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接堡

擺接一詞原為臺灣原住民社名,即位於今新北市板橋一帶之平埔族雷朗族擺接社,其社人的活動領域包括板橋、中和、永和等地。雍正至乾隆年間,漢人不斷入墾擺接社域,最遲至1740年時,已有漢人聚落擺接庄的出現。道光年間以前,以擺接作為堡名,轄有17庄,其範圍包括今新北市板橋區中和區永和區之全部,土城區之大部分,新莊區之南端及台北市萬華區之南部,臺灣清治時期當時擺接堡 今屬永和秀朗地區出了唯一一個士大夫舉人為當地望族永和蔡家

擺接堡
漢字
白話字
臺羅拼音
字面意思「擺接」為閩南語音譯平埔凱達格蘭語地名Peitsie

擺接堡西南邊為海山堡,西北邊為興直堡,東北邊為大加蚋堡,東南邊為文山堡[1]

管轄街庄

清領淡水廳時期的擺接堡下轄17個街庄[2]

  • 加臘仔庄、港仔嘴庄、芎蕉腳庄、龜崙蘭庄、枋寮街、新埔漧庄
  • 南勢腳庄、後埔庄、員山仔庄、籐寮坑庄、冷水坑庄、社後庄
  • 柑林陂庄、大安寮庄、員林仔庄、火燒庄、臼仔林溪州庄

日治時期的擺接堡共轄34個街庄[3]

擺接堡路

原為臺北縣土城市的防汛道路,由土城市民代表會徵詢居民意見,共同命名,於2008年拍板定案,正式把防汛道路土城段以老地名命名為「擺接堡路」[4]。北起板橋環河西路五段,南端於三峽匯入臺三線。緊鄰大漢溪及其上游三峽河。惟擺接堡路城林大橋以南路段,為昔日頂埔與沛舍坡為海山堡範疇而非擺接堡。

參考文獻

  1.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
  3.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4. 葉德正. . 中時電子報. 2010-11-02 [2019-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1)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