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事件

汪晖事件(或称“汪晖抄袭事件”、“汪晖涉嫌抄袭事件”、“汪晖门”、“汪晖抄袭门”),是指2010年中國大陸学者汪晖涉及抄袭问题所引发的学界、媒体以及网络上的争论。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艺研究》发表文章《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称汪晖《反抗绝望》一书多处抄袭。3月25日,《南方周末》以《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为题刊载此文。同日,《京华时报》用整版篇幅和通栏标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抄袭》报道該事。当天,該报道被新浪网搜狐网置于新闻首页,被广泛转发。多家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跟进报道。在天涯论坛关天茶舍、闲闲书话,豆瓣《读书》小组、读品小组等网络社区,网友展开辯論,並延伸到学术规范、学术伦理、“左右之争”等话题。

背景

经过

起点

2010年3月10日,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发表一万五千余字长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指汪晖1988年博士论文《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多处抄袭李泽厚、勒文森、林毓生等中外学者。[2]

2010年3月24日,当代文化研究网发布署名“钟彪”的文章《学术“私律”与“莫须有”》反驳王彬彬。3月25日,左岸文化网也发布此文。[3][註 1]

第一波高潮[參 1]

2010年3月25日,《南方周末》以《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为题刊载王彬彬文章(有所修改)。[4] 同日,《京华时报》用整版篇幅和通栏标题《清华大学教授汪晖被指抄袭》,摘录王彬彬文章,并转述汪晖和钱理群的意见。汪晖回复《京华时报》说,很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3月24日深夜,钱理群接受《京华时报》电话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不够规范,但不能简单称为剽窃。[5][6] 3月25日,清华大学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将继续关注,暂无举措。[7]

一时间引发媒体报道和学者评论。[8][9][10][11][12]

3月28日,王彬彬接受《现代快报》采访时,直斥钱理群无耻。[13] 4月3日,钱理群应邀来南京演讲时,依然坚持汪晖没有抄袭,并表示不会计较“无耻说”。[14] 同日,王彬彬表示“无耻说”“有媒体误传的因素”。[15]

4月2日,熊丙奇在《东方早报》发表文章《社科院应启动汪晖抄袭事件的调查》,提出此事应“由学术机构进行调查、认定。”[16]

4月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反抗绝望》三联版策划编辑舒炜文章《“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反驳王彬彬。[17]

4月7日,《南方周末》发表《网友调查〈反抗绝望〉》,[18] 首次在平面媒体引入网友证据,详见#网络争论。4月8日,《南方周末》发表项义华长文《规范的缺失与自我的迷失——也谈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此文批评王彬彬有所偏颇的同时,明确汪晖“有意将他人的观点和材料占为己有”,批评“学界同行”“不顾事实对汪晖采取曲意维护的态度”。[19] 4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王彬彬文章《读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献疑——仅限于第十二章第四节》,再次质疑汪晖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20]

第二波高潮[參 1]

5月30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汪晖门”言论点评》,批评学术界不作为,呼吁成立“学术纪律仲裁会”以判定汪晖是否抄袭。[21]

6月6日,《南方都市报》发布对林毓生的访谈,林毓生认为,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清华大学校长应该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22][23] 次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南方都市报》上发文表示支持。[24] 6月10日,《南方日报》发表《清华“曝学术家丑”了吗?》,就汪晖事件向清华大学提出疑问。[25] 此后,事件再次掀起波澜。[26]

6月10日起,网络上开始流传一封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信。6月14日,《东方早报》披露学者李陀《给林毓生先生的一封公开信》完整版,并专访李陀。[27] 6月24日,《南方周末》编辑刘小磊、贺卫方、徐贲等接受《东方早报》记者采访,回应李陀观点。[28]

6月19日,郑也夫在《新京报》发表文章《汪晖门:建立剽窃标准的契机》,文章认为:“国家版权局对抄袭的界定显然不够细致,不能成为判断标准”,而西方学术界标准如《美国心理协会写作手册》(2001版)“可以照搬”。[29]

两封联名信

7月7日,63位学人的联名公开信发布于《中国青年报》,呼吁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调查汪晖涉嫌剽窃问题。[30]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大学未回应。7月9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新京报》上督促汪晖接受公开信提议。[31] 公开信影响所及,获得央视报道。[32][33]

