除个别支撑点内的联合国军守突围外,其余均为志愿军消灭,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聲稱先后毙伤俘联合国军4,133人,志愿军伤亡1,608人。志願軍提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迫使美國在5月25日基本接受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之提案,夏季反擊作戰第一階段結束[99]:184

5月27日起,志願軍發起夏季反擊作戰第二階段攻勢,原定打擊美軍為主,改為打擊韓國國軍為主[99]:184。志愿军第19兵团、第9兵团、第20兵团及朝鮮人民军先后对韓國军团以下兵力防守的51个支撑点进攻作战65次,共歼灭联合国军41,203人,志愿军伤亡19,354人。志愿军突破联军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为第三次进攻创造有利条件。至6月中旬志願軍共斃、傷、俘敵軍4.5萬多名,突破敵陣地正面達12公里,縱深達6公里[87]:216

6月6日,艾森豪致信李承晚,敦促他接受停戰協議,並提醒他,武力統一朝鮮,只是一個「夢想」[99]:184。6月8日,美方接受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關於戰俘遣返問題之方案,朝鮮停戰談判之最後一項問題,終於達成協議,並公布於世[87]:216。6月15日,停戰談判各項議程全部達成協議,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劃分軍事分界線工作即將完成[99]:184。志願軍和人民軍發佈命令:「從六月十六日起,各部隊一律停止主動向敵人攻擊,但對敵人向我發動的任何進攻,則應堅決地給以打擊。」[99]:1856月16日,李承晚覆函艾森豪,拒絕接受停戰協議[99]:185。6月19日,韓國扣留2.7萬名朝鮮人民軍戰俘[87]:216。6月21日,毛澤東致彭德懷電:「停戰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適宜,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99]:1857月13日至27日展开第三次进攻,即金城战役,这次进攻以打击韓國國軍为主。志願軍和人民軍於7月13日發動金城戰役,幾天內殲敵5萬人[87]:216。志願軍在朝鮮金城以南地区,对韩国國军防守的坚固阵地实施的进攻战役。此役志愿军第9、第19、第20兵团及人民军对韓國國军作战45次。在7月13日展开进攻至16日转入防御,仅3天时间便将战线从正面向前推进192.6公里。联合国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动8个师兵力反击1000余次,但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至27日金城战役结束前仅占领巨里室北山一个阵地。中國大陸宣称志愿军在金城战役中予韓军漢城师以歼灭性打击,重创联合国军3个师,共歼灭联合国军52783人,志愿军伤亡2.3万人。7月19日,美方發表聲明,保證實施停戰,並向韓國施壓;隨後韓國政府被迫發表聲明,接受停戰協議[99]:185。7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1953年7月25日祝賀志願軍夏季反擊作戰勝利電報稿上加寫:「希望全軍指戰員防止驕傲,在停戰協定簽字並生效以後,仍應提高警愓,一面自己嚴格遵守協定,一面防止敵人可能作出破壞的挑釁。」[99]:186

通过夏季战役,向南扩展阵地240公里,将战线拉直。整个夏季进攻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志愿军伤亡5.3万余人,志愿军毙伤俘联合国军12.3万余人[171]。联合国军聲稱在七月联合国军伤亡29,629人,志愿军傷亡72,112人[172]

空战

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美国空军动用远东地区44个中队共657架飞机参战。朝鲜人民军仅有20架战机,很快就失去作战能力[173]。當時中國大陸空軍和海軍初創,無法與美軍抗衡,美軍完全控制制空權和制海權[87]:8。8月,斯大林派遣苏联空军138架飞机进驻沈阳,如此可以迅速飛往朝鮮,出現失利也可以飛回中國大陸境內躲避追擊[174]

苏联秘密介入

塗裝朝鮮空军標誌的米格-15比斯战斗机。亞利桑那州空軍紀念博物館收藏。[175]

1950年11月1日,先期进驻沈阳的苏联空军米格-15戰鬥機在鸭绿江上空朝鮮境内与美空军首次交战。苏联空军歼击航空兵独立第64军,辖2至3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2个高炮师、3个探照灯团以及1个航空工程兵师、其它保障部队和分队。每个部队自抵达战区后平均8至12个月换防一次。该军的平均人数为26000人。有不少来自总参、各军兵种机关的军官因在此军工作积累经验。自1950年至1953年,第64军总共轮换了空军和苏联国土防空军的12个歼击机师(26个团)、2个独立夜航歼击机团、4个高炮师(10个团)、2个航空工程兵师、3个高射探照灯团和2个海军航空兵歼击机团,以及部分保障部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顾问斯捷潘·阿基莫维奇·克拉索夫斯基空军上将指挥,1952年7月。第64军承担保卫鸭绿江和中國大陸與北韓边境线以南75公里以内战略目标和交通线的任务。在这一阶段,美军参战的飞机(含作戰飛機及非作戰飛機如運輸機、聯絡機等)已经达到14个大队、1100余架飞机,機數雖多,但大部分為螺旋槳式飛機,噴氣式戰鬥機僅有平直翼的F-80,性能上遠遠不如蘇聯空軍的米格-15。11月8日,美國空軍司令范登堡下令派遣F-84E和F-86A各一聯隊至朝鮮半島參戰。第4戰鬥機聯隊的F-86經海上運輸,大部分進駐日本,僅以一中隊進駐漢城附近金浦機場,在12月15日第一次執行任務[176]:246-248。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在米格走廊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12月,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进驻丹东,直到1951年1月首次参加空战[177]

在1950年末至1951年初,在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從鴨綠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間的空域,蘇聯空軍的米格機對聯軍飛機造成相當威脅。美國飛行員開始以“Mig Alley”稱呼這個區域(此名為中文媒體翻譯成米格走廊),認為進入這個空域就要展開宛如後巷(英語:)中的混戰[178]。米格走廊中最神秘的力量是蘇聯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国大陆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179] 。 儘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要求飞行员在无线电交谈中避免使用俄语,但作战时并不实际,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當時美國空軍參謀長霍伊特·范登堡從遠東視察回國後公開宣稱:「共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空軍力量之一」,将空中对手名义限制在志愿军空军内,以免暴露蘇聯飛行員大批參戰的真相[180]

苏联空军認為米格-15初战对美军轰炸机的威胁使1950年11月美空军炸毁6座鸭绿江战略桥梁和10座朝鲜城市的目标未能实现[173]。美空軍認為是由於地緣政治的限制,讓轟炸機不能飛入中國大陸境內以及攻击來自中國大陸境內的防空砲火,造成執行任務的困擾。但在后来的持续轰炸中仍陆续将大部分桥梁炸毁[176]:220-230,并对修复的桥梁重复轰炸。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蘇聯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主要目的是阻止联合国军轰炸。中苏并不想用有限的战机资源与联合国军战机拼消耗,而是以联合国军在朝鲜的轰炸机主力B29为首要目标,击落或迫使其放弃任务提前投下炸弹返航,同时又必须分出一部分力量掩护攻击战机。從戰果上來看,美軍无法确保朝鲜半岛制空權,1951年4月12日,3-4个中队36至48架B29在近100架F80与F84掩护下,试图轰炸位于安东的鸭绿江桥梁,遭遇30架米格15攻击,3架被当场击落,7架严重受损,轰炸任务中断。经此“黑色星期四”,美国空军暂停了近3个月的大型轰炸机轰炸。1951年10月23日“黑色星期二”,联合国军再次组织了21架B29分2队在约200架F80、F84、F86和英制流星喷气式战斗机掩护下,试图轰炸朝鲜北部新建的野战机场,遭遇近150架米格15拦截,约50架米格突破护航战机防线;其中一中队9架B29因护航战斗机迟到4分钟,在米格15围攻下,6架被击落或坠毁;另一中队12架B29尽管有战机护卫,亦有损失。22日至27日6天之内,5架B29被当场击落,6架严重受损,返航中坠毁或降落后报废,另有10余架受弹。10月22日至27日的大规模空战影响到其后数十年的美空军战略布局,10月28日,美空军司令部越过各级指挥系统直接向前线的B29飞行员下令,停止大型轰炸机集群日间战略性轰炸,部分机组是在朝鲜时间凌晨于跑道上等待起飞时接到空军司令部的直接命令:后将轰炸机使用改为夜间小批量战术支援,将战略攻击力量的重心由轰炸机集群转向核武器威慑,并开始重视载弹量较少但更灵活的对地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机的作用。在朝鲜,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人民志愿军运输线的战略企图,最终未能实现。

