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三龍

李氏三龍,是指於漢末三國時期,益州廣漢四位李氏兄弟裏,其中三位之合稱。因為他們三人各有才能、名望,故時人稱他們三人謂「李氏三龍」。[1][2]

據出仕年份之推論,四位李氏兄弟的長幼排序或為:兄長李邈(字漢南)、二弟李朝(字偉南)、三弟李邵(字永南)及另一早亡庶弟。其中,並稱「李氏三龍」的則是二弟李朝、三弟李邵及早亡的庶弟。[3][4]

出處

裴松之三國志注》:「臣松之案耆舊所記,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5]

《益部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6]

簡紹

兄長李邈(漢南)

李邈(?年-234年),字漢南,益州廣漢郪縣(今四川三台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官至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7]因其性格疏狂率直,故不在「李氏三龍」的行列中。[8]

東漢末年,李邈已隸屬益州牧劉璋,擔任牛鞞長。[9]

在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奪取益州,領益州牧後,被任命為益州從事[10][11]任間曾面責劉備本受劉璋之邀來防衛益州,而劉備卻奪去劉璋的地盤。官吏將欲處死,得諸葛亮求情才免死。[12]

很久過後,任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1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李邈亦有隨從。後馬謖街亭之戰大敗,導致北伐功虧一簣,諸葛亮將依軍令斬之,李邈上諫勸阻。但因諫言不合諸葛亮的意願,故被遣返蜀地。[14]

在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去世,後主劉禪祭祀三日,李邈上諫慶祝並稱諸葛亮「狼顧」等等,劉禪大怒,把他下獄處死。[15]

  • 著作:《丞相亮卒上疏》[16][17]
  • 子孫無載,或無子孫。

二弟李朝(偉南)

李朝(?年-222年),字偉南,益州廣漢郪縣(今四川省三台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使,官至別駕從事[18]與其三弟李邵、庶弟被稱謂「李氏三龍」。

初仕郡功曹,後舉孝廉,任臨邛令,後為別駕從事[19]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曾為群臣作上表之文勸劉備進位漢中王。後隨劉備伐吳。[20]

章武二年(222年),李朝在永安去世。[21]

  • 子:李旦,字欽宗,官至蜀漢光祿郎中主事。[22]

三弟李邵(永南)

李邵(?年-225年),字永南,益州廣漢郪縣(今四川省三台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使,官至治中從事[24]與其二哥李朝、庶弟被稱謂「李氏三龍」。

劉備定蜀後,被任命為州書佐部從事[25]

建興元年(223年),被諸葛亮闢為西曹掾。任內,廖立曾向其和蔣琬抱怨劉備用兵失當,又指關羽無軍紀,故失荊州;稱向朗文恭郭攸之皆平凡,不能擔重任;並批評王連聚歛錢財,禍害百姓。聽後,李邵和蔣琬以原話告訴諸葛亮,諸葛亮於是上表,廢廖立為庶民,流放汶山郡[26]

諸葛亮南征時,留其為治中從事,後於任內去世。[27]

  • 子孫無載,或無子孫。

庶弟

李姓,早亡。[28]

與其二哥李朝、三哥李邵被稱謂「李氏三龍」。

此外無別載。

備註

除有載李邈、李朝為李邵兄,李朝又有一弟外,長幼排序實不為知。

後續

評價

李邈(漢南)

  • 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中》:「漢南哽哽,天奪其守詵詵彥造,或哲或友。昭德音芳,垂名厥後。」
  • 裴松之三國志注》:「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
  •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常志》於罪誅者例不贊,《目錄》亦不收。惟於彭羕李邈讚之,意以為冤故也。」
  • 王士騏:「邈之免死,亮之力也;而一言失意,直以狼虎目之,邈真險人哉!」[29]

李朝(偉南)

  • 楊戲季漢輔臣贊》中贊王甫(國山),李邵(永南),馬勳(盛衡),馬齊(承伯),李福(孫德),李朝(偉南),龔祿(德緒),王士(義強):「國山休風,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時;孫德果銳,偉南篤常。 德緒,義強,志壯氣剛。 濟濟修志,蜀之芬香。」

李邵(永南)

