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界

武界布農語:Buqaiz),海拔760~820公尺[注 1],是台灣布農族一處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1][2]。依1988年調查,在武界部落定居的族人约100余户,人口约800至1000人[3]

武界
濁水溪流過沖積平原,西岸(圖左)人口集中較明顯多於東岸(圖右)而形成聚落。

歷史

− 1919年,為了統一治理布農族人,臺灣總督府實行「集團移住」政策,將卓社群各部落的族人集中,選在濁水溪沖積平原做為移住地,直到現今[1]。關於武界的名由都是依據族人流傳下來的說法,實際上已難以考究,比較可信的說法有二:此地昔日是泰雅族與布農族為爭奪獵域,經常發生交戰,最後兩族經協調,決定獵域範圍,其界線正位在武界現址而得名;另一說法是源自布農語「Bogai」發音,其意指翻越某物,比如翻過一座山或越過一條界線,如今寫作「Vogai」[1],部落在地標示則拼寫為「Buqaiz」。


地理

武界有兩部落,以濁水溪為界:東岸為圓山部落;西岸為界山部落,因濁水溪呈月牙彎於此流經,形成兩岸是沖積平原,這兩部落正是座落其之上[2][1]。武界兩部落是分佈在濁水溪兩岸的現代沖積層與階地沖積層,其餘地質正好是濁水溪劃界:以東是眉溪砂岩廬山層,是開鑿投83線隧道與栗溪引水隧道施工地層所在;以西是佳陽層,新舊武界引水隧道皆貫穿於此地層,至離開鄉界仍是[4]。在思源吊橋附近,此段接近武界水庫的峽谷,呈現是砂岩,於此沿溪往下游看去,濁水溪西岸多是板岩構造,由於這兩地層皆在武界露頭,為地質學界做野外勘察的地方[4][5]

交通

昔日交通不便,在未貫通投83線之前,族人完全仰賴投71線,由於武界水庫設立於此,且是唯一公路可及,台灣電力公司員工也是與族人共同使用投71線,形成武界人一條生命線[2][6]。投71線每逢颱風季節,這條公路常有落石、山崩發生,尤其在921大地震,造成武界的交通中斷,變成與世隔絕的部落,此例就可突顯投71線重要性,南投縣政府有感於此況的必要性,於2006年將原本投71線改道,採隧道方式做截彎取直,但往北方向的交通,仍是受阻於山勢,無法與鄰村萬豐連接,故在2009年,投83線361公尺長的隧道貫通,打破仰賴唯一一條生命線的窘況,隨之帶來車程大幅縮短的便利性[2][6][7][8]

  1. 武界部落大多數住戶是座落在沖積平原,故海拔高度是採用此平原為基準[1]

參考文獻

  1. 林金田 總編. . . 臺灣文獻館. 2007-06-30 (中文(台灣)‎).
  2. . 內政部. 2005. ISBN 9860034621 (中文(台灣)‎).
  3. 市原常夫. . 樹德科技大學應用社會學院. [2010-03-24] (中文(台灣)‎).
  4. 李慶龍、黃偉光. (PDF). 台灣電力公司抽蓄施工處. 2009年11月 [2010-03-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灣)‎).
  5. 陳肇夏. .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6 (中文(台灣)‎).
  6. 林枝旺. . . 促進電源開發協助基金會. 2001-01-01 (中文(台灣)‎).
  7. . 中部新聞. 自由電子報. 2009-04-14 [2010-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中文(台灣)‎).
  8. . 縣府新聞. 南投縣政府行政處. 2009-03-18 [2010-03-23] (中文(台灣)‎).

外部連結

  • . 美美美旅遊網. [2010-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4) (中文(台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