中苏空军自1951年起配合作战,最初由有经验的苏联飞行员与美战机缠斗,掩护志愿军飞行员攻击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200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前司令员王海在其自传《我的战斗生涯》中写道:“朝鲜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181] 随着经验积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有效发挥自己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统计,志愿军空军在战争中共出动起飞2457批26491架次,有212名飞行员击落击伤过联合国军飞机。整个志愿军空军宣稱共击落联合国军飞机330架,志愿军空军被击落231架飞机,116名飞行员阵亡[182]。 据苏军总参谋部统计,第64航空兵军战斗出动共64300架次,参加空战1872次(有6462名飞行员对敌射击),击落飞机1106架,其中“佩刀”651架;另外还有153架飞机,其中40架“佩刀”被地面炮火击落。苏方军官亡142人(其中飞行员126人)、士官和列兵亡133人,飞机被击落335架,被击毁火炮6门、探照灯1部,在朝鲜战争中参与轮战的苏联军人为40,000人。 美國方面的資料宣稱一共佈署647架F-86到韓國戰區[183],總共損失231架,其中有飞行员本人或编队其他成员证实于空战中当场坠落的確定空戰損失73架,不明原因34架,以及其他包括故障等原因的損失。考慮在作戰中受損而未能回到基地的情況,如重伤后迫降损毁记作损失,重伤后于机场迫降损毁记作技术故障,因而空戰損失的數字必會高於73架[184]。 F-80美国流星式总共损失277架,占参战总数的约1/3,其中確定空戰損失14架,确定空战战果17架。 F-84雷电战斗轰炸机亦承担了战术攻击任务,总共损失335架,确定空战战果8架。

美方最初称在朝鲜空战中击落484架MiG-15,被击落48架F-86,近代重新统计后改为确认空战被擊落103架F-86,其中92架是被MiG-15擊落,确认空战擊落379架MiG-15;MiG-15:F-86空战交换比在60年代媒体中一度宣称为14:1,后在数十年中定为10:1,后改为7:1,近代改为约4:1。[185][186][187]因联合国军机群通常处于数量优势,且MiG-15以拦截轰炸机为首要目标,主要战术以较少的MiG-15冲入联合国军机群,扰乱其队形,迫使其放弃轰炸任务。极少出现规模接近的MiG-15与F-86机群纯粹消耗性空战。战后美方成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通稱Top Gun),专门加强缠斗训练。

由於蘇聯空軍受到的命令是不可以南下遠離鴨綠江的地區作戰,因此蘇聯空軍絕少有戰術性對地任務。志愿军后来还是用刚刚创建不久的空军和海军掩护陆军攻占朝鲜西海岸的大和岛小和岛等十多个岛屿,并在这一过程中三次轰炸大和岛,其中第二次是人民解放軍空軍首次夜间轰炸。這是志願軍空軍規模較大的戰術性對地任務[188]

核武威胁

1950年7月下旬,朝鲜战局对美极为不利,美国为防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参战,派遣10架未帶核武器的B-29轰炸机关岛,并将消息通过《纽约时报》广泛传播开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核威胁,但最后美国因国内外压力将B-29轰炸机调回国[189][190]

1950年10月1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建议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11月30日,杜鲁门總統在记者会上答問,美國會採取一切步驟圍堵共産黨在朝鮮半島的擴張,包括使用原子弹[191][192]。12月初,美国飞机模拟核袭击朝鮮首都平壤。1951年4月,9架B-29轰炸机携带核弹头派往关岛,继而飞至冲绳岛,并举行公开的核战演习。6月初,美军侦察机侵入中国东北和山东上空,收集关于空袭目标的情报[190]

1952年12月2日至5日,剛當選美國總統之艾森豪到朝鮮前線視察,回國後稱,要以行動,而不是言語,來打破僵局[99]:176-177。12月,毛澤東對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鄧華1952年12月4日報送之關於朝鮮戰局形勢與明年之方針任務報告之批語:㈠「應肯定敵以五至七個師在漢川鴨綠江線大舉登陸,並在我後方空降,時間應準備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我應十分加強地堡和坑道,部署五個軍於這一線,其中要有四個有经验的軍,劃定防區,堅決阻敵登陸,不可有誤。」㈡「第二個登陸危險區是通川元山線,第三個危險區是鎮南浦漢川線。」㈢「決不能許敵在西海岸登陸,尤其不能許其在漢川鴨綠江線登陸。」[99]:17712月20日,毛澤東任命鄧華兼任西海岸指揮部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梁興初為副司令員[99]:178。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核威胁,声称为结束战争,不惜扩大战争和使用核武器[190]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發表國情諮文,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第二天同參加聯合國軍各國代表會談,說服他們支持封鎖中國;4月底,在毛澤東指導下,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全部完成,從三八線到東西海岸,直到中國東北,構成縱深防禦[99]:179。2月11日,美国开始计划对朝鮮开城地区使用戰術核武器。最终由于战争结束而未实施[190][193]

停战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87]:217。同日22時生效[46]:5210。主要內容:劃定軍事分界線,雙方各由此線後退2公里,以建立非軍事區;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並從規定地區撤出一切軍事力量;停止自朝鮮[註 32]境外進入增援的軍事人員、武器和彈藥;協定生效60天內,雙方直接遣返堅決要求遣返的戰俘,其餘戰俘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協定生效後3個月內召開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事項[46]:5210。双方签署《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协议[194][195]。協定附有「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職權範圍」附件[46]:5210。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由于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定而非和平條約,因此从國際法上來講,當時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2009年5月27日朝鲜军方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朝鲜停战协定,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196]。2013年3月5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於声明中宣布,朝鲜将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197]

2018年9月18日,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签订《平壤共同宣言》,事实上宣布战争状态结束[198]

伤亡情况

艾奧瓦號於朝鮮戰爭中
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遣返的被俘美国軍人

朝鲜戰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早期的統計50萬餘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199],2010年10月26日,中國抗美援朝纪念馆经过10多年全国走访查实,朝鲜战争期间全国志愿军战士阵亡共183,108人[200]。2010年6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朝鲜战争六十年暨半岛形势研讨会”上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4,084人,负伤383218人(因包含两次以上负伤而存在重复统计);患病后送入院治疗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样存在重复统计);战场失踪25621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人民志愿军方面在战争中共死亡183,108人[201]。2014年10月29日,中国大陆民政部、总政治部清查确认,將盡可能多的士兵列入烈士後,得到抗美援朝烈士为197,653名,卫生勤务保障战线共救治伤员838,417名,其中伤员383,218名,治愈归队217,149名。[35]

空军方面,参战的苏联空军10个航空兵师共损失米格15和La-11战斗机335架飞机和120名飞行员。苏联4个高射炮兵师和2个探照灯团共68人牺牲、165人受伤、损失高射炮6门和探照灯1台。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共损失231架飞机和126名飞行员。

联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约14萬人次。其中阵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後的负伤人数不详。“美国战役纪念碑委员会”在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刻有54,246的总死亡数字,包含因车祸等原因死亡的1万余人,现在这组数字依旧刻在纪念碑上。[202]根据美国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数字,联合国军总共死亡628,833人,受伤1,064,453人,失踪470,267人。其中美军死亡54,246人,受伤103,284人,失踪8,177人[203][註 33][註 34]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数据,运动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91,503人,俘63,319,降149人;其它联合国军6,136人,俘1,238人;韓國國軍148,293人,俘29,278人。阵地战时期志愿军毙伤美军198,352人,俘749人,降1人;其它联合国军20,343人,俘250人,降2人;韓國國軍304,966人,俘8,254人,降283人[204]。志愿军共击毁击伤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的战争成就宣传海报

戰俘處理

朝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被俘人员

一群被俘的志願軍士兵

至1951年6月,联合国军共俘虏朝鲜战俘152,500人、志愿军战俘21,300人。共產黨將戰俘仍然看作戰鬥人員,在戰俘營中成立了嚴密的組織,不惜犧牲與联合国军進行鬥爭。[205]戰俘最初一起被送往釜山收容所混合关押,后来由于兩方之间发生矛盾,联合国军就将战俘按照国籍分开[6]。釜山戰俘收容所是美軍1950年下半年動工修建,主要關押傷病戰俘,共有9個戰俘收容所和2個戰俘監獄及水牢,每個收容所可以關押1,500名左右戰俘;居住環境比1951年4月和1952年5月修建之巨濟島戰俘營和濟州島戰俘營好[87]:27

