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男,汉族,河南郑州人,中国结构生物学家,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无党派人士,曾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3][4],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河南代表团代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5],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6]
施一公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郑州市 | 1967年5月5日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教育程度 | |
职业 |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 清华大学副校长 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长江讲座教授 西湖大学校长 |
配偶 | 赵仁滨[1] |
儿女 | 1子1女 |
奖项 |
|
生平
施一公是河南省郑州市人。童年在驻马店长大[7]。1985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中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保送至清华大学[8]。
1985年9月至1989年7月,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
1989年8月至1990年,河南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工作。
1990年9月至1995年4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1995年5月至1995年12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1996年1月至1998年2月,纽约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博士后。
1998年2月至200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2001年至2003,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副教授。2003年7月至200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教授。2007年至200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Warner-Lambert/Parke-Davis教授。
2007年11月至2008年,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曾任生物系副主任、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清华大学生物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09年9月至2014年1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清华大学校长助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2015年9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9]。
2016年4月,不再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由王宏伟接任[10]。
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3]。
奖项与荣誉
- 2010年3月,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16]
- 2010年9月,获得第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17]
- 2013年4月,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外籍)。[18]
- 2013年5月,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会员。[19]
- 2013年9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他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本年度年只有施一公教授一人获奖,这也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2014年3月31日举行颁奖典礼。[20]
- 2013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21]
- 2015年11月,获得第四届贝时璋奖。[22]
- 2016年10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3][24]
- 2017年9月,获得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以“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25]
- 2017年12月,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26]
- 2018年12月,入選“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7]
- 2020年8月,获得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28]
主要科研成果
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组在《科学》周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背靠背研究长文,题目分别为‘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第一篇文章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冷冻电镜)解析的酵母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的三维结构,后篇文章在此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这在世界上首次捕获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阐述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施一公称“这项成果的重要性超过我过去25年科学研究总和”。[29]
思想观点
批判中国科研体制
2010年,施一公和好友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科学》杂志上联合撰文[30],批判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他们指出,尽管中国研究经费近年来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这种增长没有对中国科学研究应有的强大起到促进作用,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他们认为,中国必须打破研究经费管理中的各种潜规则,建立健康的研究文化,一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起点是所有新的研究经费必须基于学术优劣分配,而不能依赖私人关系。[31]
落选2011年院士事件
中科院在2011年的院士评选中,施一公和饶毅两个学界明星双双落选,引发了舆论对中科院的质疑。2011年12月9日,在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饶毅便撰写了一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的4000余字博文,为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饶毅认为,中科院在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时间的长短”。饶毅当时宣布不再参选院士。[2]有媒体报道指,施一公落选的原因是国籍问题。对此,中科院回应称,施一公已恢复中国国籍,亦被列入有效候选人[33]。
家庭
施一公生于郑州,是家中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取名“一公”就是要他長大後“一心为公”[36]。受“走资派”爷爷施平的牵连和影响(施平被关押在監獄4年半),两岁半随父母家人下放到河南驻马店,曾居住在汝南县老君庙镇(当时称光明公社)闫寨大队小郭庄近三年时间,1972年其父工作调动到驻马店地区工业局導致全家又搬往2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并住了八年,之后又回到了郑州[37]。
参考文献
- 田亮. . 《环球人物》. 2018-01-31 [2020-04-14]. ISSN 1673-6176.
- . 京华时报.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6) (中文(简体)).
- . 中国新闻网. [2015-09-15].
- . 清华大学. [2018-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8).
- . 中国人大网. [2014-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4).
- . 凤凰网. [2018-01-15].
- . 河南日报微信. 2015年8月21日.
- . 大河报.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中国新闻网. [2015-09-15].
- . 澎湃新闻. [2016-04-15].
- . 凤凰财经. 2016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0月9日).
- . 科学网. 2016-12-10.
- . 网易.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7).
- . 上观新闻. 2018-4-17.
- . 中新网. [2019-09-19].
- . 科学网. 2010-03-30.
- . 科学网. 2010-09-27.
- . 华龙网. 2013年5月2日.
- . 仪器信息网. 2013-05-22.
- . 观察者网. 2014-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光明日报. 2013-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15-11-26.
- . 新华社. 2016年10月21日.
- . 东方网.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2).
- .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9-09.
- . 央广网. 2017-12-25.
- . www.guancha.cn. [2019-09-19].
- .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 [2020-09-29].
- . 大河网-大河报. 2015年8月24日.
- (英文)Shi, Yigong; Rao, Yi. . Science. 2010, 329 (5996): 1128. PMID 20813923. doi:10.1126/science.1196916.
- . 光明网. 2013-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6) (中文(简体)).
- . 中国政府网. 2017-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0).
- 仲玉维. . 新京报. 2011-12-17 [2020-04-14].
- . 中国科学院. 2013-12-19 (中文(简体)).
- . 北京晨报. 2013-12-20 (中文(简体)).
- . history.m4.cn. [2019-09-19].
- . 大河报微信. 2015年8月24日.
- 施一公——父亲是我最崇拜的人
- 清華大學. .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