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通稱立陶宛立陶宛語; [ˈlʲɛtʲʊvaː]),位于欧洲东北部[10],是波罗的海三國之一,首都维尔纽斯

立陶宛共和国
国歌:Tautiška giesmė
《立陶宛,我的祖国》
立陶宛的位置(深绿色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欧盟绿色   [圖例放大]

首都
及最大城市
维尔纽斯
54°41′N 25°19′E
官方语言立陶宛语[1]
地方语言
族群(2019[2]
宗教(2016[3]
政府单一制 半总统制 共和国[4][5]
 总统
吉塔納斯·瑙塞達
 总理
因格麗達·希莫尼特
 议会议长
维多利亚·希米利特
立法机构议会
历史
 立陶宛大公国建立
1236年
1386年
1569年7月1日
1795年10月
1918年2月16日
1920年7月12日
 苏联占领
1940年-1990年
1990年3月
 加入欧盟
2004年5月
面积
 总计
65,300平方公里(121st
 水域率
1.35%
人口
 2020年估计
2,794,329[6]140th
 密度
43/平方公里(173rd
GDPPPP2020年估计
 总计
107亿美元[7]83rd
 人均
$38,751[7]38th
GDP(国际汇率)2020年估计
 总计
560亿美元[7]80th
 人均
$20,355[7]42nd
 0.369[8](2018年)
人类发展指数 0.869[9](2018年)
极高 · 34th
货币欧元 ()(EUR
时区UTC+2欧洲东部时间
 夏令时
UTC+3欧洲东部夏令时间
日期格式yyyy-mm-dd (CE)
行驶方位靠右行驶
电话区号+370
ISO 3166码LT
互联网顶级域.lta
  1. 同时使用欧盟的.eu域名

立陶宛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西濱波羅的海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國際机构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經濟体并是较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历史

立陶宛的領土變遷示意圖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雅德維加嫁給立陶宛大公約蓋拉,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成為歐洲大國,立陶宛多次和四大汗國之一的金帳汗國發生戰争,但在俄羅斯人叛亂時和蒙古人同盟對抗莫斯科大公國。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締結盧布林聯合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初期國力强盛,1602年聯邦更攻佔沙俄首都莫斯科。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在大北方戰爭,聯邦全境一度被瑞典帝國攻佔,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佔領。1917年俄国接連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佈獨立。1919年因波蘇戰爭,發生了波蘭-立陶宛戰爭。同年波蘭第二共和國對立陶宛發動了一場政變,企圖建立親波政權並組成共主聯邦,但最終失敗。1920年波蘭軍隊佔領了首都維尔紐斯建立了傀儡政權中立陶宛共和國,1922年該政權被併入波蘭,因不被立陶宛政府承認而在1931年向海牙法庭投訴波蘭。1938年3月波蘭向立陶宛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蘭重新建交否則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己軍隊不夠波蘭軍隊打,因此接受了最後通牒。

1939年德蘇簽訂《苏德互不侵犯條約》,最初立陶宛被划入納粹德國势力范围,德蘇瓜分波蘭後納粹德國為了得到更多波蘭領土,放棄了立陶宛,從蘇聯換取少許波蘭領土,默許了立陶宛成為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6月14日,即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称立陶宛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马上逮捕挑衅祸首”,保证苏军在立陶宛境内自由通行,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被迫应允,苏军遂於15日进驻立陶宛[11] 。1941年德蘇戰争爆發,德國北方集團軍迅速佔領了立陶宛。並與德國佔领下的拉脱維亞、爱沙尼亞及白俄羅斯部份地區合併為奥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蘇軍反攻在波羅的海三國的德軍,重新佔領立陶宛。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陶宛再次被苏联吞并。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

2004年5月1日,立陶宛正式加入欧盟

2006年5月30日,阿达姆库斯总统对来自劳动党的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表示不信任,劳动党因此于5月31日宣布退出执政联盟。6月1日,总理布拉藻斯卡斯向总统递交辞呈并获批准。担任财政部长的巴尔齐蒂斯被阿达姆库斯任命为代总理[12]

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

政治

立陶宛政制為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任期5年,最多可任兩屆。凡年齡在40歲以上,且居住滿3年以上者,均可參選總統。

若總統未能履行其職務時,由國會議長代理。

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任命。

國會稱為塞瑪斯,141席,任期4年,其中71席由人民選出,70席由政黨得票比率分配。

行政区划

立陶宛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立陶宛全國划分为10个县,44个区,92个市,22个镇。

主要城市:维尔纽斯考那斯克莱佩达、首莱、潘涅维日

地理

面积:6.5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及特征: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下列国家有共同边界 - 拉脫维亚(610公里)、白俄罗斯(724公里)、波兰(110公里)、俄国加里宁格勒州(303公里);海岸线长99公里。除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外,尚有西部不大的丘陵东南部的高地森林覆盖率为25%;约3000个大小湖泊;最长的河流-尼曼河

