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又稱恩(尪)公廟等。主祀保儀尊王(即恩(尪)公),位於臺灣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是來自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的高姓先民創建的廟宇,公元1985年-2008年為文山區唯一的市定古蹟(2008年位文山區的 興福庄建塚紀念碑也被列爲市定古蹟),分香福建泉州安溪大坪集應廟。

景美集應廟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寺廟
登錄公告日期2018年11月16日
位置 臺灣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
官方網站http://jm-jiyingtemple.org.tw/
詳細登錄資料

祀神

主祀「保儀尊王」,相傳是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而殉難的張巡(但是原鄉安溪大坪集應廟認爲是宋朝押遷官鄭保惠),在安溪及台灣也稱為恩(尪)公,專司驅逐禾苗害蟲之責。也祭祀大平高氏家神大德禪師。[1]

簡史

三川殿螭虎窗

康熙年間,福建省安溪縣大坪有高、林、張三姓移民,前往臺灣臺北,由大坪集應廟分香尪保儀尊王、保儀尊王的配偶林氏夫人(又稱尪媽或尪娘)兩聖像與香爐一只三件聖物至今六張犁奉祀,而後三姓人士各自開墾,分別遷居北投淡水景美木柵大安新店深坑石碇各地。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發生頂下郊拚事件,臺北情勢嚴峻,三姓於是決議分家避禍,取出尪公聖像、夫人媽聖像、香爐三件聖物拈鬮抽籤),人數最多的高姓人士抽得尪公聖像(今日景美集應廟),林姓人士抽得夫人媽聖像(今日萬隆集應廟),張姓人士抽得香爐(今日木柵集應廟),三姓人士各自去補齊其餘缺乏兩聖物繼續奉祀。

咸豐十年(1860年)高姓人士在景美竹圍(今景美國小南側近景美溪的操場)建廟,但因經常淹水、風水欠佳於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遷於現址,在正殿高懸當年廟宇落成時高姓族人所贈「大平世澤」匾額見證此歷史。

相關條目

三川殿麒麟堵(上)與過水廊屋架(下)

資料來源

  1. 協和工商資料處理科-集順廟 存檔,存档日期2014-10-26.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景美集應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