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

棘冠海星学名:),又名魔鬼海星,其觸手有六隻或八隻,表層上有棘刺。生活在淺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主要食物為珊瑚,偶爾有時會以甲殼類海參為食。毒棘有毒胞,是神經毒素。常有潛水夫或是浮潛客,甚至是漁民不慎碰到而中毒。同大部分的棘皮動物一樣,棘冠海星也是從浮游生物開始,然後依序為: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海底)→終齡幼體→成體。成年棘冠海星幾乎沒有天敵,最大的天敵就是大法螺,還有專吃海星的油彩蠟膜蝦及俗稱蘇眉的曲紋唇魚。其未沉海底之前的幼體(浮游生物時期)易被以浮游生物為食的貝類鬚鯨等捕食。

棘冠海星
暗礁中的棘冠海星,2005年摄于斐济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纲: 海星綱 Asteroidea
目: 顯帶目 Valvatida
科: 长棘海星科 Acanthasteridae
属: 长棘海星属 Acanthaster
种: 棘冠海星 A. planci
二名法
Acanthaster planci
(Linnaeus, 1758)

生物防治

由於棘冠海星以珊瑚維生、嚴重破壞珊瑚礁生態,因此又被稱為「珊瑚殺手」。現今為了保護珊瑚礁以及其生物鏈,不只是台灣,就連菲律賓印尼澳洲紐西蘭美國以及其他太平洋各國也在努力消滅棘冠海星。然而棘冠海星生命力頑強,就算斷其腕或切粉碎,依然可以成長為完全體。過去曾把捕獲的棘冠海星丟置海灘上任其曬乾脫水而死,但被動物保育團體抗議此方法不人道。爾後台灣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水產試驗所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中央研究院、漁業專家和漁民們聯合發現最佳的方法:將捕獲的活體棘冠海星丟在飼養著大法螺的水族箱中作為飼料,讓其天敵消滅。一方面為了除害同時不破壞食物鏈,另一方面可加速大法螺的復育、野放,然後以生物防治法來達到消滅棘冠海星的目標。現今台灣以此方法獨步全球,已有許多國家的漁業專家前來台灣取經。

另外在澳洲的詹姆士庫克大學研發出了一種超強毒藥,注射一次就能在24小時內殺死棘冠海星;昆士蘭科技大學也研發出了水下獵殺機器人COTSbot(Crown-of-Thorns Starfish robot,棘冠海星獵殺機器),它搭配注射 TCBS 膠凍的注射針,攜帶量可注射200次,一次下水可巡航8小時,一旦找到棘冠海星,注入致命膠凍,接著就等弧菌自然消滅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