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盛-緬街車站 (IRT法拉盛線)

法拉盛-緬街車站英語:),入口和立柱標示為「緬街車站」(),在頭上標示為「緬街-法拉盛車站」(),是美國紐約地鐵IRT法拉盛線的北端總站,位於皇后區法拉盛下城部分的緬街羅斯福大道交界[6],設有7號線列車服務,而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還有開行<7>列車,同樣以此站為總站[7]

法拉盛-緬街
7 7
中央軌道
位置紐約州紐約市皇后區緬街羅斯福大道
镇区皇后區
区域法拉盛
地理坐标40°45′34.28″N 73°49′49.14″W
车站类别紐約地鐵車站
途经7  7  (任何時候停站) <7> (僅繁忙時段的尖峰方向停站)
軌道IRT法拉盛線
系統A系統IRT
2個島式月台
股道3條
交通 NYCT巴士:Q12、Q13、Q15、Q15A、Q16、Q17、Q20A、Q20B、Q26、Q27、Q44 SBS、 Q48、Q58
MTA巴士:Q19、Q25、Q34、Q50、Q65、Q66
NICE巴士:n20G
長島鐵路華盛頓港支線法拉盛緬街
车站构造
站体类型地下
无障碍车站 無障礙通行
建筑设计 此站設有無線網絡蜂窩服務[1]
其他
车站代码447[2]
历史
启用日期1928年1月21日1928-01-21[3]
营运
乘客數量
(2016)
19,257,879[4] 0.9%
排行12/422
下一站
北向(總站):7  <7>
南向大都會-威利斯角7  <7>


北向 無:7  <7>
南向 交匯林蔭路7  <7>

緬街地鐵站 (雙重系統IRT)
MPS紐約市地鐵系統MPS
NRHP编号04001147[5]
收錄日期2004年10月14日
位置

法拉盛-緬街車站原先為跨區捷運公司(IRT)與布魯克林-曼哈頓運輸股份有限公司(BMT)的雙重合約時興建。此站於1928年1月21日啟用,並完成法拉盛線在皇后區的路段。雖然有許多由此站東延的計劃,但從未興建。車站在1990年代翻新。

2016年此站的乘客量為19,257,879人次,成為紐約地鐵第12繁忙的車站、皇后區最繁忙的車站以及曼哈頓以外最繁忙的車站[8]

歷史

東入口的其中一條扶手電梯

此站在雙重合約下作為法拉盛線延至超過103街-可樂娜廣場車站的一部分興建[9][10]。此線於1910年代計劃時,法拉盛下城只是一個安靜的荷蘭殖民風格村莊;現時為羅斯福大道的範圍當時稱為阿美蒂街,是鄰里的一個主要商業通道[10][11]。由於受當地對擾民、拉低地價以及高架鐵路需要擴闊阿美蒂街的反對,因此決定將車站建於地底[11]。自此此站成為法拉盛線7個地下車站的其中之一[lower-alpha 1],其中三個位於皇后區[lower-alpha 2],並且是皇后區廣場車站以東唯一的地下車站[12]。車站和跨過法拉盛溪的雙層橋於1923年4月21日開工,而車站以明挖隨填的方式建造[11]。橋樑於1927年完工,而車站於路線開始營運後超過10年後的1928年1月21日開放[3][11][13]

車站開放後,車站附近的緬街發展高速彈升,法拉盛下城亦成長為一個主要的商業和轉運中心[11]。1939年4月24日,快車開始在此站營運,與威利斯角車站結合為1939年世界博覽會的一部分[14][15]。由於有大量乘客使用,1940年起當地居民要求在車站東端加設出口和擴闊現有樓梯[16][17][18][19]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加入了一個新的東入口[11][20],而新入口在1947年11月5日破土動工[21][22],並於1948年10月28日加入了兩條新街梯和一個額外的票務處[23][22][24]。然而在開放初期,新增入口並沒有對緩解主閘機範圍的擠逼[23][22]

緬街的月台與其他在法拉盛線的車站,除皇后區廣場車站外都在1955-1956年延長以容納11節列車[25]

