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辰井

拱辰井,是位於臺灣高雄市左營區埤北里、鳳山縣舊城北門斑馬線下的水井,與城門、鎮福社一同列為國定古蹟,井緣已夷平加蓋。

拱辰井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拱辰門與斑馬線上的拱辰井鐵蓋。
登錄等級一級古蹟
登錄類別其他設施
登錄公告日期1985年8月19日
位置 臺灣高雄市左營區埤北里勝利路及埤仔頭街交叉口22.680401°N 120.290066°E / 22.680401; 120.290066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名稱由來

古城池外面通常都建有水井和土地公廟[1]。拱辰井被推估應該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建鳳山縣舊城前所鑿[2]。井深約五、六公尺,直徑一百一十五公分,井壁厚廿二公分[3]。過去埤仔頭為重要的市集地點,由南海大溝登岸的外海船隻均聚集於此,人們以此井為飲用主要水源,還有能治病的傳言[4]。另外附會的傳說是縣太爺建土城後,感到城外居民好勇善鬥,因此掘井以「柔」調和居民的「剛」[5]

道光四年(1824年),福建巡撫孫爾準奏准重建鳳山縣舊城,歷一年一個月闢建城門,其中北門稱「拱辰」[6]。此井因在拱辰門之外,故稱「拱辰井」[4]

列為古蹟

至戰後時期,當地人每逢自來水供應不足時,即到這口井取用[7]。井身突出路面原僅六十公分,由於井水豐沛,遇雨成災,埤北里長李天送就與兩位居民出資加高井緣[8]。1970年代末,南海大溝堤築後,井水乾涸,數度清理無效[7]

隨著勝利路的拓寬,位於勝利路及埤仔頭街交叉口的井身,成為妨礙交通的路障,於是市長許水德曾擬該井美化成小圓環,四周以水泥柱圍起來,再加蓋一座小亭[9]。1984年,許水德市府向內政部申請將左營舊城門列入一級古蹟[6]。當年9月22日,由文建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委員林衡道率領,高雄市府民政局長許桂霖陪同下來此探勘[10]。文建會同意暫列為一級古蹟,但提出相對條件是保留城門旁的拱辰井和鎮福社[6]

蘇南成接任市長後,巡視左營地區時,否決了前市府保護古蹟的計畫,並指示工務局對拱辰井予以剷平加蓋,計畫在1985年7月18日完成[9]。他表示台南到處可見古井,年代也都比拱辰井久遠,也被他一一剷平加蓋,拱辰井比較起來,實屬「小兒科」[11]。過去他當臺南市市長時,赤崁樓紅毛井井欄改砌紅磚,引起文建會不滿[12]

1985年5月4日,內政部覆函蘇南成市府,強調不宜拆除鳳山縣舊城建築,但市府依然在該年7月5日指定包商棟宇營造拆除了十九點五公尺長的城牆。市府新建工程處處長林茂生澤解釋,舊城牆只不過是石牆,這種石頭在高雄沿海到處可見,外界大驚小怪。負責維護古蹟的民政局主任祕書簡太郎補充說,除非工務局正式來函,否則他不採取任何行動。[9]

之前對於臺灣清治時期城池建築在日治時期被拆,學者王國璠解釋成是因日本帝國主義者處心積慮想毀滅中國文化[13]。由於輿論譁然,蘇南成同年7月20日表示拱辰井會改成精神堡壘[11]。8月2日,監察委員林純子和傅王遜雪南下高雄勘察拆除城牆、拱辰井,是否違反行政[14]。16日,蘇南成指示左營區長劉嘉男對該井民意調查,以民意做為處理依據[15]。19日,內政部公告指定鳳山縣舊城現存的東、南、北三門、城牆、護城河、拱辰井和鎮福社一同列為一級古蹟[16]。內政部計畫把井身及土地公廟連成綠地,但被質疑會讓勝利路及坤仔頭路口交通瓶頸更為嚴重[3]。另外,雖井身列為一級古蹟,但對後來加高部分是否為古蹟並無明確界定[8]

