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易学是关于《易经》和事物变易的学问。

易学

易学基本有以下要素:

  1.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
    • “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 “易简”: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
    • “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2.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六十四卦
  3. 易数:类似于数学

从古到今,易学的主要载体《易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连山》、《归藏》、《元包》到《帛书周易》,再到《周易》,各不相同。

易學流傳

西漢

西漢時,易學主要分為四派

  1. 第一派為主流三派(施氏學孟氏學梁丘氏學),傳承如下:
    • 孔子商瞿(字子木),再傳橋庇(字:子庸),再傳江東馯臂(字:子弓),再傳周醜(字:子家),再傳東武孫虞(字:子乘),再傳田何(字:子裝)。田何東武王同(字: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梁項生
      1. 王同淄川楊何(字叔元)。
      2. 丁寬本為梁項生徒,後再直接師從田何,並學於周王孫。後來,丁寬田王孫田王孫再傳施讎孟喜梁丘賀
        1. 施氏學施讎張禹琅邪魯伯
          • 施家張學施家彭學張禹淮陽彭宣戴崇(字:子平)。
          • 琅邪魯伯太山毛莫如(字:少路)、琅邪邴丹(字:曼容)。
        2. 孟氏學:有說孟喜趙賓焦延壽,但皆不知真假。
        3. 梁丘氏學梁丘賀除了師從田王孫外,還師從京房 (齊郡太守)
  2. 第二派為京氏學,傳承如下:
  3. 第三派為高氏學,傳承如下:
    • 高相自言學於丁寬,傳子康蘭陵毋將永
  4. 第四派為費氏學,傳承如下:
    • 費直(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傳琅邪王璜(字:平中;又傳古文尚書)。
  5. 第五派為韓氏學,傳承如下:
  • 高氏學和費氏學皆無學官。[1]

参见

參考資料

  1.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第五十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