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 (柔佛)

永平馬來語),是马来西亚柔佛州西北部的一个城镇,隶属于永平县议会。其管辖面积为126.8平方公里,人口于2010年为61,014。该镇北临拉美士,东临居銮,南临峇株巴辖,西临麻坡,占据峇株巴辖县的东部城镇。

永平
 马来西亚市镇
Yong Peng
其他文字轉寫
  爪夷文يوڠ ڤيڠ
永平街景:家家户户安装逾20呎高的电视天线,可说是当地特有景观

圖章
綽號:小福州、福州城
永平
永平马来西亚的位置
永平
永平马来西亚的位置
坐标:2°01′N 103°04′E
国家 马来西亚
州属 柔佛
 峇株巴辖县
政府
  地方政府永平县议会
  主席莫哈末哈菲兹
  亚依淡国会议席魏家祥国阵
面积
  总计126.8 平方公里(49.0 平方英里)
人口(2010)
  總計61,014人
  密度480人/平方公里(1,200人/平方英里)
时区马来西亚标准时间UTC+8
  夏时制无(UTC
邮编83700
電話區號+6-03、+6-07
車輛號牌J
網站mdyp.gov.my

当地主要為福州華人,故又有“小福州”、“福州城”的稱號。在1950年代马来亚紧急状态时期,永平也是其中一个被英殖民政府用来将华人集中的华人新村,以孤立马来西亚共产党武装份子。

歷史

命名由來

根据记载,永平本名「和盛港」,通称港脚,所以永平一開始名字称为「Kangkar」,也就是内河港口的意思,是当时最早到永平的潮州人所取得名字。之后在新港路建好以后,新港就被称为「Kangkar Bahru」。永平正式授名主要是因为在當時的衛生環境很差,由於缺乏維生素,腳氣病成了一個常見的病,加上瘧疾横行及時常發生老虎襲擊村民的事件。基於這种种的原因,在1920年左右村民們就把這個地方改名為“永平”,取其“永遠平安”之意。据现代意义是“永远和平。

開拓時期

永平在港主制度時代是由潮州籍人士所開闢,當時的港主名為巫許阿魯(Bor Koh Ah Loo),永平至今保有一條阿魯路(Jalan Ah Loo)以紀念這位永平開拓先贤。在19世紀末时,峇株巴轄也有不少港主是姓「巫許」的,與巫許家族有關的地方,還有永順利港巴力安尼麻坡老巫許等地方。巫許家族的祖籍源出自潮州饒平,在新馬這一支,原是潮籍峇峇家族,據說他們先輩當初從新加坡前來永平擔任港主。港主制度廢除,他們的家族成员有的又回到新加坡,如今多已改為許姓。惟尚有一家保留巫许姓氏的,現今新加坡著名電台DJ兼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巫許瑪莉,就是這一家族的成員。

在潮州人以后移入的第二批華人則是海南人,约在1874年一名海南籍種植承包商连同其屬下来到永平,并在1900年于永平老街場的小山崗上搭建了一間亞答屋,當作同鄉會會所。1920年代又有另一批海南籍人士擴大組織,把同鄉會易名為瓊州會館

在1905年至1920年代末期,开始有福州閩清古田閩南潮州海南廣東广西籍人士來到永平发展橡胶种植业,各籍貫人士聯合在永平巴力亞旺Parit Awang)開種廿五英畝瑞美山及八十英畝的永興園,為橡胶種植業的發源地。

大蕭條時期

在1929年左右發生的經濟大蕭條連帶也影響了樹膠的價值,當時的橡胶价值在1933年跌破每擔3元5角的價格。由於大多數的永平人是橡胶种植业者,國際膠價的下滑直接影响人們的生活,許多人在開墾了土地之後陷入無法償還申請地契所需的費用,同時政府嚴令追索地稅,逼使人們瞬間陷入了財務困境。迫于無奈,一些地主便向一些專門從事借貸生意遮地貸款,作為暫時的周轉資金。

在1934年初,政府接受各籍貫地主展期繳付地稅的请求,同时实施了固本制以津贴地主们的生活费,政府依据一地750元的比例分发固本津贴。當柔佛州蘇丹推行新的土地政策后,許多鄉民們因此得到先耕後付的土地,當時有一部分的土地位於現今「Ladang Yong Peng」地区。

在世界經濟蕭條的時候,幾位地方領袖联合成立了牙直利公司Guthri)負責協調當地的地主與外國公司進行土地交易,在1934年时,牙直利公司成功收購了除了大路旁一英里的土地外8千餘畝的橡胶园。在那8千餘畝的橡胶园中,有超過95%的土地是属于福州人的,在當時,有8百余家福州人居住在那些土地上,土地被收購以及典當后導致許多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方,以致大約80%的居民約5~6百家決定返回福州發展,餘下的則選擇在馬來亞落地生根。

