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添福

施添福1939年),臺灣彰化縣人。臺灣史地學者,曾任職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後受聘為中研院臺灣歷史所研究員。以「原鄉論」、「國家剝削論」及「地域社會論」聞名。

施添福
臺灣史地學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39 (81歲)
日治臺灣台中州員林郡埔鹽庄廍子 (今彰化縣埔鹽鄉)
专业臺灣史、客家研究、區域史

施添福在台灣日治時期時出生於彰化,家境貧困。三歲時遷移至鹿港街草港中大字(今彰化縣鹿港鎮)。後舉家轉往臺東知本大南溪北岸開墾(日本移民村旭)[1]。初中讀高雄市立二中(前金國中),於國立臺東大學畢業後,任教於高雄仁武國小八卦寮分校。自忖國語不好,恐誤人子弟,遂投考大學,並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1961)。[2]畢業時被分發至高雄女中當地理老師,退伍後決心出國,並於1973年自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取得地理學碩士學位。

施氏一開始被認為典型的地理學者,直到1987年出版了《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一書,研究取徑轉與歷史學門結緣,他在該書提出了著名的「原鄉論」,對清代來臺移民之分布現象有了另一種解釋。他在1988年至1998年間,以竹塹地區、岸裡地區及蘭陽平原為案例進行研究,[3]重建當時漢人移民取得土地和建立社會的過程(漢社會),也發現在清代國家對「熟番」社會,進行「重稅」、「重役」的雙重剝削下,土地流失與族人離散的過程(番社會)。此一研究,學界或稱之為「國家剝削論」。[4] 1998年之後,受森正夫教授對於明清江南研究的啟發,認為「地域社會」的詮釋或許可以體現區域的獨特性,並可用來作為探討地方感與地方認同的理論基礎,一系列的研究被稱為「地域社會論」。[5]

1990年代起,他主持「臺灣地名普查研究計劃」,主編數卷的「台灣地名辭書」。2001年,施教授受聘為中研院臺灣歷史所研究員,直至2009年退休。現為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及中央研究院臺史所兼任研究員。

參考資料

  1. . [2020-12-08].
  2. . [2020-12-08].
  3. 臺灣人物誌. (PDF). [2020-12-08].
  4. . [2020-12-08].
  5. . [2020-12-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