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鬥

批鬥,普遍指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後,其中一項政治運動,「批鬥」意思類似「批判」或「批評」,但批鬥明顯帶有嚴重暴力和破坏,批鬥通常以團體形式進行,例如批判大会、游街、武斗抄家、砸文物、 把其認為有違毛澤東思想及意旨的人或事公開,然后进行批判,當中包括文字批評、公開侮辱,破壞建築物或物件,傷害肢體等,甚至殺害亦極之普遍。[1]「批鬥」一詞後來亦被用於形容類似其他事項。[2][3]

土改時期农民正在对地主进行批斗。

文化大革命時期

批鬥對象

「批斗」行動主要發生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由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肯定和默許,並由其支持者組成的紅衛兵執行。批斗對象定义并不清晰,而且相當随意,因此被批斗目標包括:前中國國民黨黨員、政府幹部知识分子地主商人道士和尚修女教士、老人小孩,甚至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等、[4]文革期間連当权派也被公开批斗,包括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5]、原十大元帥中的彭德怀贺龙等等。

文化大革命時期,即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間,受到波及的人不计其数,其中較為駭人聽聞的是大興縣。自196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大興縣的13個公社、48個大隊,先後殺害“四類分子”及其家屬325人。最大的80歲,最小的僅出生38天,有22戶被滅族。据海外学者估计,文革期间因不能忍受屈辱、毒打而自杀的有二十万人。[6]

背景

文化大革命時期,帶有暗示使用暴力、擁護毛澤東的標語,(攝於1976年上海)

毛澤東為了再次得到人民擁護,大力推動對自己的個人崇拜行為及活動,為了打擊他在中國共產黨內的政敵,發動及領導了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於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後,全國逐漸陷入混亂狀態,紅衛兵對學者及知識分子等實施暴力行為,[7]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與紅衛兵領導人宋彬彬對話強烈暗示了暴力的合理性、合法性。同時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話提到:「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後來更被譜寫成毛主席語錄歌廣為傳唱,證明毛澤東实际推動暴力的施行,1966年8月22日,毛澤東更以批轉中共中央文件的方式,發出名為《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明文規定:“不准以任何藉口出動警察干涉,鎮壓革命學生運動,警察一律不得進入學校”,從而為全國紅衛兵更大規模的打,砸,搶,抄,抓等行徑提供了政治保護及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引用

  1. 文革真实镜头--批斗和破坏 存檔,存档日期2009-02-07.博讯
  2. 中共突然批鬥樂施會緊急通知 指負責人是反對派骨幹 -蘋果日報 - 2010/02/24
  3. 影音使團文革式批鬥、白色恐怖?2006-04-04 —陳不染
  4. 文革中紅衛兵砸毀孔子故居全過程中國評論新聞 -2009-03-26 09:32:55
  5. 文革中王光美刘少奇被批斗-凤凰宽频
  6. 破四舊:那場年輕人的文化戰爭中國網 china.com.cn 2010-01-22
  7. 折磨靈魂與肉體的批鬥 存檔,存档日期2010-07-04.星島環球網 www.stnn.cc 2006-05-12 GMT

来源

网页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