牙直利公司收購成功之後,便把收購到的園坵交由承包商負責,牙直利公司將園坵交由福州人承包Ladang A、廣西人承包Ladang BLadang C;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很自然的個別籍貫的承包商首先考慮自己的同鄉,這也是造成現今新港新立村的廣西人人口增加。

二戰時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中华民国展开全面的侵略,并于同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带走了重要的侨务档案,其中记载着东南亚华侨的捐赠名单。因此日军对于海外华侨捐款协助中国抗战,以及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回返中国参与抗战之事迹知之甚详,把东南亚华侨视为敌性华侨。日军于1942年2月16日占领新加坡,随既马来亚半岛也同时宣告沦陷。基於位置處於戰略性地點,永平變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至1945年8月中旬日军投降为止。

緊急時期

戰後,英國继续統治了馬來亞。然而,因为马来亚共产党动用武力寻求国家独立,英国政府在1948年实行了緊急法令,而永平在那时列入了黑名單,也成了全马五大黑區中的其中之一,這個地區的人民紛紛被逼遷移。

第一次迁移是在1950年9月發生,英政府規定的集聚地是在新港、南利和永平。馬口港的村民被遷移到永平;拉美士路七英里和八英里的村民被遷移到南利,四英里的村民迁移到永平;新港路九英里和六英里的村民被遷移到新港,四英里半的村民迁移到永平。在第一次的迁移中,殖民政府限定村民必须在10天內完成迁移并以4个家庭为一个居住单位,村民必須自行建屋在規定的地方,建築材料也必须自己解決,當時的迁移集中地点位于老街場一帶和永平大馬路,第二次的迁移集中地点是在現在的永平二馬路,第三次的迁移促使了林依伍路、吉祥路、安平路、安老院路等的出現。在经过后来的调整后,本來一個單位四個家庭只保留一個家庭,其他的三個家庭移到其他分配的地方。在迁移後,南利采取村长委任制;新港是採用地方議會制的方式,直到1970年代后才改用村長委任制;永平是由林依伍領導,南利是由林生應出任。

在戒严期间,为了进一步打击马共,使到他们得不到居民们的食物支援,在1956年8月实行大锅饭政策。在这项政策之下,每户人家不得自己烹煮食物,每家必须以人口登记米牌,每天在規定的时间和地点持着米牌与饭锅去取饭。戒严时期時,人民到园里耕种的时候,必须经过关卡的检查,确保没有携带多余的物资协助馬共。居民们白天在新村内的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限制,到了夜晚则必须待在家中,而出外耕种的园主也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回返新村,否则就会被当作共产党员对待。

獨立前後

英殖民地政府马来亚聯合邦欽差大臣鄧普勒將軍在五次巡視永平后主張把永平升格為峇株巴轄分縣,并在1952年11月9日于永平華文小學大禮堂舉行升格仪式,新副縣公署開幕儀式由峇株縣長阿都拉·惹華主持,首任副縣長是阿都拉·亞里擔任。

在1952年间,英政府举行了全国性的选举,以为马来亚独立做出准备。当时永平地方议会选举是由联盟政府及劳工党参与竞选。竞选结果大多数的议席是由华人所担任,只有2名政府委任的马来裔议员与及1名印度裔议员。地方议会的竞选一直延续到1962年,因为印尼反对沙巴砂拉越加入马来亚而进行的军事入侵导致社会局面紧张,地方议会改为委任制,从此不再进行投票竞选。

从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独立到1958年中,永平由黑区转为白区,永平居民于1958年8月31日为庆祝国庆及白区而大游行慶祝。

1969年5月13日引發五一三事件后,最高元首於5月15日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此事也對永平造成了些许影響,然而其主要衝突還是發生在吉隆坡

在1979年9月1日,永平地方議會升格為峇株巴轄東區縣議會(Majlis Daerah Batu Pahat Timur (MDBPT)),及後又更名為永平縣議會(Majlis Daerah Yong Peng (MDYP))。

近年發展

到了1980年代中期,在人造膠的衝擊下橡膠頓時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永平的園主們開始把橡膠園改種油棕、可可、咖啡等。而在那個時候,輕工業也開始進入永平,當時峇株被稱為大馬紡織城,與峇株相鄰的永平自然也受其惠,有不少紡織公司到永平去開設分廠。繼紡織業進軍永平後,在1990年代,電子業也伸入了永平的經濟競爭中。持續至今,紡織業與電子業仍是永平重要經濟活動之一。

