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通訊
文友通訊:一份在1950年代出現的油印性小型文學刊物。由陳火泉、廖清秀、鍾肇政、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山木、楊紫江、許炳成(筆名:文心)等一群熱心文學創作的台籍作家組成。該刊主要的作用在:刊登同仁已發表之作供其他成員評閱、刊登同仁評論其他作家作品的文章、告知徵文訊息及同仁的動態。這份刊物的壽命很短,但是發起這份刊物的台籍作家卻在編輯、傳閱刊物的過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也就是成員相互之間的凝聚感;這樣的凝聚感對照當時政治肅殺、人人自危的情況,顯得突出、可貴。
語言議題
語言議題方面的探討,《文友通訊》群的作家並沒有缺席,不過由於刊物過於小眾,而且這群作家當時在文壇上幾乎不具有影響力,因此他們在刊物發表的意見,僅落實在自己與同仁的創作,沒有對同時代活躍的外省籍作家造成什麼影響。1957年6月發行的第四次《文友通訊》有「關於台灣方言文學之我見」的專輯。多數成員傾向使用「國語」書寫,必要時才使用「方言」,編者鍾肇政在綜合各方意見以後,提出這樣子的結論:「綜觀各位發言者的意見,都不很贊成台灣方言文學的建立。然方言在文學中的地位是不可一筆抹殺的,外國文學作品中所佔的份量可為例証,即以我國文學而言,雖曰國語,實則北方方言,數量為數至鉅,它們已逸脫了方言的地位,駸駸乎多一種正常的文學用語。因此,我們不必以台島地狹人少為苦,問題在於我們肯不肯花心血來提煉台語,化粗糙為細緻,以便運用。我們是台灣文學的開拓者,台灣文學有台灣文學的特色,而這特色──方言應為其中重要一環──唯賴我們的努力、研究,方能建立。」[1]。
以現今的眼光來看,這樣的語文使用的主張相當保守、近乎自我貶抑,不過在當時,這樣的主張卻相當大膽,因為官方除了大力推展「反共文藝」(包含「反共文學」),努力扶植一些肯配合官方行動的「民間文藝團體」,還極力壓制任何可能威脅到自身優勢位階的本土文化、語文、歷史等等。文友們的言論空間相當有限,討論台灣方言文學之類的問題,一不小心,可能會招來國民黨文工會、警備總部的注意,以及親官方人士的猜忌、攻訐。
相關知識
- 與「文友通訊」對照,1950年代重要而且活躍的文學團體,有:直屬於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簡稱:救國團)的「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屬於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的「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後來更名為「中國婦女寫作協會」)、協會成員張道藩主導的「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
- 與「文友通訊」對照,1950年代比較具影響力的文學雜誌,有:
- 《文藝創作》: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發行。
- 《寶島文藝》月刊:由寶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 《暢流》半月刊:由暢流半月刊社發行。
- 《半月文藝》半月刊:由半月文藝社發行。
- 《自由青年》旬刊:由自由青年社發行。
- 《軍中文摘》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 《野風》半月刊:由野風雜誌社發行。
- 《火炬》半月刊:由火炬雜誌社發行。
- 《文壇》月刊:由文壇社發行。
- 《海島文藝》月刊:由海島文化出版社發行。
- 《晨光》月刊:由晨光雜誌社發行。
- 《文藝月報》月刊:由中國新聞出版公司發行。
- 《軍中文藝》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
- 《幼獅文藝》月刊:由幼獅文化事業公司發行。
- 《中華文藝》月刊:由中華文藝月刊社發行。
- 《新新文藝》月刊:由新新文藝社發行。
- 《海風》月刊:由海風月刊社發行。
- 《革命文藝》月刊:由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