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

三國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西晋陳壽所编著的史书《三國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概述

南朝宋文帝認為晉代陳壽撰修的《三國志》,內容精潔,但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他的注釋方法有四大原則:“一曰補闕、二曰備異、三曰懲妄,四曰辯論。”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

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二百一十餘種[1]。宋文帝歎為“不朽”之業。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記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這必須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補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2]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書)凡百四十餘種,其餘史家無涉者,不在數內。”[4]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5]趙翼說:“今按松之所引用書多凡百五十餘種,……皆注出書名,可見其採輯之博矣!”[6]

唐代開始,有學者對裴松之《三國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主要針對裴注資料龐雜繁蕪和體例不純[7]劉知幾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觀其成書表獻,自比蜜蜂兼採,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實矣!”[8]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9]章學誠也說:“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10]葉適則認為“注之所載,皆壽書之棄余”[11]。近代學人陳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現今中國大陸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數進行了認真的統計,依據中華書局的三國志點校本作計算,發現陳壽正文有36萬餘字,裴松之注文為32萬餘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謂的《三國志注》文多出《三國志》全文數倍之說[16],不攻自破[17]

《三國志注》中收錄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後朝已失佚的當朝文學,在《三國志注》都能一窺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論》和《與吳質書》、曹植的《洛神賦》、《銅雀臺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陳情表》等在《三國志注》皆有收錄。日後如鍾嶸的《詩品》和以後的《古文觀止》皆有引用《三國志注》裡的文章。

註解所引文獻

(依筆畫排列)