7月8日,“Isaiah”在水木社区上发贴《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指知名学者朱学勤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存在抄袭嫌疑,引发关注,详见朱学勤事件

7月9日,80多位学者(后补发14位,名单增至94位)6月寄给清华大学校长,反对媒体污名化、攻击学者的联署签名信发布于凤凰网。发布者称,由于不能发布在其他纸质媒体,只能交由凤凰网发布。[34][35] 联署信的突出态度,是反对大众传媒介入学术争论。[36] 7月22日,《时代周报》发布报道呈现了诸多学者的意见,[37] 并且专访了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白露(Tani E. Barlow),她谈及此信的起因,用网络百科全书Statemaster的剽窃定义来说明汪晖没有剽窃。[38][註 2]

后续

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学术座谈会。[註 3]

2010年8月2日,《联合早报》发布对汪晖的专访《“汪晖抄袭门”当事人接受本报专访:不回应是坦荡面对学术批判》。[36]

8月9日,郑也夫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汪晖抄袭不是疏漏的两条证据》。[39]

8月12日,《南方周末》发表中山大学教授翟振明的文章《索卡尔“诈文”事件的启示:把学术意识形态化是旁门左道》。[40]

8月19日,王彬彬告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称收到汪晖律师函,要求他书面道歉。[41][42][43]

9月2日,《南方周末》发布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和赵继成(《新京报》编辑)的对话《“汪晖事件”留下的教训:谁都有权沉默,但必须承担代价》,对话认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有权沉默,但要承担沉默的一切后果。[44] 次日《新京报》刊登此文。[45]

9月中旬,项义华发表文章《从“格致”到“科学”,谁的考证?——汪晖论著涉嫌抄袭个案分析》,指汪晖《“赛先生”在中国的命运——中国近现代思想中的“科学”概念及其使用》一文涉嫌抄袭樊洪业文章《从“格致”到“科学”》。[46]

网络争论

3月22日天涯论坛闲闲书话出现的“王彬彬: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转载)”是原稿全文。3月24日转载至豆瓣独立阅读小组的也是原稿全文,3月25日转载至豆瓣读品小组引发较多讨论的同样是原稿全文。4月1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登载原稿全文。虽然它们都注明来源是《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但内容比《文艺研究》或《南方周末》删改后的版本更丰富。[47][註 4] 此后一月,网络争论频频。[48][49][50][51][參 2]

3月27日,豆瓣网友“vivo”发贴表示王彬彬以为来自林毓生的一段话其实剽袭自李龙牧。[52] 4月9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李葵”的文章反驳“vivo”,认为集体创作的资料汇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1978年版)是这段文字的真正出处。[53]

3月30日,豆瓣网友“欧文”于豆瓣读品小组发贴,列举《反抗绝望》抄袭证据12条。[54] 同时他将此文发于豆瓣《读书》小组。[55] 4月28日,当代文化研究网发布署名“吴良”的文章《驳汪晖新罪之“伪引”》,主要反驳“欧文”的“伪引”论,兼驳项义华的“参见”式注释辨析。[56]

3月26日,陆兴华(时为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于陆兴华的博客发表《关于汪晖的抄袭》(一至六),并被转载至豆瓣读品小组。同日,中国思想论坛网禁止反对汪晖的网友“心岳”发言。4月1日,中国思想论坛网发贴《豆瓣读品究竟在做什么》,指责陆兴华及豆瓣读品小组“挑衅学术界”。[57] 4月4日,中国思想论坛网发布文章《学术的真诚与未来的视角:关于汪晖王彬彬事件的对话》。[58][註 5] 4月15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魏行”的文章《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关于一起媒体公共事件的备忘录》,文章欣赏中国思想论坛网及其文章,并反驳王彬彬及项义华,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出发讨论此次事件的媒体暴力与网络暴力。[57] 4月16日,《读品》编委发表《关于卷入“汪晖抄袭门”所引发的系列事件的严正声明》答复“魏行”。[59] 4月19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魏行”的答复文章。[60]