1951年5月30日,大批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开始被移往巨济岛战俘营[6]。在朝鮮戰爭中,志願軍2萬多人被俘,有6,673人返回中國大陸,有1.4萬多人到台灣[87]:3。战俘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釜山,后来又大批转运到济州岛。在朝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的营地内,普遍爆发反共和亲共战俘之间的要求遣返和拒绝遣返的血腥斗争,得到美军以及韓國、中華民國政府支持的反共战俘首领最终占得上风。1952年4月,美军对战俘的去向进行“甄别”。在甄别前夜,反共的战俘首领以挖心等方式残暴杀害多名倾向于遣返的战俘,大多数战俘在暴力威胁下没有在甄别时选择遣返。1952年5月7日[87]:139,亲共战俘发动巨济岛事件,绑架战俘营长官杜德并迫使他承认虐待战俘后加以释放。美军战斗部队随即镇压这些营地,造成大批战俘死伤的惨案。亲共战俘在其战俘营内也建立组织,使用包括活埋在内的不殘暴手段对付要去台湾的战俘。[206]:3531953年4月20日,朝鮮戰爭交戰雙方開始交換傷病戰俘,至4月27日美方共遣返志願軍傷病戰俘1,030人,人民軍傷病戰俘5,640人;朝鮮、中共方面共遣返美軍、英軍和韓國國軍等傷病戰俘684人[87]:213。除了战俘之间的血腥斗争,另有数千名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死于传染病。從1953年8月5日至9月6日,聯合國軍共遣返志願軍戰俘5,640名[87]:225

联合国与韩国的被俘人员

1950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靠近中國边境的碧潼选址建立战俘营。碧潼战俘营位于位于鸭绿江和支流形成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开始只收容管理韓國國軍以外的联合国军战俘,1951年3月之后,鉴于朝鲜人力物力的困难,韓國國軍战俘也由志愿军管理。4月,志愿军政治部成立志愿军战俘管理处,下设4个俘管团和2个俘管大队,其中2个俘管团收容管理韓國國軍战俘,另2个俘管团和2个俘管大队收容管理美、英、法、土耳其、菲律宾等10个国家的联合国军战俘[207]。至1951年6月,碧潼战俘营共有美军战俘2000余人,英军战俘800余人,土耳其战俘200余人[208]。由于严寒、极度的物质匮乏以及美军战俘中普遍的心理崩溃,在1950年至1951年的冬季和春季,战俘营内的美军战俘死亡一千余人,而其他国家战俘则少有死亡[208]。随着志愿军空军开始保卫后方交通以及停战谈判的开始,战俘营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志願軍纪录大规模的战俘死亡在1951年夏得到遏制。1952年11月15日至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于碧潼战俘营举办了一场模拟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皆为联合国军战俘,之后对此进行了宣传。

战俘遣返

1953年,交战双方达成《停战协定》。7月成立战俘遣返委员会。8月5日,交戰雙方开始交换战俘[87]:217。至1953年9月,人民軍和志願軍方面向联合国军交还重伤病战俘684人、直接遣返的战俘12773人(其中韓國战俘7862人、美英法等国战俘4911人);联合国军向人民軍和志願軍方面交还重伤病战俘6670人(其中志愿军战俘1030人、朝鮮战俘5640人)、直接遣返的战俘75,823人(其中朝鮮战俘70,183人、志愿军战俘5,640人)。9月9日,由印度、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波兰、瑞士五国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正式成立,印度中將蒂邁雅中將當天到達朝鮮半島任主席[87]:225-226。按照朝鮮停戰协定,在停戰協定生效後60天內交給中立國遣返委員會在朝鮮設立之「中立區」中看守,然後由戰俘所屬國家派人向戰俘進行90天解釋工作[87]:226。余下的不直接遣返的22,604名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其中志愿军战俘14,704人、朝鮮战俘7,900人)与359名联合国军及韓國战俘(其中美军战俘23人、英军战俘1人、韓國战俘335人)被转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在中立国监督下,战争双方派出代表对战俘解释,由战俘自己选择去向[169]:514

解释期间,朝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战俘被送往北营。在战俘转移到中立区的第一天,反共战俘就当着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军主席蒂迈雅(K. S. Thimayya)中将的面,几乎把两名向印军寻求遣返的战俘活活打死。被彻底震惊的蒂迈雅意识到,这些战俘首领将以严酷的纪律阻止任何人在解释期间遣返[209]:122。反共的战俘首领通过暴力恐怖严密控制绝大多数战俘,成功抵制解释工作。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直到10月10日才正式開始對戰俘之解釋工作[87]:229。到90天解释期结束的1953年12月23日,仅有10天时间被用于解释。22000余名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中经过解释的只有3166人,这3166人中仅136人要求遣返,但同期却有数百名战俘冒着生命危险逃出营地要求遣返,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因此认为,“战俘在表达愿望时所必须采取的这种不正常方式,使人们很自然地怀疑到全体战俘都不是自由的个人。”[210][209]:199反共的战俘首领们从韩国和中華民國政府获得指令,設法“肅清潛伏匪諜,提防分化陰謀”[211]。在印度军队看管期间共有38名战俘死亡,其中多数因为被怀疑有遣返倾向而被反共战俘杀害,其中最著名的是谋杀张子龙案。据遣返的战俘控诉,反共战俘挖出张子龙的心脏以恐吓希望回国的战俘[212]。美国記者极力否认此事,稱其为共产党的污蔑[213]。在解释期满后,中立国委员会又为战俘摆脱反共首领的控制提供两次机会:1953年12月31日,印军对战俘“点名”,131名战俘趁机提出遣返;1954年1月20日至21日,在印军向美军移交战俘时,又有104名战俘抓住最后的机会逃脱战俘首领的控制。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在其提交的报告中认为,未寻求遣返的战俘并不都是出于自愿,而是因为他们被在战俘营内长期灌输的恐惧所控制。蒂迈雅说,如果有机会的话,毫无疑问将会有更多的战俘要求遣返[209]:205。而那些要求遣返的战俘,毫不意外地被美、台的宣传机构贴上“共谍”的标签[214][213]

1953年12月23日,联合国军单方面终止对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的解释工作。尽管朝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强烈要求延长解释期限,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印度主席也认为延长解释期限是合法和必要的,并承认绝大多数战俘尚未经过解释程序,但由于联合国军拒绝协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投票决定对战俘的解释工作结束,并将剩余战俘移交给联合国军[215]。联合国军方面战俘经过解释后,有224人拒绝遣返[207]。1954年初双方不直接遣返的战俘的命运分别为:志愿军战俘440人返回中華人民共和國,14,235人前往中華民國,12人前往印度;朝鲜战俘188人返回朝鮮,7,604人前往韩国,74人前往印度;美军战俘2人返回美国,21人前往中国;英国战俘1人前往中国;韓國战俘8人返回韩国,325人前往朝鮮,2人前往印度[169]

返回中国大陆的7000多名志愿军战俘中有6064人被集中到位於昌图县金家镇的归国者管理处。至1954年3月,92%的戰俘被开除中共黨籍、共青團團籍、解放軍军籍,其中约4600余人只被承认被俘前的解放軍军籍,30多名干部和少數伤残人员转业,其他戰俘则全部复员,复员的戰俘的档案中被注明“控制使用”[216]。 1980年,在返回中国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向全国人大申诉后,中共中央下发“中发(1980)74号”文件即《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中国大陆官方开始对志愿军战俘重新审查、正确处理,如战俘张泽石得以平反、恢复党籍军籍,还成为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人[217][218]

战争罪行

对平民的屠杀

韓國學者金榮范認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唯一没有屠杀平民的队伍,而朝鲜战争中其他参战方,朝鲜、韩国和美国都有针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行为。根据屠杀者的身份,对平民屠杀可分为三类:右翼(韩国国军、警察、右翼团体)对本国平民的屠杀、左翼(朝鲜人民军、游击队及左翼团体)对本国平民的屠杀,以及美军对朝鲜半岛平民的屠杀[219]

