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白俄羅斯語,拉丁化:,1948年5月31日),白俄羅斯記者兼散文作家,2015年因“她那複述寫作法的作品,為當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而获得諾貝爾文學獎[1][2]。她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白俄罗斯人[3][4]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出生 (1948-05-31) 1948年5月31日
 蘇聯烏克蘭斯坦尼斯拉夫
職業记者
作家
國籍 白俄羅斯
獎項诺贝尔文学奖(2015)
德国书商和平奖
美第奇奖
图霍尔斯基奖

簽名
官方網站
alexievich.info/indexEN.html

生平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出生於蘇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斯坦尼斯拉夫(1962年改稱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父親為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父母二人都是乡村教师,后来举家迁往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畢業後,她曾在幾個當地報紙任職記者,然後在明斯克為文學雜誌記者[5]。她敘述了職業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如美蘇冷戰,蘇聯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6]。受到盧卡申科政權迫害後,她在2000年離開白俄羅斯。國際城市避難網絡提供她庇護所,接下來十年,她住在巴黎哥德堡柏林,在2011年搬回明斯克[7][8]

2013年、2014年,亞歷塞維奇连续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9]2015年10月8日,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0][11][12]

2020年白俄罗斯示威期间,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入了反对派协调委员会,担任委员。[13]9月9日起,白俄罗斯政府派出黑衣男子前往阿列克谢耶维奇家进行骚扰,立陶宛波兰捷克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瑞典派遣外交官前往阿列克谢耶维奇家进行看护,以防止她被抓走。[14][15]

2020年9月28日,亞歷塞維奇離開白俄羅斯前往德國,亞歷塞維奇的助理表示,她已離開白俄羅斯前往德國,目的是進行治療及工作上的事物,此行與政治無關,結束後就會返國。 [16]

主要作品

以下列出其主要作品及相应中文译本[17][18]

  •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明斯克,文学艺术出版社,1985年
    • 战争中没有女性》 ,吕宁思译,昆仑出版社,1985年9月,统一书号: 10282-4
    •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呂宁思譯,九州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08-3913-9。根据莫斯科时代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译出
  • Последние свидетели: сто недетских колыбельных,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5年
    • 我还是想你,妈妈》,晴朗李寒譯,九州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08-3893-4
  • Цинковые мальчики,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91年
    • 锌皮娃娃兵》,乌兰汗譯,昆仑出版社,1999年1月,ISBN 978-7-80040-338-5
    • 锌皮娃娃兵》,高莽譯,九州出版社,2012年,ISBN 978-7-5108-3083-9
  • (《被死神迷住的人》),莫斯科,SLOVO,1994年,ISBN 5-85050-357-9
  • ,莫斯科,,1997年,ISBN 5-86095-088-8
    • 《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的记事)》,田大畏译(收入昆仑出版社版《锌皮娃娃兵》,1999年1月,ISBN 978-7-80040-338-5)
    • 《車諾比的悲鳴》,方祖芳郭成业譯,馥林文化,2011年,ISBN 978-986-607-622-0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王甜甜译,凤凰出版社,2014年,ISBN 978-7-5506-0924-2
    •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方祖芳、郭成业譯,花城出版社,2014年,ISBN 978-7-5360-7137-7 (精装本,2015年,ISBN 978-7-5360-7686-0)
    •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孙越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8月,ISBN 978-7-5086-9046-9
  • ,莫斯科,时代出版社,2013年,ISBN 978-5-9691-1129-5
    • 二手时间》,呂宁思譯,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ISBN 978-7-5086-5834-6
    • 《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呂思寧譯,貓頭鷹出版,2016年12月,ISBN 978-986-262-316-9

參考资料

  1. . Nobelprize.org. 2015-10-08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1) (英语).
  2. . 凤凰网. 2015-10-09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中文(中国大陆)‎).
  3. . Pbs.org. 2013-10-13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9).
  4. Colin Dwyer. . NPR. 2015-06-28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9).
  5. Brief biography of Svetlana Alexievich (Russian) 存檔,存档日期2014-09-18., from Who is who in Belorussia
  6. Biography of Aleksievi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at Lannan Foundation website
  7. .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8. . [201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3).
  9. . 光明日报. 2015-11-10 [2021-01-03].
  10. 圖解2015諾貝爾獎 這些得主如何改變世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通訊社,2015年10月14日
  11. . [2015-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1).
  1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記者出身寫核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央通訊社,2015年10月8日
  13. .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14. .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15. . [2020-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3).
  16. . 自由時報. [2020年9月29日] (中文(台灣)‎).
  17. . [2015-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8. . 新京报. 2015年10月9日.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