豆瓣网友对此事有诸多猜测。[註 6] 7月9日,广东省教育界人士信力建发表博文记录了一次几位联署信签名人士参与的午餐会,涉及汪晖事件。[69]

7月15日后,部分豆瓣网友开始活跃于汪袭小组,“vivo”等又建立汪袭网[註 7]。《联合早报》发表汪晖专访后,汪袭网发起《“汪袭网”致汪晖老师的公开信》联署。[70][71] 9月5日,《羊城晚报》发表文章《“汪袭网”关于汪晖“抄袭”例证选》。[72] 9月12日,《羊城晚报》发表网友文章《顾彬先生的逻辑与〈羊城晚报〉的证据》反驳前文。[73] 9月17日,文章作者、豆瓣网友“月光族”发贴指责《羊城晚报》未经允许就刊登其文章,且有所删减,损害原意。[74]

9月3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陈青”的文章《从法律角度看汪晖事件》,从法律角度全面否认对汪晖的抄袭指控。[75] 同日,左岸文化网发布署名“周少明”的文章《王彬彬式“私律”对学术的危害》,反驳王彬彬对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剽袭指责。[76]

评价

  • “魏行”认为:“由《南方周末》策划和发起的此项非法事件,已经足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案例。”[60]
  •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熊琦发表文章《媒介立场与公共性——以〈南方周末〉刊发关于汪晖“学术门”事件相关文章为例》认为,“平衡报道的原则本身就是对自由主义理念的实践”,与自由主义学者关系密切的《南方周末》对汪晖事件倾向性报道,则是利益为主导的市场逻辑瓦解传媒公共性的结果。[77]
  • 2013年,美国天普大学媒介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徐开彬发表文章《争议性媒体事件中对话的可能或不可能:从对话理论探讨汪辉与朱学勤事件》认为,2010年3月25日至2010年9月7日,《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发表相关文章28篇,“没有一篇文章里有任何支持汪晖的声音”。《新京报》发表相关文章15篇,只有3篇对汪晖正面。然而,朱学勤被质疑抄袭后,《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只报道了复旦大学宣布朱学勤未抄袭的消息。《新京报》发表相关文章8篇,只有1篇对朱学勤负面。两相对照,显然违背媒体的“平衡”原则,暴露了他们的双重标准。文章认为,南方系媒体投入数十篇对汪晖负面的文章,并通过依赖平面媒体的各大门户网站广为传播。支持汪晖的声音虽能出现于其他报刊,当代文化研究网、左岸文化网的详细考证文章却只能在网络论坛流传,传播力度远不如南方系媒体。文章呼吁,媒体应当坚持“平衡”原则,学界应当加强理解与尊重,维护媒体专业精神和学界学术氛围,为建设性对话创造可能。[45]

参见

  1. 风声lgf. . 乌有之乡网刊. 2010-08-03 [2018-02-23].
  2. . 中国青年报. 2010-04-20 [2018-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5).

注释

  1. 爱思想网转载链接:钟彪. . 爱思想网. 当代文化研究网. 2010-03-25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中文(简体)‎).
    • 天涯论坛转载贴:.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 2010-03-24 [2018-02-08].
  2. 英文版可见:
    • 白露. . wen.org.cn. 2010-07-24 [2018-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 白露. . 爱思想网. 时代周报. 2010-07-24 [2018-03-14].
  3. 《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天涯》2010年第5期分别发表了部分会议摘要。发表于《天涯》的会议摘要《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与现实关注》网页版可见:. 爱思想网. 天涯. 2010-09-26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9) (中文(简体)‎).
  4.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转载:王彬彬. .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010-04-01 [2016-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8) (中文(简体)‎).
    • 豆瓣独立阅读小组转载:王彬彬. . 豆瓣独立阅读小组. 2010-03-24 [2010-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30).
    • 豆瓣读品小组转载:王彬彬. . 豆瓣读品小组. 2010-03-24 [2010-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30).
    •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转载:.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 2011-01-22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3) (中文(简体)‎).
  5. 豆瓣《读书》小组转载贴:.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4-05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转载贴:.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 2010-04-06 [201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6. [61][62][63][64][65][66][67][68]
  7. 因网站建立者无心维护而于一年后关闭。可见豆瓣汪袭小组一贴:网站重启了