“据报有大批的平民要么全部是朝鮮人民軍,要么由朝军控制,正试图渗透我军阵地,军队已经要求对所有难民人群扫射”。

韩国及原南朝鲜军政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的南方和北方被美苏分别占领。南方在处于美国军政的时期,出于政治对立原因的大规模屠杀已经开始。如美军犯下的南原屠杀,1946年10月数千民众遭到屠杀。1948年4月,南朝鲜劳动党济州岛发起的起义遭到南方军警镇压(济州四·三事件),韩国國軍在全岛的大屠杀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结束,美軍也卷入其中,至少3万无辜平民遭杀害。韩国国军以“讨伐共匪”的名义,对劳动党的支持者和被怀疑为“通匪分子”的平民展开屠杀,而被左翼游击队认为反共的平民也会受到报复。双方的对立在战争爆发后进一步升级[219]

战争初期,韩国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对被认为“通匪”的人士展开屠杀,对象主要是保導聯盟成员和政治犯,目的是预防他们加入朝鲜。韩国國軍在保導聯盟事件中屠殺10万人以上,其中絕大多數實際與共黨關係極淺甚至毫無關係,保導聯盟事件是韩国当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事件[219][220]

仁川登陆后,韓國國軍在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朝鮮城鄉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在智异山一带,人民军残留部队与韩国国军之间作战时,很多居民被双方以「反动份子」或「通匪份子」的名义杀死。尤其是韩国国军在「坚壁清野」计划下的「敌性部落」焦土化计划,为屠杀平民提供藉口[219]

战后韩国政府一直试图掩盖其屠杀行为,直到1980年代及90年代其政府結束军事統治,才開始承認在戰爭犯下屠杀平民的暴行[221]

朝鲜及原北朝鲜人委

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的两三个月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大部分地区期间,在各地甄别,对韩国政府官员、军官、警察、宪兵、资本家、商人及相关人士侦察和审判,屠杀了12万9千名右翼人士、军警家属、公务员等。被屠杀者中很多人是被認為是右翼人士而被殺害[219]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8日攻陷漢城(中文今譯作首爾)當日,即發生了韓國平民、傷兵及醫生遭到人民軍部隊集體虐殺的漢城國立大學附設醫院屠殺事件,700至900人遇害[222][223]

美军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在撤离的过程中也多次犯下集体屠杀的罪行。例如,朝鲜人民軍撤離大田時,曾大肆屠殺平民[註 35][224]

朝鲜人民军還綁架了43,000名韓國平民,其中大部分受過良好教育,其目的是利用他們在戰後從事建設以及消除反共份子[225]

美军

韓國學者金榮范將美军在韓國地区内的屠杀事件分为三类:在交战地区对平民枪杀、炮击;将正有平民通行的桥梁炸毁或放毒;对平民的轰炸和扫射;交战中的机枪乱扫[219]

1950年朝鲜战争中遇难的朝鲜妇女

美军屠杀行为中最为人知的是老斤里事件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部隊在老斤里屠杀近300名难民(韓國政府在2005年發表的數字是163人),其中大部份是婦女和兒童,不久后又在倭馆和马山真北面先后杀害数十名难民。美军的解释是,为了防止难民群中可能混有人民军,上级下达「可疑的避难民,无条件射杀」的命令。美军为了防止人民军坦克部队跨渡洛东江,炸毁倭馆桥,当时桥上的数百名难民大部分被炸死或被淹死,幸存的难民在游向河岸时遭岸上美军机枪扫射,很多人丧生。美军炸毁庆尚北道高灵郡的德胜桥后,军机立刻对洛东江边和村庄里的避难人群展开轰炸和扫射。美军步兵和战机多次扫射平民,造成无辜的死亡。例如在昌宁郡的草幕村,在马山的一个村庄,在马山的珍北面梨木里,都有大量平民被杀。[219]

2001年韩国有议员展示40年前国会调查报告显示,美军曾在朝鲜战争初期屠杀大批无辜平民。[226]美军在韩国境内盲目的空中轰炸与机枪扫射,造成平民的大规模死亡。金荣范认为,虽然有的轰炸可能属于误判,但根据后来公开的资料,有些轰炸是有意为之,因为发现有人民军潜伏在百姓当中。朝鲜政府指控仅1950年7月,美军在韩国的13个市、道共屠杀42008人。[219]2008年,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经过两年的初步调查,要求对美军1950年至1951年期间在韩国制造的超过200起屠杀平民事件展开调查。[227]“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员说,委员会成立2年多来,已收到数百人提供的线索,要求对美军1950年至1951年期间制造的超过200起屠杀平民事件展开调查。韩国“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又译“追求真相和解历史整理委员会”)历时2年半,根据解密档案文件资料和目击者讲述,完成针对美军在朝鲜战争初期多次屠杀无辜平民的首轮调查,揭开历史真相。美国军方在压力之下对此展开16个月的调查。五角大楼最终承认大屠杀事件,称“老斤里事件”是“一桩悲剧”美联社3日公布部分调查结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成员说,委员会将敦促韩国政府代表受害者向美国索赔。[228]

1950年9月10日,美军仁川前向月尾岛用凝固汽油弹轰炸。[229]

朝鲜方面报道,美军在1950年10月中旬到12月底的“北进期”,共屠杀17万多名平民。[219]例如黄海道信川郡的屠杀。朝鲜指控这个郡里美军屠杀三万五千余人并说美第八军司令向士兵号召“朝鲜人,哪怕是个幼儿,老人,你们的手也不要打颤,杀呀!”。[230][231][232]

1949年的《日内瓦第四公约》[233][234]规定:处于冲突一方权力下的敌方平民应受到保护和人道待遇,禁止破坏城镇、乡村(第五十三條指出:但為軍事行動所絕對必要者則為例外)、杀戮、胁迫、虐待和驱逐平民[234]。戰後1977年《日內瓦公約》的《附加議定書[235],首次明確禁止大規模轟炸平民[236]。美军在朝鲜大规模空军轰炸和海军炮击[219]。据朝鲜的不完全统计,截止1952年5月,有18000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联合国军的轰炸[237]。1952年夏,为了迫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屈服,美军从7月11日起发动朝鲜战争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袭,除了军事设施,城市和乡村也成为轰炸目标[207]:250。7月11日,联合国军出动战斗轰炸机1200架次、B-29轰炸机52架次轰炸平壤,平壤电台称轰炸造成1500座建筑被毁、6000余居民死伤[238]。到8月中旬,持续的轰炸已造成1万多平壤平民死伤[237]。8月29日,联合国军又对平壤发动更大规模的轰炸,出动飞机1403架次[238]。除了平壤,其他77座朝鲜城市也遭到轰炸。朝鲜方面说:“从平壤到农村,所有的城镇都变成废墟”,“任何还能被破坏的东西都没有了”,“每天伤亡的人数比争议中的遣返人数还要大”[239]。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等国政府多次谴责美军对朝鲜无辜平民的轰炸,称其为“违反国际法与人类道德常规的罪行”[240]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韓方面指责美军在兩國边境地区进行细菌战,说细菌战致使大量的平民死亡。[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中外歷史學者對细菌战是否屬實,看法並不一致[250][251][252][253][254][255]。美國則全盤否認细菌战的指控。蘇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多次否決由國際紅十字會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的提案[256],而被指親共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及由受到中朝邀请的六位六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委员会」进入北朝鲜和中国大陸调查,则认定美军在朝鲜使用细菌武器[257][258]

美军

中國大陸、北韓战俘指控美军拿战俘进行化学毒气和细菌原子武器试验,后来爆发著名的“巨济岛事件”。[259][260][261][262]。聯合國軍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軍官控制了部分戰俘營,製造暴動,据联合国军称仅使用催泪瓦斯。[169][263][264]

边震瑕所著《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称美军利用战俘营中爆发痢疾的机会进行不同疗法的医学实验,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仅在第4集中营里死于细菌性痢疾的战俘就达4000多人[265][266]。还指控美军为医学实验需要而在冻伤或感染截肢时过分切除肢体,并引用美医学博士称赞血管外科手术(它是挽救本应截肢的肢体的技术)在战争期间尤其是拿人做实际性试验而发展的言论来作为拿战俘做医学实验的证据[266][267]。环球网报道美国还把中朝被俘伤员当作动物一样解剖来医学试验;挖去部分人民军被俘人员双眼[268]

中國大陸记录的美方罪行还包括威胁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韓兩國红十字会代表的人身安全,如用枪撞击和殴打他們。最终国际红十字会代表奈德林宣布解散联合红十字会小组协调组,终止联合访问[269][270][271]

