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

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英語:)是美国工程学界最高奖项之一。该奖由美国国家工程学院会每二年颁发,被认为是“工程学界的诺贝尔奖”("Nobel Prizes of Engineering")之一。该奖奖予推进工程学及工程学教育发展进步的候选人。

命名

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以工程学家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Charles Stark Draper)命名,以纪念其在工程学诸多领域的巨大开创性成就。德拉普尔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实验室”(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的创始人。德拉普尔本人被广泛认为是“惯性导航系统之父”("Father of Inertial Navigation")。

查尔斯·斯塔克·德拉普尔奖首次颁发于1989年,此后每二年颁发一次。“光纤通信之父”高锟曾于1999年荣获该奖,是为首位及至今唯一一位华人得主。

許多該獎得主也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傑克·基爾比高锟威拉德·博伊尔乔治·史密斯赤崎勇中村修二吉野彰

历届获奖人及获奖成就[1]

1980年代

  • 1989年(首届):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 Noyce)
    • 获奖理由: 发明集成电路(for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monolithic )。

1990年代

  • 1991年:佛兰克·怀特(Sir Frank Whittle)和汉斯·冯·奥海恩(Hans von Ohain)
    • 获奖理由:发明喷气发动机(for thei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
  • 1993年:约翰·巴科斯(John Backus)
    • 获奖理由:发明Fortran,第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高阶计算机语言。
  • 1995年:约翰·R·皮尔斯(John R. Pierce)和哈若德·罗森恩
    • 获奖理由:对通信人造卫星技术的发展。
  • 1997年:弗拉迪米尔·哈恩赛尔
    • 获奖理由:发明催化平台(for his invention of "platforming")。
  • 1999年:高锟罗伯特·D·毛拉尔约翰·B·麦克彻斯尼

2000年代

2010年代

  • 2010年:未頒獎[2]
  • 2011年:弗朗西絲·阿諾德威廉·P·C·史丹默
    • 获奖理由:因為他們對定向進化的個別貢獻,這個處理程序允許研究人員引導製造出蛋白質和細胞中的某些特性。 該技術已應用於食品配方,藥品,毒理學,農產品,基因傳遞系統,洗衣輔助設備和生物燃料等方面。
  • 2012年: 喬治·哈利·海爾邁耶沃爾夫岡·赫爾弗里希馬丁·沙德T·彼得·布羅迪
    • 获奖理由:他們為液晶顯示器(LCD)技術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 2013年: 托馬斯·豪格馬丁·庫珀奥村 善久理查德·弗伦基尔喬爾·S·恩格爾
    • 获奖理由: 為蜂窩電話網絡(GSM)和當今智能手機奠定基礎的手機先鋒。[3]
  • 2014年: 約翰·B·古迪納夫西 美緒拉奇德·雅扎米吉野彰
    • 获奖理由:是可充電電池先驅為今天的鋰離子電池奠定了應用基礎。
  • 2015年:赤崎勇M.喬治·克拉福德羅素·迪普瓦斯尼克·何倫亞克中村修二
    • 获奖理由:在發光二極管(LED)材料和製程的發明、開發和商業化的貢獻。[4][5]
  • 2016年: 安德魯·維特比
    • 获奖理由:開發出維特比演算法,對數位無線通信的轉換、語音識別合成以及生物資訊學中應用產生重要影響。[6]
  • 2018年: 比雅尼·史特勞斯特魯普
    • 获奖理由:為C ++編程語言的程式概念和發展做出的貢獻。[7]
  • 2020年: 让·弗雷谢C·格兰特·威尔森
    • 获奖理由:用于微细纳米加工的化学放大材料的发明、开发和商业化,可实现微电子器件的极端小型化。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aspx). 美国国家工程学院. 2006-12-09 [2010-01-01] (英语).
  2. Previous Recipients
  3. 2015 Draper Prize - NAE Retrieved 2018-10-04.
  4. 2015 Draper Prize 存檔,存档日期2011-02-25. Retrieved 2014-01-07.
  5. 2015 Draper Prize - NAE Retrieved 2015-01-07.
  6. 2016 Draper Prize - NAE
  7. 2018 Draper Prize - NAE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