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隧道

明隧道(),又稱明挖隧道敞開式隧道,這種隧道的外觀類似注音符號ㄇ字形隧道,隧道頂則是猶如遮雨棚,讓石頭自然從崖壁上滾落或堆積,一邊緊附山壁,另一邊則是懸崖以柱子支撐,能透光,故稱為「明隧道」。

台8線中橫公路上的明隧道

簡介

台8甲線(臨37線道)沿途的明隧道

這種隧道常常出現在懸崖旁的山路,一邊是山壁,而一邊卻是由數十根鋼筋混凝土柱支撐,而且有透光,並非全以混凝土牆封閉。所以,興建明隧道的地點,通常都是大崩壁,無法整治的邊坡,多半只能以此種方法因應隨時可能從山坡上坍塌下來的土石。防範這些山崖上方的落石砸到道路表面,造成路基損壞,以致交通中斷,類似像遮雨棚的道理一樣,讓崖頂或邊坡的落石經由這種遮雨棚的斜坡滾落至崖底或河谷。簡單說,如果一條貼近懸崖壁旁的道路,若直接開挖的話,邊坡有滑動崩落的可能時,那該路段就有需要做成明隧道。

工法

傳統式工法

傳統式明隧道以鋼筋水泥為主體結構且屋頂斜度小,上方掉落的土石多堆積在明隧道屋頂,土石堆積量超過負荷時,往往會損壞明隧道的結構。例如:2008年辛樂克颱風釀災的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明隧道就是典型的例子[1]

鋼構式工法

鋼構式工法施作的速度及效率較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工法提高許多,此外,並將明隧道屋頂斜度大幅增加,而整座明隧道採用鋼骨結構,有效提昇明隧道的結構強度和負荷能力,並在具有遮雨棚效果的隧道頂上鋪設許多廢棄輪胎再鋪上鋼板,使隧道頂具有彈性的緩衝層並配合斜頂的加大,將坍落擊中隧道頂的岩塊彈落至山谷或海崖底部,降低頂部所遭受到的直接衝擊而受損。因此,改採鋼構明隧道的新工法,不只興建進度快,且隧道頂部採斜式,上置廢輪胎,可減緩滾落土石對隧道的衝擊,對過往車輛與隧道本身結構,都較以往安全許多。例如:在省道台8線新完成的洛韶路段明隧道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2]

另見

參考文獻

  1. 陳鳳麗、陳信仁,豐丘明隧道坍方7死 果農官員判無罪,2011-02-17 自由時報
  2. 劉嘉泰,新式明隧道斜頂鋼構設計 提昇安全係數,2008-09-17 大紀元時報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