美国是1941年《日内瓦公约》的签字国,但美国国会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才批准此公约,因此战争期间公约对美国并没有法律约束力[272][273]。朝鲜声称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从未履行过日內瓦公約。停戰後的1953年8月,双方互访战俘营,據中國大陸報導,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军代表参观中華人民共和國战俘营后表示:“超乎预想,提不出太多的疑问”[274][275]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报导到1951年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北韓战俘死亡总数就已达13814人。在板门店接收战俘时看到的景象触目惊心[270][271],归国战俘还描述美军派出台湾特务潜入战俘营,在战俘营内成立准武装性质的「战俘警备队」。据称对战俘刺字,用罚爬、罚跪、吊打、往肛门里灌辣椒水、裸体塞进装碎玻璃的汽油桶里在地上乱滚、甚至生生掏出其他战俘心脏逼迫其他战俘吃掉等酷刑虐待不愿接受「转化」的志愿军战俘。在甄别前夜,72号战俘营的战俘林学逋号召回国并高呼“毛主席万岁”,被李大安割下刺字处的皮肉后又被剖心而死。第71号战俘营在巨济岛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遭到美军开枪。美方禁止志愿军战俘在1952年8月1日解放军建军节和8月15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举行升旗仪式,还枪决不服从管理的部分战俘。10月1日清晨6时,巨济岛战俘营中同时升起10面五星红旗。美军用包括坦克在内的武器向战俘营进攻。最终志願軍战俘死亡56人,负伤109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鲜、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一致谴责美军虐待战俘[259][276][277]。美國記者引用國際紅十字會報告,宣称:國際紅十字會的代表弗雷德里克·貝里(Frederick Bieri)在戰爭期間多次訪問聯合國軍戰俘營,有時沒有事先宣佈,以監察聯合國軍是否遵守日內瓦公約。他詢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戰俘對戰俘營待遇是否滿意,並察看戰俘飲食與在醫院接受的醫療。國際紅十字會將他的報告送往朝鮮政府,聲明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戰俘抱怨受到任何虐待[278]。國際紅十字會表示:從1950年7月到1953年8月,國際紅十字會共訪問韓國的聯合國軍戰俘營160餘次;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宣稱會遵守日內瓦公約,而國際紅十字會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多次請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仍然拒絕依日內瓦公約,讓國際紅十字會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的戰俘營[279][280]

1950年绞杀战期间,美军飞机将防护薄弱的战俘营作军事打击目标。多次轰炸位于中國大陸與北韓边境通往中国人民志愿军关押联军的战俘营补给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报道造成80%以上的补给毁于联军轰炸,甚至直接空袭战俘营[281],将炸弹投入战俘营内,造成伤亡。[281][282]美方指出這是由於朝鮮拒絕明顯標識战俘营,或是給出战俘营的準確經緯度,所以無法避免[283]

朝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聯軍戰俘被遣返後報告大量虐俘案例。聯合國大會於1953年12月3日通過804號決議,稱:

  • 對於朝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隊多次使用非人道手段對待聯合國軍及平民之行為之報告與消息深表關切。
  • 對於謀殺、殘害及虐待戰俘與平民或犯其他暴行之政府當局一律予以譴責,因此種行為破壞國際法之原則,違反人類品德之基本標準,有損人權及人格尊嚴與價值。[284][285]

朝鲜人民军有屠杀美军战俘的记录。包括1950年7月的斗满屠杀事件和8月17日的303高地屠杀,45名美軍戰俘雙手被反綁後,被朝鮮人民軍用機槍射殺[286]。1950年的顺天隧道屠殺是在平壤將失守前,朝鮮人民軍將180名美軍戰俘用火車向北運送,其中68人於10月30日在顺天隧道被朝鮮人民軍分批射殺,其餘戰俘則死於疾病與營養不良[287]

1950年冬至1951年期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營中43%的美軍士兵死于饥荒和疾病[288],有联合国军战俘则认为,“战俘营都在鸭绿江旁,很易取得补给,管理方是故意少发粮食造成饥荒以为共产主义宣传作准备”[288]。麦克劳林少校第一个冬天在战俘营体重减了66磅,他估计那一年有1700名战俘死亡[289]。有英国战俘指其煮食野草,全身浮肿得“站起来时脸是瘦的,手和下身都肥肿起来”[290]。《韩国暴行!:被遗忘的战争罪行1950-1953》(Korean Atrocity!: Forgotten War Crimes 1950-1953)一书则指控美军战俘在战俘营中被饿饭和殴打的事例。美方《敌军工作史料》中指出,美军战俘「在碧潼每天死亡三人」、「晚上没有被子盖」。据费席尔的回忆,他被人夜以继日地拷打,以强迫获得细菌战的供词[291]

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對朝鮮戰爭中美國戰俘遭遇到的暴行舉行聽證會,美国戰爭罪行調查組長陶德中校作證称,在1953年11月底之前,依保守計算,美軍戰俘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戰爭罪行而死亡的人數是5639人。美方埃伯特(Abbott)中校作證称,“军医將美軍戰俘受傷的手臂縫入雞肝,再縫合傷口,聲稱這會幫助傷口癒合。而他看到的是多數戰俘因此傷口潰爛,痛苦不堪”。聽證會的報告,列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犯下的戰爭罪行危害人類罪,指出對於美國戰俘遭遇到的暴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朝鮮政府同樣有罪,應該負責[292]。英國戰俘德里克·肯声称因在戰俘營多次越狱逃跑,被捕获他的志愿军军官毆打,單獨禁閉,威脅要殺他。直到停戰協定簽訂前一天,因為他要求與訪問戰俘營的國際紅十字代表見面,被威脅不遣返他回國。英國女王因為他對敵人堅決不屈而授勳給他[293][294]。美国记者威尔弗雷德·贝却敌曾前往看管美军的战俘营采访,作报道称“比得上瑞士度假村”[295]。有回国的联军战俘批评威尔弗雷德·贝却敌的言论,并且有战俘声称贝却敌直接协助对战俘的审讯[295]。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對戰俘進行洗腦”,到1953年時,7190名美军战俘中有70%批評美國參戰,而不合作的戰俘則遭到毆打、被迫跑步、跪在雪地裡被潑冷水等懲罰[225]

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的回憶錄《朝鲜战争》正面评价中国军队善待俘虏,和朝鲜人民军虐待甚至射杀俘虏完全不同[29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方认为在志愿军战俘营中的美军战俘死亡是因为美军在北韓與中國大陸边境进行细菌战,致使战俘营瘟疫爆发;空袭战俘营,导致物资短缺造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责,是试图将美军袭击战俘营和细菌战造成的后果,栽赃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头上[297][298]。此外,美国检察总长小赫伯特·布劳内尔曾经公开说过:“美国战俘在朝鲜囚禁期间,如与共产党合作,将面临可能执行死刑的叛国罪的指控。”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資深参议员小理查德·罗素写了一份声明称:“那些与共产分子合作的、在假口供上面签字的人,应该迅速被清除出军队,而不是给他们以荣誉。”除了美国政府和军方制造的威胁与压力外,战俘还要承受使其家人蒙羞的巨大心理压力。这被认为是许多美国战俘指控“中国虐待战俘”,或者回国后推翻其此前对中国有利说法的原因。[299][300]

影響与纪念

 

一個帶有韓戰開始時間的雕塑(1950年6月25日10點25分)

韩国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九革命后,李承晚總統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朴正熙總統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鮮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韩国在1994年於漢城(現已改名首爾)开放韩国战争纪念馆,展出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历次韩国战争史料。2009年的朝鲜战争纪念日,首尔清溪川广场悬挂联合国以及世界各个出兵参战国的国旗以感谢其在韩战时期对韩的大力援助,另外还悬挂中华民国国旗,感謝中华民国當時的援助(中華民國國軍當時願意派兵參戰,被美拒絕[301],轉以非戰鬥方式援助)[302]

2020年10月,韩国国防部长官徐旭表示“韩国战争分明是南侵战争”,“是(北韩)受到了斯大林毛泽东的唆使后侵略南方的战争”,“联合国军在危急关头拯救了我国。”这是韩国高官就韩方所认为的中国歪曲历史事实首次作出的表述[303][304][305][306]。韩国外交部則提及联合国安理会曾發佈要求朝鲜立即将军队撤回38线以北的决议[307]JTBC記者走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纪念朝鮮戰爭爆發70週年展览時,注意并提出展覽未提及金日成發動戰爭之事[308]