邁入21世紀以後,永平房地產業蓬勃發展,花園住宅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因為永平擁有兩個南北大道出入口的便利,往返新山和馬六甲都在一個小時左右,加上相對較低的消費水平,所以在這兩個地方的上班族都可以選擇永平來置業。所以,近幾年永平的花園住宅區十分受人歡迎,不少外地人在這裡購買房子,原有的事業也因為這些「新移民」而有新氣象。

教育

永平的教育是一个历史上的突破,为了让莘莘学子有业可循有业可做。本地人民不得不成立一所学校在永平。1952年在永平创建永平学校。

永平中學(英文:Yong Peng High School),或稱永平獨中,簡稱永中,是一所位於馬來西亞柔佛永平鎮的華文獨立中學。1957年時,由刘意光、黃紹楠等人於永平小學之基礎上献议籌辦之。目前,其就讀學生多源自永平、新港、南利及巴力安尼。2016年,由為校服務多年的「陳宋麗」接任校長一職,前校長「吳進寶」先生由於身體因素,提前離職。

永平一二校 (SJK (C) Yong peng 1&2)是永平的华小,成立于1952年。

永平国中(SMK Yong Peng)以及拿督昔国中(SMK Dato' Seth)是永平的两间国民中学。

新港华小(SJK (C) Kangkar Bahru)是新港唯一一所学校,成立于1937年3月15日。

永平南利华小(SJK (C) Lam Lee)是永平区的1间微型华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52年。

1950年,英政府把邻近的村民迁至南利新村。当时人心惶惶,村民只顾建立新家园,未能虑及教育问题。 1951年初,村民林应生、刘仙叶、黄春成及许双永等有鉴于百年树人的重要性,乃去函政府申请办学,并向村民及附近乡镇之热心人士捐款。因校舍未能及时完成,而暂向“永南”公司借用工人的空房子来上课,一切应简就陋。在第一任校长李少修先生的掌校下,停学多年的学子才能继续学业。

交通

由于永平擁有兩個南北大道收費站出入口通往吉隆坡新山,使得永平成為四通八達的市鎮。永平距離新山約100公里,由新山前往永平时,在南北大道永平南區樞紐進入,再走亚依淡通往永平路約行1公里,便到達永平。如果是從吉隆坡南下,可從南北大道永平北區樞紐進入,再轉入峇株巴轄通永平路,行約3公里的路程。如果是乘火車,可在巴羅居鑾靠站,再搭車到永平則約30多公里。

购物

那里有很多服装店,因为那里很小,所以只有两间百货公司,就是宜康省(ECONSAVE)和尼华娜(NIRWANA)。

道地美食

峇株市有不少既美味又可口的道地美食,并以福建和潮州式为主;永平美食则以福州式为主。

峇株市著名美食坊

  • 角头咖啡店(SJ Corner Kopitiam, Taman Setia Jaya)
  • 贪吃街(Jalan Pengkai)
  • 海墘街(Glutton Square,Jalan Syahbandar)
  • 柏色莱美食中心(Medan Selera Peserai)
  • 万兰小贩中心(Taman Banang Hawker Center)
  • 苏雅小贩中心(Taman Soga Hawker Center)
  • 进步路口美食阁(Maju Junction Food Court)
  • 老地方美食阁
  • 船屋阿卢海鲜

永平著名美食坊

  • 幸运美食阁与巴士歇脚站(Lucky Food Court and Terminal)

峇株市著名美食

  • 喜记鸡饭
  • 金山鸭肉面
  • 河边美食中心的蚝煎
  • 魚圆面
  • 貪吃街啦沙
  • 六味冰
  • 亚华肉挫面
  • 东亚茶室著名马来食物,碳烧面包,白咖啡
  • 順來粿汁
  • 百益咖啡店
  • 布店街的煎芯
  • 汉记面包西果屋
  • 澳门茶餐厅
  • 啊泗云吞面

永平著名美食

  • 永平西刀鱼丸
  • 福州炒面、福州卤面
  • 福州海鲜羹
  • 福州肉卷
  • 福州饼

美食

永平的美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福州面了,因为还保留著古早味,鱼圆也不例外。古早味的纯西刀鱼圆,正是童年时代路边摊的味觉。永平主要是福州籍华人,被称为“小福州”、“福州城”等,镇上离不开著名的福州食物,除了福州鱼圆外,如福州炒面、福州糕点、红槽酒鸡、福州海鲜羹和福州肉卷等都是深具当地古早味的传统美食。福州饼也是永平的美食。美食中心则有幸运美食阁与巴士歇脚站(Lucky Food Court and Terminal)

参考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永平 (柔佛)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