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令

樞密令英語:)是一些國家(特別是英聯邦王國)的立法途徑。

樞密令與樞密院令()有所不同,前者是由女王會同樞密院制定,後者則由樞密院自行制定、而毋須女皇批准。

實行情況

樞密令制定方式主要有二:皇家特權國會法令[1]

以英國為例,樞密院同意樞密令後會提呈君主(即女王會同樞密院),最後以君主名義正式制定樞密令。至於在加拿大,聯邦樞密令則由加拿大枢密院總督名義制定;各省的樞密令則由省行政局以省督會同行政局名義制定;其他地方則由行政局以總督(省/州督)名義制定樞密令(即總督(省/州督)會同行政局等)。

在新西蘭,除了國會法令外,行政局可以透過制定和通過樞密令,讓政府的決策得以生效及具法律效力[2]

皇權樞密令

根據皇家特權所制定的樞密令均屬委任立法,其權力非來自任何的法規,惟國會法令可以修改命令[3]。隨年月逝去,法律逐漸涵蓋皇權的範圍,因此逐漸少會動用,僅餘的皇權樞密令主要牽涉公務員(如公務員常規)、任命國營企業首長、處理英國海外領土政務、任命英格蘭教會教職人員、或處理國際關係。

樞密令傳統上亦讓首相作政治任命,或以法令形式頒佈簡單法律;更可在緊急時繞過一般國會程序,直接頒佈樞密令而立法[4][5]。若果這些緊急立法在緊急狀態結束後依然生效,則會透過普通立法程序後補通過。不過在英國,此等權力已被《民事應急法令》所取代。

根據《2006年威爾斯政府法令》,威爾斯議會措施是經由類似皇權樞密令的命令而獲御准[6]

另外,英國的樞密令有時可繞過國會,而實際推翻法院就英國海外領土的裁決。而適用於聯合王國的裁決只可由更高級的上訴法院或國會法令推翻。而英聯邦其他國家的內閣或行政局則會使用樞密令,批准毋須議會同意的施政決定。

外界一直以為皇權樞密令屬於主體法律,因而不容司法覆核,直至1985年的《公務員工會評議會訴公務員事務部長》一案中,裁定牽涉國家安全等的樞密令可被覆核。

法書樞密令

另一種情況下的樞密令是法定文書,但比普通法定文書有更多正式手續。法書樞密令通常用在較為重要的附屬立法,需要向國會兩院提交審議,並可依據議會決議被作廢或通過。

此種樞密令近年更為常見,例如《1998年蘇格蘭法令》就說明樞密令草擬文本可在某些情況下提交蘇格蘭議會,而毋須交由英國國會審議。2007年起,威爾斯議會的法律亦會經由獲議會通過的樞密令制定。1972年至2007年期間,由於英廷直接管治北愛爾蘭,因此大部分法律都是透過樞密令制定,當中依據的是北愛爾蘭法令而非憑藉皇家特權。

法書樞密令格式大多為「依據(主體法律相關條文),陛下參照樞密院意見並獲得該院同意後,謹此命令:」

爭議

英國和加拿大政府曾經多次動用樞密令,及後引起爭議。

加拿大

大英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加拿大制定樞密令,下令登記擁有「敵國國籍」的外國人,部分情況下甚至可以拘留他們。最終,在1914年至1920年期間,有8,579位「敵國外國人」被送入拘留營[7]

1988年11月21日,加拿大政府透過樞密令成立美國運通加拿大銀行,但當時的聯邦的銀行政策一般都不批准外國公司成立附屬機構[8]

2004年7月和2006年8月,加拿大政府兩度制定樞密令,均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向曾被美國拘留在关塔那摩湾阿卜杜阿曼·卡特簽發護照。第一次的樞密令被司法覆核後,遭到聯邦法院推翻[9],因為國家安全並非拒發護照的理由之一[10]。但之後國會通過修改《加拿大護照令》,將國安列入拒發理由。

2017年7月,加拿大政府褫奪前納粹口譯員希默·奧巴蘭德的加拿大國籍[11]。2020年5月1日,加拿大政府禁止1,500個被認為屬「軍方級突擊式」槍械種類和超過2,200個次種類,回應新斯科細亞槍擊案[12]

英國

2004年,英國法院裁定,驅逐查戈斯人離開英屬印度洋領地屬於非法[13]。但英國政府制定兩條樞密令,推翻有關裁決,並永遠禁止查戈斯人回鄉[14]。2006年,高等法院裁定樞密令屬非法,裁決指出「大臣可以透過樞密令驅逐一塊英國海外領土所有人口的提議,對我們而言是抵觸大臣所言的『和平、秩序及善政』」[15]。英國政府及後上訴至上訴法院但被駁回,裁決指出政府大臣在無約束下作出非法決定[16]。英廷繼而再上訴至上議院[17],最終成功推翻高院和上訴庭裁決[18]常任上訴法官在《女皇訴外交及聯邦事務大臣,彭高單方面(第2號)》中裁定,依據皇權制定而為殖民地立法的樞密令法律效力可被司法覆核,但不是由法庭裁定內閣大臣所作的是否有助英屬印度洋領地的和平、秩序和善政。法庭考慮到安全和安置費用後並基於事實,認為樞密令非溫士巴利式不合情理[19]。後來歐洲人權法院亦拒絕受理查戈斯人的上訴[20]

參見

參考文獻

  1. (PDF). Cabinet Office. December 2010 [2010-12-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4-26).
  2. .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2019-02-19 [2020-04-30].
  3. Council of Civil Service Unions v.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 [1985] 374 at 399, per Lord Fraser of Tullybelton
  4. (PDF), The National Archives: 11, November 2005 [2008-11-20]
  5. Historical use: see Orders in Council (1807)
  6. 例如批准《2008年國民保健署補救(威爾斯)措施》的命令
  7. Luciuk, Lubomyr (1998). A Time for Atonement. The Limestone Press.
  8. Newman, Peter C. (July 30, 1990). "The brash new kid on the block. (American Express Co. opens Amex Bank of Canada amid controversy)" (column). Maclean's, 30 July 1990 v103 n31 p33(1)
  9. Khadr v. Canada (Attorney General), 2006 F.C. 727, [2007] 2 F.C.R. 218.
  10. Canadian Passport Order SI/81-86.
  11. Bueckert, Kate. . CBC News. 2017-07-26 [2020-09-04].
  12. John Paul Tasker. . CBC. 2020-05-01 [2020-11-02] (加拿大英语).
  13. Case of R (on the application of Bancoult)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2001] 3 LRC 249
  14. . Fco.gov.uk. 2004-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5. "Britain shamed as exiles of the Chagos Islands win the right to go home", Neil Tweedie, The Daily Telegraph, 12 May 2006. Accessed 17 December 2006.
  16. "Chagos families win legal battle", BBC News, 23 May 2007
  17. . BBC News. 2008-02-29 [2014-11-03].
  18. "Chagos exiles ruling overturned". BBC News, 22 October 2008
  19. R (Bancoult)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 [2008] UKHL 61
  20. . Hudoc.echr.coe.int. [2014-11-03].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