  • 九州春秋》——司馬彪著,依州名分卷,記東漢末年歷史。
  • 《九州記》——荀綽著,依州名分卷。
  • 《三輔決錄》——趙岐撰,記載三輔地區(今陝西省關中一帶)的人物。
  • 《三朝錄》——作者不明。
  • 《三國評》——徐眾著,對三國史事進行評論。
  • 《山陽公載記》——樂資著。漢獻帝遭曹丕篡奪帝位後成為山陽公時的逸事。裴松之嚴厲批判的文獻之一。
  • 《山濤啟事》——作者不明。與山濤有關。
  • 《太康地記》——西晉史官著,西晉太康三年的官書。
  • 《文士傳》——張隱著,或張衡著,或張騭著,人物傳記。
  • 《文章志》——摰虞著。
  • 《文章敘錄》——荀勗著。
  • 《孔氏譜》——作者不明。與孔乂家族有關。
  • 《孔融集》——作者不明,收錄孔融的作品。
  • 《王氏譜》——作者不明。與王雄家族有關。
  • 《王朗家傳》——記王朗事。
  • 《王朗集》——作者不明,收錄王朗的作品。
  • 《王弼傳》——何劭著,王弼的人物傳記。
  • 《世語》——又名《魏晉世語》,郭頒著,記述魏晉時期文人的文人的思想言行,及生活面貌。
  • 《四體書勢》——衛恆著。
  • 《江表傳》——東晉虞溥著。江南的士人傳記集。記錄呂蒙的「吳下的阿蒙」等。對江東人士都過於褒美,對並魏、蜀人物多以貶砸,有不少「僅見於此」「他處無戴」的記事;且多與其文獻矛盾相衝,十分可疑。歷代史家多疑評。
  • 《交廣記》——王隱著,專記交、廣二州的地理著作。
  • 《交廣二州春秋》——王範著,專記交、廣二州的歷史著作。
  • 《先賢行狀》——作者不明。
  • 汝南先賢傳》——周燮著。汝南郡的人物傳記。
  • 《任蝦別傳》——記任蝦事。
  • 列書》——作者不明。
  • 列異傳》——疑曹丕著。古代的鬼怪、靈異故事。
  • 決疑要注》——摰虞著。
  • 百官志》——作者不明,疑某史書的志。
  • 百官名》——作者不明,內容以職員錄之屬為主。
  • 吳書》——東吳韋昭著。據說陳壽所作的吳書是源於此書。
  • 吳歷》——胡沖著。
  • 吳錄》——張勃著。
  • 吳紀》——環濟著。
  • 《吳質別傳》——記吳質事。
  • 序傳》——司馬彪著。
  • 阮氏譜》——作者不明。與阮武家族有關。
  • 志林》——虞喜著。
  • 杜氏新書》——作者不明。
  • 辛憲英傳》——夏侯湛著。辛憲英的人物傳記。
  • 典略》——魚豢著。一般認為是以《魏略》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
  • 典論》——曹丕著。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名著。
  • 《邴原別傳》——記邴原事。
  • 明堂論》——蔡邕著。
  • 抱朴子》——葛洪著。道教經典。其中外篇主要是對葛洪生平的自述和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而內篇是葛洪對道家思想和丹道修鍊方法的闡述。
  • 東阿王辦道論》——作者不明。
  • 後漢書》——謝承著。謝承是吳國孫權夫人謝氏之弟。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書籍。
  • 英雄記》——王粲撰寫的《漢末英雄記》的逸事,內容有關漢末以後群雄。
  • 《兗州記》——荀綽著,《九州記》篇名之一。
  • 風俗通義》——應劭著,以考證歷代名物制度、風俗、傳聞為主,對兩漢民間的風俗迷信、奇聞怪談多有駁正。
  • 胡氏譜》——作者不明,與胡質家族有關。
  • 姚信集》——作者不明,收錄姚信的作品。
  • 晉紀》——東晉干寶著。用紀傳體所寫的西晉歷史,亦稱《晉記》。
  • 《晉書》——干寶著。應為《晉紀》之誤。
  • 晉書》——東晉著作郎王隱著,由父親王銓一直到兒子的著作。有關西晉的歷史。與正史『晉書』有所分別。同是著西晉歷史的虞預借了王隱的原稿,隨意地抄襲後,使王隱被免職。王隱從庾亮處得紙筆的提供,而完成此書。但被後世批判。
  • 晉書》——東晉虞預著。被懷疑有盜取王隱著作的可能性。
  • 晉諸公贊》——傅暢著,有關魏、晉官員的人物傳記。
  • 晉陽秋》——孫盛著,記事訖於晉哀帝
  • 晉泰始起居注》——西晉起居注官著,記錄晉武帝泰始年間的大事的史書。
  • 晉惠帝起居注》——陸機[18],記錄晉惠帝時期的大事的史書。
  • 益州耆舊傳》——作者不明。
  • 益部耆舊傳》——陳壽著。益州的人物傳記。
  • 益州耆舊雜記》——作者不明,應係《益部耆舊傳》的附錄。
  • 高貴鄉公集》——作者不明,收錄曹髦的作品。
  • 高士傳》——皇甫謐著,記載三代至曹魏的高節人士。
  • 列女傳》——皇甫謐著,專門記載婦女的人物傳記。
  • 《荀氏家傳》——作者不明,與荀彧荀攸二人家族有關。
  • 《荀彧別傳》——記荀彧事。
  • 荀粲傳》——何劭著。荀粲的人物傳記。
  • 《荀勗別傳》——記荀勗事。
  • 袁氏世紀》——作者不明,與袁渙家族有關。
  • 孫氏譜》——作者不明,與孫資家族有關。
  • 《孫資別傳》——記孫資事。
  • 《孫惠別傳》——記孫惠事。
  • 馬先生序》——傅玄著。
  • 書林》——應璩著。
  • 神仙傳》——葛洪著。
  • 陳留耆舊傳》——蘇林著。陳留郡的人物傳記。
  • 陳氏譜》——作者不明,與陳泰家族有關。