立陶宛极端温度(°C)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最高温度
+12.6
+16.5
+21.8
+28.8
+34.0
+35
+37.5
+36
+32
+26
+18.5
+15.6
最低温度
-40.5
-42.9
-37.5
-23.0
-6.8
-2.8
+0.9
-2.9
-6.3
-19.5
-23
-34

经济

立陶宛首都金融區
克萊佩達郊區旅店
  • 2015年1月1日起,使用歐元
  • 国内有3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
  • 有欧洲标准的公路网,4个国际机场,不冻港(东波罗的海岸)和该地区第一个卫星通讯系统。
  • 盛产琥珀,有少量的粘土、砂石、石灰、石膏、泥炭、铁矿石、磷灰石及石油,所需石油和天然气靠进口。西部沿海地区发现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储量尚未探明。
  • 森林面积197.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多野生动物,有60多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50多种鱼类。
  • 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3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
  • 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农作物有亚麻、马铃薯、甜菜和各种蔬菜,谷物产量很低。

人口和宗教

立陶宛总人口为298.8(2012年9月)万,其中立陶宛族人占84.2%,波兰族人占6.6%、俄罗斯族人占5.8%、白俄罗斯族占1.2%。

主要的宗教为天主教,不过也有少数地区信仰东正教新教犹太教。有部分人口是立陶宛韃靼人,是脫脫迷失被帖木兒打敗時,被立陶宛大公收留而形成。有15000人,多是穆斯林

能源

立陶宛曾经是世界上核能发电占全国总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截至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发电在全国总发电比例中占到了80.1%。不過在2009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小時前,立陶宛關閉了其最後一座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境內二個核電站分別於2004年及2009年先後關閉,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全脫離核電的國家。這是由於立陶宛要加入歐盟的條件之一,就是需關閉蘇聯時期所建造、採用RBMK反應爐之核電廠;為此寻找新的替代能源非常重要,立陶宛原計畫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波蘭合資在伊格納利納核電站附近興建一座採用ABWR反應爐維薩基納斯核電站(),但因2012年10月的公投遭63%反對票所反對,而中止建廠計劃,故改計劃建造天然氣發電廠,預計在2013年以前完工,不過它還是無法滿足現有用電需求,仍得從俄羅斯愛沙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採購能源,彌補用電缺口。 [13]

文化教育

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是僅存的兩個波羅地語族國家,歷史上立陶宛受波蘭文化影響,維爾紐斯號稱波羅的海的文藝之都,維爾紐斯大學創建於1579年,是立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 ,也是歐洲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現有學生2.2萬名。

体育

该国主要体育活动为篮球。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现世界排名第3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欧洲锦标赛冠军,曾四次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三次获得铜牌。中国男篮前主教练尤纳斯也是立陶宛人。立陶宛队中曾涌现出克莱扎、马奇扬斯卡斯和桑盖拉等NBA球星。作为老牌的欧洲劲旅,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同样以整体打法为特点。队员技术娴熟、配合意识良好并善于打硬仗。[14]

其他主题

该国盛产琥珀

外交

立陶宛係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聯盟欧安组织、北大西洋合作理事會、歐洲理事會及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近年立國外交政策主張優先發展與歐盟、美國關係,並致力於擴大地緣政治之影響力。自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同年5月1日加入歐盟後,積極加強與該兩組織間之協調配合,同時致力加強波罗的海國家間之合作關係,並設法與俄罗斯關係正常化。2014年俄羅斯支持東烏克蘭俄裔分離主義者脫離烏克蘭並發生軍事衝突後,立朝野對於俄更加反感,乃配合歐盟採取經濟制裁,並開始開拓世界其他貿易市場,目前已取得部份成效,但是軍事安全上仍依賴北約及美國甚深。

參見

参考文献

引用

  1. (PDF). Constitute Project.
  2. . Official Statistics Portal. Statistics Lithuania. 12 December 2019 [15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December 2018).
  3. (PDF). surašymo duomenys.
  4. Kulikauskienė, Lina.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Native History, CD. 2002. ISBN 978-9986-9216-7-7 (立陶宛语).
  5. Shugart, Matthew Søberg. (PDF). French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Journals). December 2005, 3 (3): 323–351 [23 August 2017]. doi:10.1057/palgrave.fp.8200087. A pattern similar to the French case of compatible majorities alternating with periods of cohabitation emerged in Lithuania, where Talat-Kelpsa (2001) notes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Lithuanian president to influence government formation and policy declined abruptly when he lost the sympathetic majority in parliament.
  6. . osp.stat.gov.lt.
  7.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8. . ec.europa.eu. Eurostat. [12 September 2019].
  9. .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5 [24 March 2017].
  10. . 联合国统计司. [2008-11-09].
  11. . 新华网. 2005-06-22.
  12. . 新华网. 2006-06-15.
  13. 立陶宛關閉核電廠 完全脫離核能
  14. . 2009-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5).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
了解更多有关
立陶宛 ”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維基導遊上的旅遊指南
维基学院上的學習资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