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 (称谓)
朝鲜()或韓()可以指文化上的朝鮮,包括地理上的朝鲜朝鮮半島(韓半島)或朝鮮的主體民族“朝鮮民族(韓民族)”。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在公元前200年的《尚书大传》中提到朝鲜的意思为“朝日鲜明”。1392年,高丽()被李成桂推翻,明太祖朱元璋选定了朝鲜为其号。1401年,明惠帝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國王。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使用「朝鮮」一名,设立朝鲜总督府。在上海建立的流亡政府名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1948年南方政权建国,国号为大韩民国,北方政权建国,国号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简称为朝鲜,大韩民国简称为韓國()。
辭源
朝鮮
“朝鲜”一词最早見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在公元前200年的《尚書大傳》中提到朝鮮的意思為「朝日鮮明」,“朝”讀如“朝日”的“朝”。而唐代司馬貞所撰《史記索隱》中提到「朝鮮」的發音為「潮仙」:「案,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所以可以推測經過較長時間的流傳,朝鮮的發音有所改變。西周滅商之後,商朝的遺老箕子不願意成為周臣,帶領一部分侍從到達朝鮮半島和當地居民一起建立了「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武王的承認和冊封[1],《尚書大傳》和司馬遷的《史記》均記載了此事,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的管轄地區主要指現在朝鮮半島外側靠北的地方。如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有学者认为箕子朝鲜初期位今中国河北、辽宁和内蒙古东南部。箕子朝鮮在半島統治近一千年,歷經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被燕人衛滿取代。這段歷史為朝鮮留下了光彩的記憶,等到後來朝鮮進入「高麗」和「朝鲜王朝」時,箕子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讚賞。朝鮮人稱其為「箕聖」,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鮮”(王俭朝鮮)、“衛满朝鮮”。“古朝鮮”与“衛满朝鮮”并立而言,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鮮,多指王俭朝鮮(即檀君朝鮮)。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2])。[3]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成為箕子朝鮮的國相。公元前194年,衛滿推翻了箕子朝鮮,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国号仍称“朝鲜”,成為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史稱「衛满朝鮮」。此時期,在中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還分布著扶餘、高句麗、沃沮等部落。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未成功,接著派來增援部隊。公元前108年夏,朝鮮右渠王(衛滿的孫子)被殺,衛滿朝鮮滅亡。 西汉在此设立四郡,“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可是,朝鲜半島北部地區高句麗崛起,很快瓦解了真番、臨屯兩郡,玄菟郡也改動了轄區。到西晉末年公元313年,高句麗吞併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最初李成桂原想继续使用高丽的国号。但由于高丽王室在高丽末期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李成桂决定改国号,以朝鲜(为纪念古朝鲜)、和宁(李成桂父亲李子春就仕之地)两号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明太祖选择了“朝鲜”,但不肯册封。[4]直到1401年,明惠帝才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國王。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到了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韓
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第一”的意思。這也是第一次「韓」從民間走向官方。
在朝鲜半岛历经的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陈寿《三国志》把三韩统称为韩国[5]。反倒是源自“三韩”的“韩”称呼一直在国号频变的半岛民间延续,成了“朝鲜半岛”的简称,这一简称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日本国内主張以武力迫使朝鮮半島開國的“征韩论”,以及甲午战争时期清帝宣战诏书中的「著李鴻章嚴飭派出各軍,迅速進剿,厚集雄師,陸續進發,以拯韓民于塗炭」。但在康熙字典中,对“韩”字的解释有春秋时期的韩国、韩姓和三韩,却并没有查到朝鲜半岛之意。
高丽