  • 曹瞞傳》—— 作者為吳人,佚名。這是曹操生平言行事蹟的記錄,其家世、行蹤、事蹟與諸多權威曹操史料相符,故可信性頗高。有曹操年少逸事、經歷、惡行等各式記錄,跟溢美吹捧之詞過多、神化包裝、文過飾非,充滿魏晉宮廷歌功頌德官樣詞藻的曹操,曹瞞傳裡的曹操更像一個有血有肉、有缺陷有情感,活生生的漢末英傑。而不是被偶像化的政治當權者。曹瞞傳除跟眾多史料相符外,剛怒善嫉、機詐多智形象也跟魏晉當代時人對曹操評價、形象吻合。(官樣頌詞、朝廷宮書除外)並多為重要史籍、官方正史所參考。為一還原曹操形象重要史料。
  • 曹公集》——作者不明,收錄曹操的作品。
  • 《曹志別傳》——記曹志事。
  • 庾氏譜》——與庾嶷家族有關。
  • 郭氏譜》——與郭淮家族有關。
  • 崔氏譜》——與崔烈家族有關。
  • 陸氏世頌》——與陸遜家族有關。
  • 陸氏祠堂像贊》——與陸遜家族有關。
  • 陸遜銘》——陸機著。
  • 啟蒙注》——顧愷之著。
  • 通語》——殷基著。
  • 異同雜記》——東晉孫盛著,是一雜說逸事集。有人認為這是裴松之的註解的藍本之一。同時,孫盛的人物評議屢次被引用。
  • 《異同評》——孫盛著,應是《異同雜記》的內容。
  • 異物志》——作者不明。
  • 異林》——陸氏著。
  • 華陽國志》——常璩著。由漢代到晉代的巴蜀歷史,「七縱七擒」孟獲的逸事等。此書依然存在。
  • 《華佗別傳》——記華佗事。
  • 博物志》——張華著,記錄神話、古史、博物、雜說的書籍。
  • 博物記》——作者不明。
  • 嵇氏譜》——與嵇康家族有關。
  • 嵇康傳》——嵇康的人物傳記。
  • 嵇康集》——收錄嵇康的作品。
  • 《程曉別傳》——記程曉事。
  • 《費禕別傳》——記費禕事。
  • 傅子》——傅玄著。
  • 傅咸集》——收錄傅咸的作品。
  • 張超集》——收錄張超的作品。
  • 逸士傳》——皇甫謐著。
  • 搜神記》——干寶著。怪異小說集。與現在小說不同,以似是而非的方式寫成。記載孫策降災殺死孫策等事。現有的版本攙雜著後世的記錄。
  • 蜀記》——東晉王隱著。記錄有關蜀漢的歷史。
  • 蜀本紀》——作者不明。記錄蜀漢先主昭烈帝的歷史。
  • 蜀世譜》——孫盛著。
  • 楚國先賢傳》——作者不明。荊州的人物傳記。
  • 零陵先賢傳》——佚名。零陵(今湖南省零陵縣)的人物傳記。記錄了劉巴輕忽張飛的事蹟。內容稍稍地對蜀漢嚴厲。
  • 會稽典錄》——虞預著。會稽郡的人物傳記。
  • 會稽邵氏家傳》——邵疇家族的家傳。
  • 《虞翻別傳》——記虞翻事。
  • 楊都賦注》——庾闡著。
  • 萬機論》——蔣濟著。
  • 漢紀》——張璠著。此書已散失。
  • 漢紀》——西晉袁宏著。此書依然存在。
  • 漢書》——即《漢後書》,華嶠著。華嶠是華歆之孫。記錄東漢的歷史,及作為當時皇后的特徵。
  • 漢魏春秋》——孔衍著。
  • 漢晉春秋》——東晉習鑿齒著。說明從蜀漢到晉的蜀漢正統論。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但內容並非一味的稱讚蜀漢。
  • 漢末名士錄》——作者不明。
  • 《管輅別傳》——記管輅事。
  • 《趙雲別傳》——記趙雲事。
  • 裴氏家紀》——傅暢著。
  • 《鄭玄別傳》——記鄭玄事。
  • 《潘尼別傳》——記潘尼事。
  • 《潘岳別傳》——記潘岳事。
  • 劉氏譜》——與劉廙家族有關。
  • 《劉廙別傳》——記劉廙事。
  • 《冀州記》——荀綽著,《九州記》的篇名之一。
  • 戰略》——司馬彪著。
  • 《虞諶別傳》——記虞諶事。
  • 諸葛氏譜》——與諸葛亮家族有關。
  • 諸葛亮集》——陳壽編。亦稱《諸葛氏集》,是諸葛亮所發出的書信集。
  • 《諸葛恪別傳》——記諸葛恪事。
  • 《機雲別傳》——記陸機陸雲二人事。
  • 默記》——東吳張儼著。高度評價諸葛亮的作品。
  • 《褒賞令》——曹操著,為《曹公集》的內容。
  • 襄陽記》——習鑿齒著。襄陽湖北省襄樊)的人物傳記。張悌預測了魏向蜀漢出兵,及司馬家成功篡奪帝位的事。
  • 鍾會母傳》——鍾會著,為其母張昌蒲所寫的人物傳記。
  • 魏書》——王沈荀顗阮籍編。成書於魏的末後,但由於是對西晉建國的司馬一族阿諛奉承,可信性很低。
  • 魏略》——魚豢著。記載魏國的史書。內容包括有關魏周邊的其他民族。《典略》也記述了魏以外國家。零零碎碎地盡量網羅所有內容,亦適當的批判內容。此書是第一本中國文獻提及「大秦國」(即羅馬帝國)。
  • 魏紀》——殷澹著。
  • 魏氏春秋》——孫盛著。按年份編輯的魏的歷史書。
  • 魏末傳》——佚名。記述發生於魏末期的事件。
  • 魏武故事》——佚名。被認為是集合了曹操(後追尊為魏武帝)時期東漢政府的慣例及公告等的東西。
  • 魏名臣奏》——魏正始年間編輯。
  • 魏世籍》——孫盛著。
  • 魏世譜》——佚名。
  • 魏都賦》——左思著。《三都賦》的其中一部。
  • 《雜記》——孫盛著。應是《異同雜記》的內容。
  • 《禮論》——佚名。
  • 《廬江何氏家傳》——佚名,與何禎家族相關。
  • 《獻帝傳》——佚名。補充《獻帝記》。記述曹丕在篡漢獻帝帝位時,各官員的奏摺及曹丕的回答。明顯強調曹丕多次拒絕禪讓,營造漢獻帝「自願」禪讓及曹丕「謙遜之德」的形象。
  • 《獻帝記》——《隋志》上是寫劉芳著,但相信是由東漢劉艾著。但關於漢獻帝的部份事跡卻沒有被記錄。
  • 《獻帝春秋》——袁暐著。裴松之嚴厲地批判此作。
  • 《獻帝起居注》——東漢起居注官著,記錄漢獻帝時期的大事的史書。
  • 《譜敘》——華嶠著。
  • 續漢書》——司馬彪著。司馬彪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進的孫子。記錄有關東漢的歷史以及天文和禮樂等的記述,附錄於正史的《後漢書》。
  • 《顧譚傳》——佚名。顧譚的人物傳記。
  • 《靈帝紀》——劉艾著。

