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穫 (雜誌)

收获》是由巴金靳以创办于1957年7月的一份大型文学刊物,《收获》杂志双月刊。《收获》2007年的发行量是12.3万。[1]《收获》还有每年两期的长篇小说增刊,每期刊登四部长篇小说,发行量也在七八万份。

收获
《收穫》2007年第5期封面
总编辑李小林
类别文学杂志
发行周期双月刊
發行者收获文学杂志社
首发日期1957年7月
创刊地区中国
语言中文
网站http://blog.sina.com.cn/u/1250530627
ISSN0583-1288

《收获》创刊后直至巴金逝世后的2005年第6期,署名主编都是巴金。2006年第1期起,《收获》的主编署名变成巴金的女儿,原《收获》副主编李小林[2]朱健国起诉《收获》杂志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但最终败诉。[3]

历史

《收获》创刊号封面
  • 1957年7月24日,《收获》创刊,双月刊,主编是巴金和靳以。属于中国作协主管,编辑部在上海,印刷出版则在北京。设北京、上海两个编委会[4][5] 创刊号刊发了鲁迅文章《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和老舍话剧《茶馆》。
  • 1960年5月,由于三年大饥荒,《收获》出完三期后停刊,前后共出18期。[4][5] 主编靳以先生也于1959年11月因病去世。
  • 1964年,《收获》复刊,由上海作协主管,仍为双月刊,主编巴金。它的前身是《上海文学》。[5]
  • 1966年5月,《收获》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刊,这一时期的《收获》共出版了14期。
  • 1979年1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收获》再次复刊。
  • 1986年,《收获》开始自负盈亏
  • 1999年,《收获》获得国家期刊最高荣誉“国家期刊奖”。
  • 1999年,《收获》申请商标注册,获得同意。
  • 2002年,《收获》进入国家“双百期刊”行列。
  • 2004年,《收获》获“上海市著名商标”的称号。[6]
  • 2006年,《收获》开辟《一个人的电影》专栏。
  • 2007年,《收获》第二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7]
  • 2007年,《收获》在第4期上推出了五十周年纪念特刊。

《收获》上发表的诗歌

《收获》与戏剧、电影

  • 1957年,《收获》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老舍的《茶馆》。同时发表的柯灵的《不夜城》,后来拍成了电影。以后的《收获》每期都有话剧电影剧本[8]
  • 1959年,《收获》在第3期发表郭沫若的《蔡文姬》。同期发表了郭沫若为《蔡文姬》撰写的《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过程》。这一期还发表了东海舰队三○一、三一四舰创作组完成的电影剧本《十级浪》。
  • 1979年,复刊之后,《收获》先后发表了陈白尘的《大风歌》、白桦的《今夜星光灿烂》、吴祖光的《闯江湖》和曹禺万方的《日出》。
  • 1989年第4期之后,戏剧和电影退出《收获》。
  • 2006年,《收获》在专栏“一个人的电影”中,刊发了王朔电影剧本《梦想照进现实》。

《收获》发表后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

名人与《收获》

  • 冰心把《收获》称为“我心中的红玫瑰”,她说:“我是《收获》最忠诚的读者,《收获》到了,我一定从头细看,而且常常堆在案头,到了一年终了,才捆起放在壁橱里。”[9]
  • 冯骥才说自己的“文学之路是从《收获》开始的”。[10]
  • 贾平凹的主要长篇小说《浮躁》、《高老庄》、《怀念狼》、《秦腔》等均发表于《收获》,他自己这样说:“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骄傲”。[10]
  • 王安忆说《收获》“具有一种好奇的童真性格,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抱着探索的准备,这就使它始终呈现出年轻的面貌”。[10]
  • 张辛欣说,一个人和一本杂志的关系,原来“这么的潜藏,这么的要紧,这么的个人。”[10]
  • 莫言,“不把自己不满意的稿子给《收获》,是我对《收获》最大的尊重。”[10]
  • 余秋雨,“《收获》让我明明白白地看了几十年。进入它,至少可以领受一份安全、实在、清爽。”[10]
  • 余华将近四分之三篇幅的作品发表在《收获》上,这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呼喊与细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巴金和靳以创办《收获》时就开始的传统,无论作者名声大小,都会在《收获》这里得到同样尊重。”[10]
  • 高行健的中篇小说《有只鸽子叫红唇儿》首刊于《收获》1981年第三期。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1. . 文艺报. 2007-08-06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4)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2. . 华商网-华商报 (新浪网). 2005-12-30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3. . 新京报 (人民网). 2006-11-03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4. . 《收获》 (文学会馆网). 2007-07-26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9) (中文(中国大陆)‎).
  5. . 大众网. 2006-08-31 [2007-12-11]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6. . 新华网. 2004-03-17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24)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使用|coauthors=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7. . 《收获》杂志. 2007-04-09 [2007-12-11] (中文(中国大陆)‎).
  8. . 南方周末. 2007-09-20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5)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9. . 海都资讯网. 2007-08-06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4) (中文(中国大陆)‎).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10. . 《收获》杂志. 2007-10-24 [2007-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中国大陆)‎).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