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館

海山館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是直轄市定古蹟,確切建成年代不明。海山館是清朝來臺駐守的海壇鎮標水師班兵所建之會館(廟館[1]),主祀天上聖母,配祀伍福五位大帝,而海山館之名則是因為該營原駐守地海壇島上有一座山名為「海山」。在安平這樣的會館原本共有五座[2],但今天只剩下海山館而已。

海山館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海山館內景
其他名稱海壇館、海仙館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類別會館
位置 臺灣臺南市
安平區效忠街五十二巷3號
建成年代 大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後
有一說為乾隆元年(1736年)
詳細登錄資料

沿革

臺灣成為清朝領土之後,因為認為清廷臺灣易生民變,故臺灣駐守的軍隊不從當地徵用,而主要從福建省調來,行約三年一輪的班兵制。當時駐守臺灣的軍力共有十營,不計將領,士兵約有一萬人,其中八千人在臺灣本島,兩千人則在澎湖群島。這十營之中有五營是陸師,從福建的漳州汀州建寧、福寧、海壇、金門六鎮標及福州興化延平、閩安、邵武五協標調來;另外五營則是水師,來自海壇、金門、閩安三協標和廣東水師的南澳鎮標。而當時駐守臺灣的水師之主要據點便在安平,水師副將之官衙便設在熱蘭遮城裡。

由於這些官兵都是外地人,很自然地便以家鄉為中心蓋起了會館,以供奉家鄉神祇和作為聯絡聚會之所,於是包括海山館在內的「安平五館」便因而出現。而當有時候海象不佳以致官兵無法如期回鄉時,會館便成為這些官兵的棲身之所,直到海象平復為止。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雍正時規定派到臺灣的官兵不可以和當地居民有共同的祖籍,故當時在安平的官兵都非泉州或漳州籍。

而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失去原有功能,「安平五館」便因而荒廢毀棄。進入民國後,只剩下海山館依然存在,並被安平人張長庚買下,修建成三合院式的住宅,而原有的神像則移到海頭社文朱殿供奉。直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臺南市政府為了慶祝「臺南觀光年」,便收購了變成民宅的海山館,並於十年後在此成立「安平鄉土館」以展示安平鄉土文物。近年曾又再次整修,現已重新開放。

祀神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配祀伍福五位大帝,又稱海山館伍福大帝廣州五帝爺,是伍府大帝(名叫伍福,綠面紅鬚,手扶腰帶)、吳府大帝(名喚吳虎,雙手作揖)、柴府大帝(一手執劍,一手持缽)、岳府大帝(手持鐵尺或金鞭)、金府大帝(持摺扇)。是專司處理「陰事」的王爺信仰,據說可以關起廟門鞭撻厲鬼,幫助善信與陰間鬼魂交涉、談判,學者認為可能是由五福大帝分靈而演化出的新神祇。今日伍福五位大帝分靈的廟宇還有安平海山館、高雄東寮宮、鼓山東寮宮等。

建築特色

海山館座西朝東,為高聳白牆所包圍,牆頭與屋簷交接處則繪有藍色調的裝飾。而在圍牆則有牆門兩座,主牆門上有文字裝飾,側牆門上則有安平的「劍獅」作裝飾。

館內原有澎湖水師協副將王得祿所贈的一對「五福臨門」蝙蝠石柱,現移至安平妙壽宮三川門前。

圖片

參見

註釋

  1. 因這些會館多半也有供奉神明而有此稱。
  2. 另外四座會館是提標館、烽火館、閩安館與金門館。

參考資料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海山館
  1. 王浩一. .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ISBN 978-986-6782-47-3.
  2. 傅朝卿. . 台南市: 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957-30880-4-5.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