 

1958年11月22日,以金日成首相為首的朝鮮政治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

在这场战争中金日成得到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巨大帮助[181],虽然朝鲜在战前希望达到的统一祖国和其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309],但正是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所谓“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缺乏可持續性,故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冷战宣告结束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独裁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国际社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韩国不断对朝鲜提供经济援助。

过去60年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双边关系虽然曾经出现过多次矛盾与纠纷,例如金日成在1956年同时肃清朝鲜劳动党内亲华的延安派与亲苏联的苏联派,而在1960年代,朝鮮在中苏交恶后在敌对的苏联中華人民共和国之间左右逢源,来回摇摆,保证自身的最大利益[310],但总体上兩國关系仍然是较为稳定的友好关系[311]。同时尽管朝鲜与前苏联也有过多次矛盾,但双方关系总体上也较为稳定[312],直到苏联解体前夕苏联与韩国建交导致苏朝断交[313]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中来自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朝鮮政府于1953年8月建立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原在平壤市中心区解放山洞,后迁至西城区和普通江区交界的普通江畔,再迁至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塔园区。该馆有80多个陈列室,展示自抗日时期至朝鲜战争的有关文物及史料,1959年10月25日愿军赴朝参战9周年纪念日朝鮮政府建成友谊塔。该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1984年10月25日扩建。塔高3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塔身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每字重40公斤。塔顶有一铜坯镀金五角星,重500公斤。塔正面镌刻着纪念碑文,两侧绘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石雕。

2013年7月25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委委员长兼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为建于平壤荷花池洞的参战烈士墓剪彩。27日,朝鮮政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组织阅兵式和群众游行纪念停战60周年,中国大陸派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为首的几名政府官员陪同朝鮮领导人观看,中國大陸和朝鮮双方还各自安排一些战争老兵参加。阅兵式上出现一些身穿朝鲜战争时期军装的方阵和战争老兵车队,后面的群众游行队伍还举出志愿军参战时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在2018年7月27日,根据朝鲜央行相关消息,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发布政令,宣布发行《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币。《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币分为金银铜镍币。纪念币正面是朝鲜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及纪念塔图案,外环郑重的刻着“1953-2018伟大的祖国解放战争胜利65周年1953-2018”字样,以及防伪珠点等。背面中央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徽,上方写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下方写有“主体107(2018)年”字样,金银币左右两边和中间分别标有纪念币纯度、重量和面额。金币为999纯金制造,发行量65枚;银币质地为999纯银,发行量650枚。铜币发行量1000枚。镍币发行量1250枚。

逃亡者

自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朝鲜人民中不断有越境逃至韩国的难民。1990年代以来,由于朝鮮经济困难及迫害,形成北方逃南者的趋势。從朝鮮逃亡至韓國或其他地方的人又稱為「脫北者」。自从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鮮民众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代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鮮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鮮人先是偷渡到中国或俄罗斯(少部分为蒙古),然后转到韩国或其他国家(少部分为日本)。

 美國

南北韓非軍事區的美軍军官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付出巨大的犧牲。美方紀錄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陣亡33,686人、受傷103,284人和被俘4,714人,共約14萬人[24]。中國方面聲稱美軍在朝鮮戰爭中陣亡、受傷和被俘共397,543人[19]。美國雖然沒有達成韓國統一的目標,但是達成捍衛日本和促成北約合作的目標。朝鮮戰爭鼓勵美國採取冷戰圍堵政策,為美國進一步擴大亞洲防衛圈鋪路。這些冷戰政策最終導致美國企圖阻止越南落入共產主義手中。战争也使改進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變得複雜,两国相互隔绝长达25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得以改善[314][315]

韓戰期間担任美国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說,假如按照麥克阿瑟的战略计划,把在朝鲜的战争延伸到轰炸中国东北和封锁中国海岸,那将会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316][317][318]。1995年華盛頓特區建立韩战纪念碑。经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2013年7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之时发表演讲,他认为这场战争的最后赢家是联合国军:“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和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时,朝鲜的落后、镇压与贫穷与其形成鲜明而且强烈的对比[319]。这就是胜利,这就是前人留下的遗泽[320]。”[321]

此外,战争促进美軍內部的民族融合,有超过10万名黑人士兵加入軍隊至朝鲜半島作戰,這是美軍首次大規模地將黑人與白人士兵混編於同一單位[322]

美國至今仍在韓國駐有兩萬八千人的軍人。参见:驻韩美军

 蘇聯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十分复杂,一般認為苏联是最大赢家,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功逼迫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兵對抗美國等盟軍,也藉此出售大量二戰剩餘軍事設備賺取資金物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1965年才清償完所有欠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戰後又「用英语抱怨」蘇聯是「死亡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在韓戰期間出售大量劣質槍炮彈藥給中華人民共和國[323]。 而对于整个冷战格局而言,苏联成功地将美国的注意力一定地吸引至远东地区,从而使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相对下降;同时也造成美国深陷战争泥潭,经济实力有所降低,为苏联实现两国之间的“平起平坐”提供契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鲜战争中付出巨大的牺牲,183,108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陣亡於朝鮮半島[324](一说阵亡197,653人)。

蘇聯通過朝鮮戰爭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国与资本主义阵营、尤其是美国战斗到底的决心[325],打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326][327],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陆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大陸的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国大陸打下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國大陸从此开始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并最终自主研发核武器。1954年,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來華談到關於旅順港交還中國事項,据赫鲁晓夫本人的回忆,毛澤東因剛剛停戰,最初曾对苏军在当時要撤走表示犹豫,担心美國人可能會利用苏军撤出之际發動進攻。後得到赫鲁晓夫的若发生敌对性进攻行动,苏联会提供帮助的承诺后同意苏方撤军。同时在谈判后苏军对中方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并移交了大量海陆空三军设备[328]

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抗美援朝紀念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屡次陷入惨败或极其被动的局面,朝鲜战争使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329]朝鲜战争也大大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形象。英国的大卫·斯科特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站起来了:中国与国际体系》中援引众多发表于1950年代的评价。其中提到,約翰·G·斯托辛格称,“1950年以後,中國在美國的形象變成敵對的,威脅性的,始自朝鲜战争”;肯尼斯·杨格称,“几乎没有疑问的是,朝鲜战争提升了红色中国在整个东南亚的声望”;美國托派伊羅生总结道,朝鲜战争使人“震惊”,“帶來中国作为战士與敵人的新形象”。理查德·L·沃克称,“朝鲜战争的重要结果之一,是红色中国作为一个军事强国的声望就此建立起来”[330][331][332][333][334]。同时,朝鲜战争期间,美军一线作战部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意志亦曾赋予高度的评价[335]

参加朝鲜战争对于朝鲜的意义在中国国内包括志愿军老兵及其后代中在停战几十年后开始出现激烈争论,中国和朝鲜两国对待此次战争认知方面的分歧在21世纪开始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而逐渐凸显。2000年,一批志愿军老兵访问朝鲜,回来后表示看到“他们仍然在水深火热中,很痛心。”[336]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经历过第五次战役的志愿军老兵、军事史作家刘家驹在结合自身经历和研究后认为朝鲜战争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毛泽东的参与下,满足金日成吞并韩国的野心发动的战争”,是“一场为了金日成‘火中取栗’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人给他挽救了半壁河山,也留下了祸根。”在围绕中国因朝核问题而制裁朝鲜引发的两国论战中,中共官方媒体一改往日隐去朝鲜发动战争的做法,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于2017年5月点明“如果不是金日成要统一半岛,半岛怎么会爆发战争?……中国承担了朝鲜当年‘任性’与妄动的大部分成本”[337]。新华社网站2020年10月刊登的署名文章陈述:“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个有联系却有区别的概念;朝鲜战争是世界上对朝鲜半岛上发生的那场国际局部战争的称呼,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中国对自身参加朝鲜战争的定义。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战争本不应该打(这却不在中国控制能力之内),抗美援朝战争却不能不打;根据战争爆发前和战时苏、中、朝三方往来电报和一些内部文件,“深刻地说明了新中国入朝参战是反侵略和保家卫国的正义一方”。[338]