由于高麗王朝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朝鮮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麗”(其中「麗」讀作)作为朝鲜的别名。另外西方語言中的Korea/Corea(「高麗」)也是來自於該王朝,而西方對於朝鮮半島的稱呼並沒有因為政權變遷而更改,因此西方語言中沒有「朝鮮」與「韓」的區分,統稱Korea/Corea(或其他類似詞彙),對於半島南北政權的稱呼也因此沒有漢字文化圈中如此多樣,而稱為南、北「高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提出的兩韓統一後的國名「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也是基於「高麗」該詞彙。
各地對於朝鮮有關的稱呼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朝鮮」既是官方和民间对的简称,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又是包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韩民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的称呼。
中國大陸對於朝鲜族、朝鲜半岛、朝鮮戰爭等名词时全部沿用「朝鮮」,但對於其語言,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皆以朝鲜语稱呼,但近年来有不少人士开始用“韩语”称呼該语言,尤其是在大韓民國使用的朝鲜语,對於中國朝鮮族所使用的朝鲜语,偶爾也會稱呼為韓語,雖然實際上朝鮮族所使用的的朝鮮語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朝鮮語更接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一般称其为“南朝鲜”,在1992年建交以后,对其简称更为“韩国”。
港澳
在香港、澳門,「朝鮮」的用處並不如中國大陸一般廣泛,一般只用於歷史(如朝鮮王朝相關詞彙)、地理(如朝鮮半島、朝鮮灣)還有民族(朝鮮族)。其他與當地相關的事物一般以“韓國”形容(如韓語、韓服、韓戰等等)。
“韩国”一词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代表“南北两方”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但一般情況下則通常特指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故容易產生誤解時常称大韩民国为“南韩”,朝鲜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为“北韩”,以避免歧义。
台灣
在台灣的中文語境裡,朝鮮一詞平時不常用。通常也是用於史地詞彙,如“朝鲜半岛”。而受到過去冷戰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只承認大韓民國的影響,「韓國」一詞至今仍常慣指大韓民國或整個朝鮮半島。當今官方[6]或民間[7][8]均以「北韓」稱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民視是目前唯一使用「北朝鮮」一詞的台灣媒體。
日本
在日文漢字中,「朝鮮」是整個朝鮮半島的簡稱,當今日本稱大韓民國為「韓國」,朝鲜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北朝鮮」。
大韓民國
大韓民國国内官方及民间均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北韩”(),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也一律以“韩”称呼,如“韩半岛”、“韩民族”。韩国各大媒体中文版网页方面,韩联社、《中央日报》、《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使用“朝鮮”,KBS和《东亚日报》使用“北韩”。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內對於有關事物皆統稱為「朝鮮」,而幾乎不使用「韓」字樣。對於本國常簡稱為「朝鮮」,和南邊政權相對時有時也稱為「北朝鮮」。而稱呼大韓民國為南朝鮮。
西方
西方語言中稱為Korea(英語、德語等,或其他類似詞彙,如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中的Corea),該詞彙來自於高麗王朝。而西方對於朝鮮半島的稱呼並沒有因為政權變遷而更改,因此西方語言中並沒有多種詞彙來表達有關概念,無論是「朝鮮」還是「韓」,統一譯為Korea(或其他類似詞彙)。對於半島南北政權的稱呼也因此沒有漢字文化圈中如此多樣,而單純稱為南、北Korea。
参考文献
- 《史記.宋微子世家》
- 《魏书·东夷记》
- 《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 《李朝太祖大王实录·太祖二年·二月十五》:上感悦,赐韩尙质田五十结,下敎境内: 王若曰,予以凉德,荷天休命,肇有邦国。向遣中枢院使赵琳,奏闻于帝,报曰: “国更何号,星驰来报。” 卽令佥书中枢院事韩尙质请更国号,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韩尙质齎礼部咨文以来。本部右侍郞张智等於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初九日,钦奉圣旨: “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兹予不穀,岂敢自庆! 实是宗社生灵无疆之福也。诚宜播告中外,与之更始。可自今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
- 《三国志》卷三十: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15.,中華民國外交部
- 聽到金正恩死亡傳言 北韓消息人士爆:部分民眾興高采烈,自由時報
- 金正恩若崩逝...專家:北韓軍部為團結可能發動「韓美作戰計畫」,東森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