参考文献

  1. . 当代文化研究网. [2018-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中文(简体)‎).
  2. 王彬彬. . 文艺研究. 2010, (3): 126–138 (中文(简体)‎).
  3. 钟彪. . 左岸文化网. 2010-03-25 [201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4) (中文(简体)‎).
  4. 王彬彬. . 南方周末. 2010-03-25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简体)‎).
  5. 欧钦平. . 京华时报. 2010-03-25 [2010-03-25] (中文(简体)‎).
  6. 欧钦平. . 网易新闻网 (京华时报). 2010-03-25 [2010-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中文(简体)‎).
  7. 雷嘉. . 北京青年报. 2010-03-26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7).
  8. 张弘. . 搜狐新闻网 (新京报). 2010-03-26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9. 田志凌. . 豆瓣《读书》小组 (南方都市报). 2010-03-28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01).
  10. 欧钦平. . 中国新闻网 (京华时报). 2010-03-26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11. 丁东. . 南方都市报. 2010-04-09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中文(简体)‎).
  12. 叶铁桥、雷宇. . 中国青年报. 2010-04-20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13. 陈曦、张瑜. . 现代快报. 2010-03-28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王彬彬:这个是放屁。他这样说很无耻。这是原话,你可以写上去。钱理群这样说很无耻。
  14. 刘磊. . 南京晨报. 2010-04-04 (中文(简体)‎).
  15. 张楠. . 文化中国网. 扬子晚报. 2010-04-04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中文(简体)‎).
  16. 熊丙奇. . 凤凰网资讯 (东方早报). 2010-04-02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中文(简体)‎).
  17. 舒炜. . 北京青年报. 2010-04-03 [2010-04-03].
  18. 《南方周末》编辑部. . 南方周末. 2010-04-07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豆瓣网友VIVO、欧文等自发地对汪晖的《反抗绝望》做了一番抽查,发现了多例完全没有注明出处的涉嫌抄袭之处。
  19. 项义华. . 南方周末. 2010-04-08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0).
  20. 王彬彬. . 南方周末. 2010-04-29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中文(简体)‎).
  21. 郑也夫. . 南方都市报. 2010-05-30 [2010-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2). 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评价,本应在学术共同体内完成,但是学术领导和机构坚持不作为。基于这一判断,我以为媒体必须借助。
  22. 张传文. . 南方都市报. 2010-06-06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7) (中文(简体)‎). 如果清华大学校长、文学院院长不愿作出任命‘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的决定;显然得很,他们未能负起责任,他们自己应该下台。
  23. 林毓生. . 凤凰网财经 (东方早报). 2010-06-07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1) (中文(简体)‎).
  24. 易中天. . 腾讯评论网 (南方都市报). 2010-06-07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对,就应该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来审理此案。因为非如此,不能还汪晖一个清白,如果他当真清白的话。
  25. 洪丹. . 人民网观点 (南方日报). 2010-06-10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就这么一件眼看着躲不过去、有目共睹的事端,至今也还没有学校官方的只言片语,所谓的“零容忍”姿态又何在?
  26. 李怀宇. . 新浪新闻中心 (时代周报). 2010-06-17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27. 石剑峰. . 爱思想网 (东方早报). 2010-06-14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1).
  28. 石剑峰. . 凤凰网资讯 (东方早报). 2010-06-24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4).
  29. 郑也夫. . 腾讯评论网 (新京报). 2010-06-19 [2018-02-10].
  30. .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2010-07-07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7).
  31. 易中天. . 腾讯评论网 (新京报). 2010-07-09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2). 试想,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来调查所谓“抄袭门”事件,对谁最有利?汪晖本人。
  32. . news.cntv.cn. 2010-07-08 [2018-02-10].
  33.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7-09 [2018-02-10].
  34. 晨芳. . 凤凰网. 2010-07-09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2) (中文(简体)‎).
  35. 晨芳. . 科学网. 凤凰网. 2010-07-09 [2018-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36. 韩咏红. . 联合早报. 2010-08-02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中文(简体)‎).
  37. 李怀宇. . 搜狐新闻网 (时代周报). 2010-07-22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中文(简体)‎).
  38. 李怀宇. . 新浪财经网 (时代周报). 2010-07-22 [2018-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中文(简体)‎).