  • 楊戲季漢輔臣贊》中贊王甫(國山),李邵(永南),馬勳(盛衡),馬齊(承伯),李福(孫德),李朝(偉南),龔祿(德緒),王士(義強):「國山休風,永南耽思;盛衡、承伯,言藏言時;孫德果銳,偉南篤常。 德緒,義強,志壯氣剛。 濟濟修志,蜀之芬香。」
  • 諸葛亮:「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30]

總評(李氏三龍)

  • 《益部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注釋

  1. 《益部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2. 裴松之《三國志注》:「臣松之案耆舊所記,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
  3. 《益部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4. 裴松之《三國志注》:「臣松之案耆舊所記,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
  5. 參見維基文庫三國志.蜀書.楊戲傳
  6. 參見維基文庫三國志.蜀書.楊戲傳
  7. 《華陽國志.卷十》:「邵兄邈,字漢南。」
  8. 裴松之《三國志注》:「臣松之案耆舊所記,以朝、邵及早亡者為三龍。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數。」
  9. 《華陽國志.卷十》:「邵兄邈,字漢南,劉璋時為牛鞞長。」
  10.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遷璋於南郡公安,盡歸其財物及故佩振威將軍印綬。」
  11. 《華陽國志.卷十》:「先主領牧,為從事。」
  12. 《華陽國志.卷十》:「先主領牧,為從事,正旦命行酒,得進見,讓先主曰:『振威以將軍宗室肺腑,委以討賊,元功未效,先寇而滅;邈以將軍之取鄙州,甚為不宜也。』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將殺之,諸葛亮為請,得免。」
  13. 《華陽國志.卷十》:「久之,為犍為太守、丞相參軍、安漢將軍。」
  14. 《華陽國志.卷十》:「建興六年,亮西征。馬謖在前敗績,亮將殺之,邈諫以『秦赦孟明,用伯西戎,楚誅子玉,二世不競』,失亮意,還蜀。」
  15. 《華陽國志.卷十》:「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姦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16. 一稱出自《全三國文》,參見維基文庫全三國文卷六十一·蜀五.秦宓 馬良 馬謖 陳震 孟達 彭羕 程畿 李嚴 李邈 劉琰 向朗 張裔
  17. 《華陽國志.卷十》:「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疏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偪,主畏其威,故姦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18. 《三國志.楊戲傳》:「偉南名朝,永南兄。」
  19.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郡功曹,舉孝廉,臨邛令,入為別駕從事。」
  20.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隨先主東征吳。」
  21.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隨先主東征吳,章武二年卒於永安。」
  22. 《華陽國志.卷十一》:「父旦,字欽宗,光祿郎中主事。」
  23. 《華陽國志.卷十一》:「李毅,字允剛,廣漢郪人也。祖父朝,字偉南,州別駕從事。父旦,字欽宗,光祿郎中主事。」
  24. 《三國志.蜀書十五》:「永南名邵,廣漢郪人也。」
  25. 《三國志.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先主定蜀後,為州書佐部從事。」
  26. 《三國志.廖立傳》:「後丞相掾(李郃)〔李邵〕、蔣琬至,立計曰:『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主)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聖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王連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郃)、琬具白其言於諸葛亮。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吒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託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於是廢立為民,徙汶山郡。」
  27. 《三國志.蜀書十五》:「亮南征,留邵為治中從事,是歲卒。」
  28. 《益部耆舊雜記》:「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時人號之李氏三龍。」
  29. 《諸葛忠武書.卷三》:「王士騏曰:『邈之免死,亮之力也;而一言失意,直以狼虎目之,邈真險人哉!後主怒而誅之,差強人意。時偉按後主四十年,無可表見者,後世遂以庸懦為嫌。而愚獨謂其,量英斷,其大有三:宮府內外,悉委丞相,既不中制,又絶嫌猜,一也;及丞相亡歿,三十年不事更張,不設丞相,二也;怒誅李邈,三也。而誅邈更竒,豈特差強人意而已哉?又按邈罪當誅,在後疏耳。如前二語,未為不正也。』。」
  30. 《三國志.蜀書十四.蔣琬費禕姜維傳》:「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延伸

參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