注釋

  1. 沈家本《三国志注所引书目》:“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2. 侯康:《三国志补注续》自叙
  3. 《三国志辨疑·序》
  4. 《廿二史考異》
  5. 《越缦堂日记》咸丰己未二月初三日
  6. 《廿二史箚記》
  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8. 《史通·补注》
  9. 《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
  10.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
  11. 文獻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
  12. 吳金華據百衲本統計,陳壽本書為368,039字,裴注為322,171字(《三國志校詁附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13. 崔曙庭根據金陵活字本統計,《三國志》為367,327宇,裴注為320,805字(《〈三國志〉本文確實多於裴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14. 王廷洽根據中華書局陳乃乾校點本統計出《三國志》為366,657字,裴注為320,799字(《略談〈三國志〉與裴注的數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5年第3期)。
  15. 黃大受據台北藝文館影印本統計,陳壽本書正文為350,833字,裴注為322,648字(《三國志選注》,正中書局,1972年)。
  16. 《郡齋讀書志》卷二:“博采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李龍官更具體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
  17. 張子俠則認為:“《三國志》的版本和流傳的經過極為複雜,既有文字脫漏問題,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現象,因而正文與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輕下結論。”(《〈三國志〉裴注研究三題》,《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8. s:三國志/卷08#張燕

參考

  • 崔曙庭,《三國志本文確實多於裴注》,《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