2020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金银纪念币1套,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1枚[339]。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仍健在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340]。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席并发表了讲话。[341]。習近平表示,「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扩张」[342]。同時中国共青团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表示朝鲜战争是内战,是因为“美国的介入”而演变成国际战争。

 中華民國

在韓戰爆發之初,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曾於6月29日致電給麥克阿瑟,表示願意出兵三萬三千人和三十架戰鬥機支援,但受到麥克阿瑟的拒絕,時任中央日報董事長董顯光表示麥克阿瑟也曾有意接受中華民國的提議,但是因為英國大英國協軍隊不願與中華民國國軍合作而被參謀部拒絕(英國已於更早之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在《麥帥回憶錄》和《藍欽使華回憶錄》裡則透露,麥克阿瑟於7月31日曾訪台兩天,並且發現中華民國軍隊多素質不高:陸軍平均年齡超過四十歲、多用一次大戰時期的武器、且大多是文盲,難以熟悉新裝備的使用;空軍有一半左右的飛機必須待料檢修,油料和彈藥大約也只夠戰時的一兩個星期使用;海軍艦艇有半數失去作用,基隆的碼頭甚至有一艦艇改為「水上招待所」對外營業。認為中華民國政府自顧不暇,遂打消此念頭。[343]

對於當時遷移到台灣中华民國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的爆发阻礙人民解放軍攻台,美国因此保护台湾,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赤化台湾的企圖破滅,也致使台灣事實上獨立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参战直接导致中(共)美關係破裂,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被國際长期孤立;美國同时認識到當時仍在聯合國並代表「中國」保有安理會席位的中華民國对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戰略重要性,因此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美國主張協防台灣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台灣決議案》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美國也因此改變對中華民國政府的態度,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以及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直到七十年代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升温后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为止。

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以防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進攻台灣,或是中華民國國軍反攻中國大陸。韓戰期間,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曾多次提議派中華民國國軍前往朝鮮半島參戰,亦曾獲得麥克阿瑟支持[344],但遭到聯合國、美國和韓國李承晚反對,然而中華民國仍有進行物資援助[345][346],且因韓戰的緣故獲得美援。許多中國人民志願兵的戰俘在選擇遣返目的地時選擇台灣,鼓舞了國軍士氣,他們抵達台灣的那天也被定為一二三自由日[347]

後來韓戰被一些史學家稱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意思是西安事變救了共產黨,韓戰救了國民黨[348]:770[349]:263

 日本

美国為了對抗共產主義的擴張,對日政策轉變為將日本變成美國的強大盟友[350][351]。日本表面上并未参战,但在美国的强烈要求下秘密派遣扫雷舰参加战斗,而日本与朝鲜战争最明显的关系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產生决定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352]駐日盟軍總司令也中止原本支解日本財閥的計划[350][353][354]。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不得不重新任用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很多二战战犯都相继复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355]

 英國

2014年12月揭幕的倫敦韓戰紀念碑

英國是反共陣營的重要國家,再加上身為美國的盟友,在若干議題上(例如馬來亞爆發的反英運動)需要換取華府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外交及軍事上都採取對抗朝鮮的行動。1950年7月,英軍進入朝鮮半島,此後赴朝鮮半島服役的英國軍人共計超過9萬[356]

10月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韓戰,這種政策受到挑戰。對外,倫敦擔憂與中国的敵對會危及英國在華利益,甚至促使共產陣營對香港遠東殖民地構成威脅;對內,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因為武裝政策及軍費開銷而使國庫吃緊,衝擊民生社會福利預算。而在韓國總統李承晚公開指責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英聯邦派兵國「影響麥克阿瑟遭到撤職」[357],之後英國民眾對李氏及韓國第一共和政權的腐敗、專制產生極大反感,輿論立場也逐漸轉向反戰

工黨艾德禮內閣的韓戰政策失去民心,黨內也因為輿論壓力及預算問題爆發分裂,這些因素使得工黨在1951年的國會大選中落敗。而選前抨擊工黨將英國拖入韓戰泥淖的保守黨,則在的帶領下取得執政權。邱吉爾重新上台後,迅速改變立場,推動停戰政策,使英國得以從朝鮮半島的難題抽身而出,同時在韓戰問題上不再支持美國[358]

戰後的英國是聯合國軍組成諸國中最後一個於首都立碑紀念者,倫敦韓戰紀念碑在2013年11月奠基,2014年12月3日進行揭幕典禮[359]

撤军问题

撤军问题其实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之前就提出。本来中共是想将撤军问题也纳入谈判议程,但是美国方面坚决反对。为了尽快停战,毛泽东经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后,同意将撤军问题留待停战实现后再谈判解决,而不将其作为停战的前提条件。但是1953年7月停战后,原定应在三个月内召开的高一级政治会议(解决撤军问题、统一问题、和平协议等重大问题)却未能召开。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也是无果而终。1958年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决定于当年年底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3月15日,撤军开始。10月22日,司令员杨勇、政委王平率领志愿军总部官兵撤军回国。10月26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360]

美国对韩国的经济援助

从1945年到1961年间,美国与联合国向韩国提供了3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为韩国经济提供投资融资,保持国际收支逆差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向世界各国提供了大量援助,以重建世界经济和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对大韩民国的经济援助,最初是由朝鲜政府成立后不久于1948年12月10日签署的一项条约发起。

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成立了一个名为联合国韩国重建局(UNKRA)的新组织,该组织于1950年12月1日成立,并通过美军采购了食品,向韩国平民提供了大量援助。到了1954年,援助金额已达到4.5亿美元。援助的物资和细节各不相同,包括旧衣服、面粉、毯子、床、米、盐、荞麦、卫生盒、橡胶鞋和焦糖。在美国的援助物资中的玉米面袋,背面都用韩文写着“美国人民捐赠”。这些援助由美国国防部于1953年7月1日至1955年6月30日成立的对外活动办公室(FOA)和1955年下半年接管的国务院国际合作办公室(ICA)监督。从1953年到1961年,该援助总额为17.4亿美元,占所有援助的最大份额。在首尔成立了由韩国和美国政府的一位代表组成的联合经济委员会后,该委员会就整个经济问题与韩国政府进行了磋商,而韩国政府有义务接受委员会的建议。

韩国经济得以在战争结束后很快复苏,主要得益于美国和联合国的免费援助。1953年,经济援助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达到10%。在195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最高13%。当时,有90%的投资资金来自外国援助。战后至1960年代,韩国经济实现了4-5%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援助力量,而韩国获得的援助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多[361]

相关文艺作品

有许多影视作品都以朝鲜战争为题材或与朝鲜战争有关。电影有《英雄儿女》、《一去不回的海兵》、《紅巾特攻隊》、《平壤爆擊隊》、《稗牙谷》、《證言》、《南部軍》、《獨孤里橋之役》、《》、《欢迎来到东莫村》、《猪排山》、《上甘岭》、《向著砲火》、《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高地战》、《国际市场》、《北纬38度线[362][363]、《西部戰線》、《我的战争》、《集結號》等。电视剧有《戰友》、《Road No. 1》、《外科醫生》、《抗美援朝[363]、《三八线》、《金刚川》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911事件后,朝鲜战争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大陆被视为禁区。两家官方媒体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在2000年分别拍摄电影北纬38度线》和电视剧抗美援朝》,两部作品都未能获准播出[362]。此后,中国大陸影视剧的制作和播出在此题材上形成禁忌。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大陸为避免刺激美国而作出的决定[364]。根据前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透露,电视剧《抗美援朝》未有播出是因为当时恰逢911事件发生[363]。之后有部分解放军将领上书,希望中共中央能允许公映《抗美援朝》,但未获得批准。[365]

直至2016年,电视剧《三八线》打破这种政治禁忌。曾任彭德怀朝鲜语翻译的解放军上将赵南起推动此剧的播出[366]。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亦有赵南起的推动,但仅因涉及朝鲜战争,尚需最高层批准[363]。随着中美贸易战及之后中美之间的一系列摩擦,中国宣传部门对朝鲜战争主题文艺作品的态度愈加开放,而亦有抗美援朝的70周年的献礼片《金刚川》电影。

