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盖鹅膏菌
橙蓋鵝膏菌 (學名: ),又名凱撒磨菇、橙蓋傘、黃羅傘及白橙蓋鵝膏菌,有「凱撒磨菇」之稱,是鹅膏菌科鵝膏屬的食用菌,原產於歐洲南部及北非。它的菌蓋呈突出的橙色,菌褶及菌莖呈黃色。
橙盖鹅膏菌 | |
---|---|
科学分类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门: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
纲: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伞菌目 Agaricales |
科: | 鹅膏菌科 Amanitaceae |
属: | 鵝膏菌屬 Amanita |
种: | 橙盖鹅膏菌 A. caesarea |
二名法 | |
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1801 | |
分類及命名
橙蓋鵝膏菌最初是由義大利真菌學家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於1772年命名及分類為蘑菇屬中,後來由Christian Hendrik Persoon編入鵝膏屬中。由於它是羅馬帝國眾凱撒的喜好,故又被稱為「凱撒磨菇」。當時羅馬稱它為牛肝菌屬,是源自其古希臘文的原名「」。[1]其法國、波蘭及德國的名稱都與凱撒有關,而義大利名則意指其形狀像蛋。[2]
橙蓋鵝膏菌曾被指是A. umbonata,而北美洲亦曾指它與印度的淺橙黃鵝膏菌是同一種。橙蓋鵝膏菌與相似的A. arkansana及A. jacksonii有何關係則很不清楚。這些相似菌類的可食性同樣是不清楚的,不過就在吃下A. jacksonii後未有不適的個案發生。
描述
Amanita caesarea | |
---|---|
子實層上有菌褶 | |
蕈傘凸面 | |
子實層自由下垂 | |
蕈柄有環狀結構和外披 | |
孢印白色 | |
菌根真菌 | |
美味 但不建議食用 |
橙蓋鵝膏菌的橙紅色菌蓋呈半球狀,突出後逐漸扁平。它的表面平滑,邊緣有條紋,直徑可達15厘米,甚至較為罕有的20厘米。菌褶及菌莖呈淡黃色至黃金色,菌莖可以高達8-15厘米及2-3厘米闊。菌環鬆散地垂掛著,頂有條紋,底部平滑。莖座較厚,菌托呈灰白色及杯狀,是外菌幕的殘餘。孢子是白色的。[3]
參考
- Ramsbottom J. . Collins. 1953: p. 6. ISBN 1-870630-09-2.
- Carluccio A. . Quadrille. 2003: pp. 23–24. ISBN 1-84400-040-0.
- Breitenbach J & Kränzlin F. . 1991: p. 146. ISBN 3-85604-240-7.
- http://www.mushroomexpert.com/amanita_jacksonii.html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