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驻福州领事馆
德国驻福州领事馆是德国曾派驻中国福州的领事级外交代表机构,最早在1864年起设立,至1917年关闭。建于仓山进步路16号的领事馆馆舍则由德商禅臣洋行赠予,后于1983年拆毁,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场地。
德国驻福州领事馆 | |
---|---|
概要 | |
地點 | 大清福州 |
地址 | 仓山进步路16号 |
启用日 | 1864年 |
关闭日 | 1917年 |
外交 | |
所属部門 | 德國外交部 |
历史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福州被列为“五口通商”之一正式开埠。自1845年南台岛的英国领事馆建立起,先后有17个国家在仓山一带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1]。其中德国于同治三年(1864年)向福州派遣了首任领事居茄,初期仅代表不来梅和咸伯。在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则由美国领事兼任,后又从本国委派[2]。至民国六年(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中国作为参战的协约国成员之一,正式向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宣战绝交,德国领事馆被迫撤离[3]。
建筑
德国驻福州领事馆设立之初的办公场所已不可考。后德商禅臣洋行()将建于洋墓亭附近(现程埔路172号)的禅臣花园赠送给领事馆,馆舍遂建于该花园中(现进步路16号)。馆舍的具体建筑时间尚未有明确记载,仅能确定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后。领事馆后门200米处一座红砖二层洋楼为领事官邸,现为聚和路15号的德园[4]。中国对德宣战后,该馆舍和领事官邸作为敌产被北洋政府没收。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起则划拨给新创办的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所使用,次年,改称福建省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院于1951并入福州大学(即今福建师范大学),原址由生物系使用,至1983年拆毁,现为生物系饲养动物实验室[1]。
参见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