  39. 郑也夫. . 郑也夫的新浪博客. 中国青年报. 2010-08-09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中文(简体)‎).
  40. 翟振明. . 南方周末. 2010-08-12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41. 张弘. . 南方报业网. 新京报. 2010-08-20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1).
  42. 张弘. . 豆瓣汪晖小组. 新京报. 2010-08-20 [2010-08-21].
  43. . 网易新闻. 东方早报. 2010-08-21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44. 易中天、赵继成. . 南方周末. 2010-09-02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中文(简体)‎).
  45. 徐开彬. . 新闻大学. 2013, (5): 72–83 (中文(简体)‎).
  46. 项义华. . 科学文化评论. 2010, 7 (4): 98-109.
  47. 田子方.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7-03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48. 老俞说事. .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 2010-03-25 [2018-02-09]. 就连《京华时报》在炒作的时候,还要配一些平衡观点,多少引用了钱理群先生的观点,以貌似公正,而《南方周末》连貌似都没有了!
  49. 关不羽. . 天涯论坛关天茶舍. 2010-04-07 [2018-02-12].
  50. 邝海炎. . 天涯论坛关天茶舍. 2010-04-29 [2018-02-15].
  51. 舒炜. . 天涯论坛闲闲书话 (北京青年报). 2010-04-03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8) (中文(简体)‎).
  52. vivo. . 豆瓣网. 2010-03-27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中文(简体)‎).
  53. 李葵. . 左岸文化网. 2010-04-09 [201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2) (中文(简体)‎). 在1980年代,使用这类有共识的历史资料或者介绍性文字作为论文的背景性论述,并无大错。
  54. 欧文. . 豆瓣读品小组. 2010-03-30 [201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4) (中文(简体)‎).
  55. 欧文.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3-30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0).
  56. 吴良. . 当代文化研究网. 2010-04-28 [2011-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9) (中文(简体)‎).
  57. 魏行. . 左岸文化网. 2010-04-14 [2016-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中文(简体)‎).
  58. 宇文怀远. . 中国思想论坛网. 2010-04-04 [201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1) (中文(简体)‎).
  59. 《读品》编委. . 读品. 2010-04-16 [2010-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4) (中文(简体)‎).
  60. 魏行. . 左岸文化网. 2010-04-19 [201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2) (中文(简体)‎).
  61.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5-15 [2010-05-15].
  62. . 豆瓣西安媒体圈小组. 2010-05-16 [2018-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
  63. 一江春水.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7-03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
  64. 一江春水. . 豆瓣南方人物周刊小组. 2010-07-03 [2018-02-23].
  65. 白领不黑.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7-07 [2018-02-23].
  66. 下雨天.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7-31 [2018-02-14].
  67. 不敢高声语.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8-01 [2018-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5).
  68. 有朽的神. . 豆瓣读品小组. 2010-09-17 [2010-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3). 在著名的豆瓣网上,数十名青年学者已在《读书》和《读品》小组厮杀多日,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69. 信力建. . 信力建的新浪博客. 2010-07-09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70. . 豆瓣汪袭小组. 2010-08-03 [2018-02-09].
  71. . 豆瓣读品小组. 2010-08-03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72. . 羊城晚报. 2010-09-05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73. 月光族. . 羊城晚报. 2010-09-12 [2018-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从号称近百个例子中精心挑选的这三个例证,不过再度证明了媒体对学术的无知与强暴。
  74. 月光族. . 豆瓣《读书》小组. 2010-09-17 [2018-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无论是汪晖事件,还是朱学勤事件,真正的问题还是杜维明先生的话:学术公共性的建立是最根本的。
  75. 陈青. . wen.org.cn. 左岸文化网. 2010-09-18 [2018-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2) (中文(简体)‎).
  76. 周少明. . 左岸文化网. 2010-09-03 [2016-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6) (中文(简体)‎).
  77. 熊琦. . 新闻大学. 2010, (4): 112–118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