鳳山舊城還留有另一口名為「興隆」的古井,位在海光俱樂部院內,但沒被列為古蹟[17]

夷平加蓋

鎮福社與斑馬線上的拱辰井鐵蓋。

1986年1月24日上午8點45分左右,大信強化塑膠公司送貨員王寶琚駕駛貨車沿勝利路由東向西行駛,閃避一輛同方向由右方超車的小客車,不慎撞上拱辰井,井緣裂成三塊。他以為高約八十公分、外緣漆著黃黑線的突出井緣是交通指揮台。[7][16]

同月27日,市政府決定派人勘察後,向內政部報告,請示處理方案[7][16]。29日,在民生醫院住院的蘇南成,指示民政局與左營分局,不該依毀損古蹟罪移送王寶琚法辦,並堅持突出路面非古蹟部分,應予以剷平加蓋[18]。市府先裝設警示燈,作為緊急保護措施[19]。30日,民政局許桂霖、副局長林清井會同工務局、新建工程處、養護工程處及在營區公所等單會勘後,擬訂三個保護方案:第一案等將來規畫都市計畫時,再併入計畫中,加以整修維護;第二案是折除拱辰井被破壞部分,再用鐵蓋加蓋;第三案,把毀壞部分,加以整修,恢復舊觀[3]。內政部答覆,突出路面八十公分的井緣紅磚壁,是十多年前附近居民見井水氾流而加蓋,不列入古蹟範圍,所以撞毀或由市府執行拆除,並不影響古蹟完整[2]

1986年4月23日,施工人員將井緣移除,井口圓周用鋼筋混凝土灌鑄一個圓形水泥基座,水泥基座與緣壁之間留出十公分間隙,以不致於傷及本體結構,再於基座覆蓋一塊直徑一公尺、厚廿公分鋼製的圓形鐵蓋[1]。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4]

地方耆老感嘆拱辰井的鐵蓋還畫上斑馬線,每天任由路人踩過、車輛輾過,走過的年輕人根本不曉得腳踩的是古井。2016年,文化部通過高雄市文化局提出的「左營舊城—見城計畫」,將分八年補助廿億元,以重現左營舊城,但拱辰井並未包含在內。[20]

參考

  1. . 《民生報》. 1986-04-24 (中文(台灣)‎).
  2. . 《民生報》. 1986-03-02 (中文(台灣)‎).
  3. . 《民生報》. 1986-01-31 (中文(台灣)‎).
  4. 葛祐豪. . 《自由時報》. 2016-07-18 [2020-04-08] (中文(台灣)‎).
  5. 黃尹青. . 《民生報》. 1986-08-19 (中文(台灣)‎).
  6. 陳長華. . 《聯合報》. 1985-07-24 (中文(台灣)‎).
  7. . 《聯合報》. 1986-01-28 (中文(台灣)‎).
  8. . 《民生報》. 1986-01-30 (中文(台灣)‎).
  9. . 《民生報》. 1985-07-19 (中文(台灣)‎).
  10. . 《民生報》. 1984-09-23 (中文(台灣)‎).
  11. . 《民生報》. 1985-07-20 (中文(台灣)‎).
  12. . 《聯合報》. 1983-01-24 (中文(台灣)‎).
  13. 敖智寧. . 《聯合報》. 1982-04-08 (中文(台灣)‎).
  14. . 《民生報》. 1985-08-03 (中文(台灣)‎).
  15. . 《民生報》. 1985-08-17 (中文(台灣)‎).
  16. . 《民生報》. 1986-01-28 (中文(台灣)‎).
  17. 林秀美. . 《民生報》. 1986-01-30 (中文(台灣)‎).
  18. . 《民生報》. 1986-01-30 (中文(台灣)‎).
  19. . 《民生報》. 1986-01-30 (中文(台灣)‎).
  20. 葛祐豪. . 《自由時報》. 2016-07-18 [2020-04-08] (中文(台灣)‎).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拱辰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