自1970年代起就有車站翻新的計劃。而在1981年,大都會運輸署(MTA)將此站列為69個最差的地鐵站[26]。大都會運輸署最後在1994年找到資金以進行車站翻新,但以放棄其餘15個車站的翻新為代價,包括三個富蘭克林大道線車站,以及大西洋大道-巴克萊中心車站羅斯福大道/74街車站以及161街-洋基體育場車站的車站複合,理由是車站對東皇后區的通勤者來說是一個「重要車站」[27]。在1999與2000年期間,車站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翻新計劃。翻新時加入了近東利普曼廣場出口的升降機,令車站符合美國殘疾人法案標準。同時計劃亦加入了新街道入口和車站最遠東端、止衝擋以外近利普曼廣場的一個大型入口廳[13][8][28][29]。在1999年以前,軌道一直越過現時止衝擋的位置成為掘頭路,以便路線東延的計劃[30]

法拉盛-緬街車站自2004年起列入國家史蹟名錄[31]

路線計劃延伸

在紐約地鐵幾個擴展計劃下,包括雙重合約以及IND第二系統,法拉盛線將延長至超過緬街,沿及/或與鄰近長島鐵路華盛頓港支線平行前往貝賽德的貝爾林蔭路。亦有可能有一條支線在149街以北分支前往學院角[9][11][32][33][34][35]

車站結構

軌道配置圖
G 街道 緬街的出入口
M 大堂 大堂、MetroCard自動售票機、車站詢問處
P
月台
1號軌道 34街-哈德遜調車場大都會-威利斯角 利普曼廣場入口
大堂、MetroCard自動售票機、往羅斯福大道的扶手電梯
(升降機位於緬街以東的羅斯福大道)
島式月台,左/右側開門
M軌道 非尖峰時段(尖峰時段)往34街-哈德遜調車場(大都會-威利斯角)
島式月台,左/右側開門
2號軌道 非尖峰時段(尖峰時段)往34街-哈德遜調車場(大都會-威利斯角)

此站受羅斯福大道的約50英呎路寬較窄影響,只能設有兩個較窄的島式月台和三條軌道[11][8]。尖峰時段快車服務營運時,快車列車會由中央軌道(M軌道)和最南端(2號軌道)的軌道開出,而慢車列車由1號軌道開出。此系統於1952年11月設立[36]。牆壁上的馬賽克顯示「緬街車站」(),而月台上的小瓷磚顯示「M」。

月台最西端為IRT法拉盛線的辦公室和調度塔。列車員向辦公室報告,而調度塔調度列車和控制法拉盛線。車站以西,路線由隧道經學院角林蔭路的隧道上升,並跨過法拉盛溪的高架橋[11]

出口

此站在街道層設有九個出入口,分別前往兩個閘機區[8][6]。原先的街道入口位於月台中央,並在軌道上方設有一個獨立的閘機夾層和24小時的車站詢問處[17][19]。樓梯前往緬街和羅斯福大道交界的全部四個角落[8][6][17][19]。新的位於利普曼廣場的閘機層有個極高的天花板,而大堂本身位於街道層以下約40英呎。夾層位於月台層,並提供符合美國殘疾人法案(ADA)要求的升降機、三個單方向扶手電梯以及一條前往利普曼廣場街道層的樓梯[13][8][6]。1998年在轉棍閘機的欄上方安裝了新的藝術品,名為「Happy World」[13][8][37][38][39]。廣場又名「利普曼拱廊」(),是一條通往市立停車場以及幾個位於39大道的巴士站的行人通道[8][6]

巴士服務

除了與長島鐵路同名車站相鄰以外,車站同時亦為皇后區內兩個最繁忙的巴士地鐵轉乘站之一(另一個是牙買加中心)以及北美洲最大的轉乘站[11][8][29][6]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有超過20條巴士路線通過或以此站為總站[40][41]

車站周邊

法拉盛的皇后圖書館

車站位於法拉盛中心,又名為法拉盛華埠,是紐約市其中一個最大的亞洲人聚居地[42][43]

相鄰的地點包括:

  • 法拉盛市政廳,位於北方林蔭路及林登地[6]
  • 聖喬治教堂,位於緬街近羅斯福大道[6]
  • 法拉盛主郵政局,位於介乎桑福德大道和楓葉大道的緬街[6]
  • 皇后圖書館法拉盛分館,位於緬街和基辛納林蔭路,是原皇后圖書館支館的繼承者[6][43]
  • 利普曼廣場,位於緬街以東介乎39大道和羅斯福大道。以法拉盛商人保羅·利普曼命名[6][44]
  • 皇后區植物園,位於車站南方緬街,離車站約8個街區[45]

圖片

註釋

  1. 其餘六個地下車站分別為34街-哈德遜調車場時報廣場第五大道大中央維爾農林蔭路-傑克遜大道以及亨特斯角大道車站
  2. 分別是維爾農林蔭路-傑克遜大道和亨特斯角大道車站。

參考資料

  1. "NYC Subway Wireless – Active Stations". Transit Wireless Wifi. Retrieved 2016-05-18.
  2.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6-13].
  3. . The New York Times. 1928-01-22 [2015-09-18].
  4.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7-05-31 [2017-06-01].
  5. .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1-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5).
  6. (PDF). mta.info.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 [2015-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7-06).
  7. (PDF). New York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6-12-28].
  8. (PDF). nyc.gov. 2010-06-09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9. . The New York Times. 1913-12-04 [2015-09-18].
  10. . The New York Times. 1921-06-12 [2015-09-18].
  11. Joseph B. Raskin. .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3-11-01 [2015-08-12]. ISBN 978-0-8232-536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7).
  12. . The New York Times. 1923-03-01 [2015-09-18].
  13. Sheridan, Dick. . Daily News (New York). 1999-04-12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4. .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4-25: 1 [2010-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15.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39-04-24: 1 [2016-07-16].
  16.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40-07-02: 4 [2016-07-16].
  17. (PDF). Long Island Star 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40-09-30: 6 [2016-07-16].
  18.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43-01-20: 1 [2016-07-16].
  19.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46-03-27: 1 [2016-07-16].
  20. Sullivan, Walter S. . The New York Times. 1947-12-21 [2016-07-16].
  21.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47-11-06: 1 [2016-09-01].
  22. (PDF). Long Island Daily-Star. Fultonhistory.com. 1948-10-29: 2 [2016-09-01].
  23. (PDF). Long Island Daily-Star. Fultonhistory.com. 1948-10-29: 1 [2016-09-01].
  24. . New York City Board of Transportation. 1949.
  25. Authority, New York City Transit. . 1955 (英语).
  26. Gargan, Edward A. . The New York Times. 1981-06-11 [2016-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2).
  27. Jr, James C. Mckinley. . The New York Times. 1994-11-15 [2016-08-02].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28. Onishi, Norimitsu. .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2-16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1).
  29. Queens Courier Staff. . The Queens Courier. 1999-06-10 [2015-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30. . www.coronayard.com. [201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7).
  31. . nationalregisterofhistoricplace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4).
  32. Board of Transportation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oposed Additional Rapid Transit Lines And Proposed Vehicular Tunnel, dated August 23, 1929
  33. Project for Expanded Rapid Transit Facilities, New York City Transit System, dated July 5, 1939
  34. Duffus, R.L. . The New York Times. 1929-09-22 [2015-08-19].
  35. Wells, Pet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2-16 [2015-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0). We can blame the IRT. The No. 7 train was never meant to end at Main Street in Flushing.
  36. (PDF). Long Island Star-Journal. Fultonhistory.com. 1952-11-03: 17 [2016-07-16].
  37.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7-26).
  38. . nycsubway.org. [2017-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7).
  39. .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2015-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40. Queens bus map 存檔,存档日期2016-06-17.
  41. (PDF). nyc.gov. 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15-01-22 [2015-07-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年6月27日).
  42. Wilson, Michael. .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0-25 [2015-09-18].
  43. Morrone, Francis. . nysun.com. The New York Sun. 2008-07-03 [2015-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44. Rhoades, Liz. . Queens Chronicle. 2001-03-29 [2015-09-23].
  45. . [2017-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4) (英语).

延伸閱讀

  • Lee Stokey. Subway Ceramics : A History and Iconography. 1994. ISBN 978-0-9635486-1-0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法拉盛-緬街車站 (IRT法拉盛線)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