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骨葬
拾骨葬,俗稱撿骨,在香港稱為執骨,在台灣稱撿金。是一種二次葬的埋葬方式,广泛见于东亚各區域,在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就已流行,常見於中國華南地區、琉球、東南亞部份地區等地,現時闽海人(闽南人、闽东人)、廣府人、客家人、琉球人、越南人仍使用這種特殊的葬禮方式。鄂温克族中也有这种葬俗。
傳說
閩南、嶺南傳說,秦代孟姜女到萬里長城,尋找其夫婿杞梁的遺骨,將指尖咬破,滴血在枯骨之上,骨骸受到血的滋潤,於是逐漸長出血肉,變為人形,孟姜女非常驚訝,向長城邊的土地廟請示,神諭卻要她把屍骨撿骨、裝袋。孟姜女一裝之後,屍骨就變回原狀。孟姜女非常憤怒,於是土地神顯靈,出來解釋情況,原來是土地神認為杞梁壽命該終,人死不能復生,聚攏遺骨有安定死者靈魂之效,又算出杞梁身軀無法完全復原,會變成奇形怪狀,終身殘廢,才告知孟姜女這樣作,土地神也答應幫她永遠守護夫婿的墳墓,於是孟姜女就安心自殺了,這也成為古代漢人撿骨習俗的由來。
相關作品
- 舞鶴,《拾骨》(高雄:春暉出版社,1995)
- 《洗骨》,2018年日本電影
資料來源
- 泰雅撿骨師10年經驗,破歧見盼傳承。
- . www.akai.tw. [2019-05-0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