相关战役

长里沙登陆战

注释

  1. 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签署停战协定,但因双方至今未签署和平协议,所以在法理上战争仍然持续。本条目战争数据均为停战协定之前的数据。
  2. 于6月25日开战,聯合國軍稱韩国為「東道國」(Host Nation)。[2]
  3. 1950年7月7日成立,由联合国成员国组成
  4. 以军事顾问名义未随美国占领军撤军完全撤出,7月5日小规模以美军身份参战
  5. 1950年7月7日入朝[3]
  6. 1950年7月7日入朝[3]
  7. 1951年1月31日入朝[3]
  8. 1950年7月28日入朝[3]
  9. 1950年7月29日入朝[3]
  10. 1950年9月19日入朝[3]
  11. 1952年4月30日入朝[3]
  12. 1951年5月5日入朝[3]
  13. 1950年11月25日入朝[3]
  14. 1951年1月31日入朝[3]
  15. 1950年7月15日入朝[3]
  16. 1950年7月15日入朝[3]
  17. 1950年10月4日入朝[3]
  18. 1950年11月7日入朝[3]
  19. 1950年10月17日入朝[3]
  20. 瑞典、丹麦各派一艘医疗船,印度、挪威、意大利各派一医院救护[3]
  21. 部分进行物資援助的国家有: 中華民國 日本 巴西 西德 緬甸聯邦 危地马拉 尼加拉瓜  利比里亚 黎巴嫩 墨西哥 摩納哥 委內瑞拉 越南國 玻利维亚 沙烏地阿拉伯 瑞士 叙利亚 阿根廷 冰島 海地 厄瓜多尔 薩爾瓦多 奥地利 洪都拉斯 乌拉圭 伊朗 以色列 埃及 印度 牙买加 智利 柬埔寨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帛琉 巴拉圭 巴基斯坦 秘魯 匈牙利[5]
  22. 1951年1月31日入朝[3]
  23. 由於前中期韓國國軍“極其糟糕且接近不存在”的指揮與管理體系,導致韓軍沒有關於自己在1952年3月結束之前的傷亡數據,“甚至現役士兵的名單”[21][22]
  24. 1948年,美国占领军邀请联合国监督美占区内的选举;尽管三八线以北未参加选举,三八线以南发生弹压濟州四·三事件还有选举舞弊,联合国仍认为选举有效,认定大韩民国是全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府(这里的「法」指联合国认为韩国选举在程序上符合“国际法”)。联合国此举未受苏联承认,后苏联占领军撤军时,将苏占区交给朝鲜政府而非韩国政府。
  25. 当时全球有89個獨立國家[39][40],其中60个國家為联合国成员。[41],其中苏联、美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成员,而朝鲜、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均非联合国成员。此时联合国只承认美佔區選出的大韩民国为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不承认苏佔區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而认为是前者领土内的地方政治军事力量;同期联合国文件中拒绝出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谓,而以“北朝鮮军队”一而概之。联合国当时亦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
  26. 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與美國無外交關係,但已獲英國承認,英國在北京駐有臨時代辦胡階森。中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则要到1972年。
  27. 376號決議同时建議採取一切適當步驟穩定朝鮮全境,決議設立朝鮮統一暨善後委員會
  28. 李承晚批评“美国人强加给我们的停战要求是卑鄙的”,表示韩军将“单独北进”“北上统一”。韩国参加停战协定三届代表:1951年7月起白善烨(前满洲国军),1951年9月由李亨根(前日本陆军)继任,1952年由崔德新(前国民革命军)接任。崔德新少将按李承晚总统指示于6月7日退出谈判并拒绝参加7月27日的停战协定签署。
  29. 由于李承晚的反对,大韩民国国军并未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大韩民国本质上未承认联合国军签署的停战协定,而以1950年7月李承晚将大韩民国国军指挥权交给联合国军为由,于金城战役后,在行动上遵守了朝鲜停战协定;实际大韩民国亦有越过联合国军指挥权大规模调动军队作战的事实。因朝韩之间未直接签署停战协定或和平协议,韩国名义上自1953年后军队指挥权仍归联合国军而停止作战,所以理论上朝韩双方仍然处于战争状态,战争並未正式結束。至2018年4月27日,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兼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与大韩民国总统文在寅,签署《为促进韩半岛和平、繁荣、统一的板门店宣言》,其中提出将在2018年年内宣布结束战争状态,但後無進展,兩韓法律上仍為戰爭狀態,只是沒有實際交火。
  30. 关于美国官方所使用的中文称谓,请参见:.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7).. [2008-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4) (中文(简体)‎).
  31. 自1945年起,数万名族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第二次國共內戰。1950年起,这批朝鲜人部队陆续回朝加入朝鲜人民军。1949年7月,解放军第164师共10821人入朝改编为人民军第5师,解放军第166师共10320人入朝改编为人民军第6师。1950年1月,解放军第4野战军暨中南军区集中所属朝鲜人部队及所有朝鲜人官兵共22191人,整编后4月入朝,编为人民军第7师第4师第18团。6月,解放军铁道兵团中的朝鲜人部队和官兵3200余人编为1个团,22日入朝。8月,解放军东北军区的3100余名朝鲜人官兵入朝,和其他从中国大陸零散回朝的官兵作为基干编为人民军第10师。[80][81]
  32. 指南北朝鲜全境
  33. 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韓國國軍的伤亡约在30万-40万之间。
  34. 美国国防部从1954年到1960年代的统计数字是阵亡33,629人。在1970年代初期,历年各官兵详细个人档案储存处所失火,许多资料焚毁损失。後来重新根据不同资料库统计时,误把从1950年至1954年的全球美军其他原因死亡人数也计入,得到总死亡54,260人的数字。由於早先数字仅为阵亡数字,这个新数字是「总死亡数」,所以没有引起怀疑,也被刻在美国“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但是后来发现错误重新修订。根据2018年的最新统计数字,美军死亡人数为36,574人[23]
  35. 曾任韩国总统的金大中在木浦被朝鲜人民军攻占时是《木浦日报》的记者,也被逮捕并关押于木浦中学操场,等待处决。美军仁川登陆后,驻木浦的朝鲜人民军奉命匆忙北撤,金大中方得以幸免(《从死囚到总统:金大中的传奇故事》,现代出版社,ISBN 978-7-80127-888-3)。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中国军事科学院. 一卷. 北京: 中国军事科学院出版社. 2000年9月: 160. ISBN 978-7801373908 (中文(中国大陆)‎).
  • 丁亮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由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光明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6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 王树增:《朝鲜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
  • 李奇微:《朝鲜战争》(The Korean War),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1983年10月。
  • 解力夫:《战后四大战争-朝鲜战争》,1993年。
  • 杨奎松《评〈抗美援朝战争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第一章。
  • 协议中文版全文:《朝鲜停战协定及其附件和临时补充协议》,人民网,2000年12月29日公布
  • Brune, Lester and Robin Higham, eds., The Korean War: Handbook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Greenwood Press, 1994)
  • Edwards, Paul M. Korean War Almanac (2006)
  • Foot, Rosemary, "Making Known the Unknown War: Policy Analysis of the Korean Conflict in the Last Decade," Diplomatic History 15 (Summer 1991): 411-31, in JSTOR
  • Kaufman, Burton I. The Korean Conflict (Greenwood Press, 1999).
  • Korea Institute of Military History, The Korean War (1998) (English edition 2001), 3 vol, 2600 pp; highly detailed history from South Korean perspective, U of Nebraska Press. ISBN 978-0-8032-7802-8
  • Leitich, Keith. Shapers of the Great Debate on the Korean War: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2006) covers Americans only
  • James I. Matray, ed.,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Korean War (Greenwood Press, 1991)
  • Millett, Allan R, "A Reader's Guide To The Korean War"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1997) Vol. 61 No. 3; p. 583+ full text in JSTOR; free online revised version
  • Millett, Allan R. "The Korean War: A 50 Year Critical Historiography,"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24 (March 2001), pp. 188–224. full text in Ingenta and Ebsco; discusses major works by British, American, Korean, Chinese, and Russian authors
  • Summers, Harry G. Korean War Almanac (1990)
  • Sandler, Stanley ed., The Korean War: An Encyclopedia (Garland, 1995)
  • Werrell, Kenneth P., Sabers over MiG All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ISBN 978-1-59114-933-0
  • Paik, Sun Yup, , Riverside, NJ: Brassey Inc, 1992, ISBN 0-02-881002-3
  • Appleman, Roy, , College Station, TX: Texas A and M University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11, 1989, ISBN 9781603441285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朝鲜战争分類

#invoke: Navbox Template:美国索引 Template:Portal bar Template:Authority contro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