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研五號

海研五號英語:)是台灣第四艘海洋研究船,為2,700噸級,全長72.6公尺,寬15.4公尺,最大航速12節,續航力達50天,航程可達1萬3000。全船由台灣設計建造,其建造經費達新台幣17.9億元,有18名船員及30名研究員,是台灣擁有噸數僅次於中華民國海軍達觀號海洋測量艦之次大噸位研究船,隸屬於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內展示的海研五號模型。
历史
台灣
艦名
  • 海研五號
  • RV Ocean Researcher 5
使用者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船籍港 台灣
建造者 中信造船集團
成本 新台幣17.9億元
下水日 2011年6月10日
贊助 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母港 高雄市興達港
標識 IMO識別碼: 9614098
MMSI碼416461000
结局 2014年10月10日於澎湖海域觸礁沉沒
技术数据
艦型 科考船(貨船船體型)
排水量 2,700噸
全長 72.6m
全寬 15.4m
速度 12節(22每小時)
耐力 50天
載重 48人
船員 1艦長+17名(船員/探測/船務)

2011年舉行下水典禮,開始執行研究任務。2014年3月於台灣北方預定海域作業時,發生海研五號與海上保安廳衝突事件,同年10月10日,在澎湖外海因海難觸礁沉沒[1]

大事記

2003年
2008年
  • 9月: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成立,簡稱「海洋中心」。
  • 12月:中信造船得標承造。
2010年
  • 1月26日:開工典禮。
2011年
  • 1月:主發電機安裝。
  • 2月:震測用空壓機安裝。
  • 3月:主推進馬達運抵。
  • 4月:船頭吊裝、前桅桿、深海絞機與艏側推進器安裝。
  • 5月:推進系統、軸系看中、推進馬達與中間軸、車葉與舵板安裝、聲納音鼓安裝、船艉A架安裝。
  • 6月10日:下水典禮(隨即將船體拖移至順榮廠碼頭繼續後續工程)。立法院長王金平夫人王彩蓮應邀擲瓶啟動下水典禮。
  • 7月:溫鹽深海絞機吊裝。
  • 8月:工作艇廠試、考試委員參訪。
  • 9月:發電機啟動測試。
  • 10月:發電機試運轉。
  • 11月:摺疊伸縮式(大中小)吊車安裝。
  • 12月:航儀系統安裝。
2012年
  • 1月:科學儀器安裝。
  • 2月:廠試及公試。
  • 3月:科學儀器測試。
  • 6月:ROV測試、驗收交船準備。
  • 7月:海研五號正式交船。
  • 8月10日,宣佈正式交船啟用。[3][4]
2014年
  • 3月29日,在宮古島附近台日重疊經濟海域進行研究時,遭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及飛機跟蹤並被鳴笛警告驅離。由於《台日漁業協議》適用範圍並未包含漁船以外的研究用船舶,故發生此事件。[5]
  • 10月9日,為執行海洋大學所執行之行政院環保署委辦海域大氣粒狀污染物監測及傳輸模擬先導計畫,由海洋大學、中研院、陽明大學、雲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台灣檢驗科技、國研院颱洪中心所組成研究團隊,連袂由台南安平港出海,前往金門,預計執行8天任務。
  • 10月10日,途中因颱風外圍環流,再加上風暴潮所造成之強風以及巨浪而折返,下午五時許,行經澎湖龍門外四海里處時,遭逢風勢,船隻觸礁沈沒,2人命喪大海[6]
  • 11月26日,交通部評估,以「恐影響航行安全及污染海洋」之理由,於日前行文台灣海洋科技中心,規劃船體打撈計畫[7]
2015年
  • 2月25日,召開首次會議「海研五號海事評議會會議」。已確立事故過程與責任釐清,均指向「人為疏失」[8]
  • 3月25日,召開二度評議會議,主要為比對同月5日水下攝影影像結果與相關文字之修整。
  • 10月11日,監察院糾舉科技部、交通部,明文「科技部在規劃此「科技船」時,早於需求規範書上,已述明作業船員預計30員額之需求,但卻沒周延考慮船舶法令的規定,輕率以「貨船規格」來設計,雖於後已領有貨船安全構造及設備等相關證書,但仍然有違於中華民國船舶法「乘客超過12人,須歸類為客船」之規定,明顯有缺失[9]。同案並述明糾舉交通部 怠於修整相關「船舶法」及「客船管理」規則,亦未能及時制定「海洋研究船」其管理規章,導致早先的「海研一號」及現行「海研五號」在表面上,雖符合中華民國的法規中,對於相關「客船」之釋義。但在現實上,卻只能以「貨船」名義與標準來執行科研任務[10],在一連串失職下,終於釀禍。
  • 10月14日,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羅清華同日提出說明「交通部航港局要求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在2016年8月以前,完成海研五號的"移除",他們會積極達成目標。」 [11]

海難與後續

海研五號沉沒事故
沉没地点
出發港
安平港  
目的港
金門  
海研五號 (臺灣)
日期2014年10月10日 (2014-10-10)
地点 臺灣澎湖縣湖西鄉龍門外海
坐标23°34′N 119°44′E
死亡2
受伤25

2014年10月10日,前往金門任務途中因颱風黃蜂之外圍環流,再加上農曆九月十五風暴潮所造成之強風以及巨浪而折返台灣,下午五時許,行經澎湖龍門外四海里處時,遭逢九級風勢,船隻疑似觸礁,右舷傾斜船艙進水發出遇險訊號,船體故障失去動力,不但如此,連三台備用發電機都失效[12],由於海象惡劣,立即發出求救訊號。當晚9時30分,其於澎湖縣湖西鄉龍門外海觸礁沉沒。海軍4艦、海巡署5艦2運輸機、國搜中心2架直升機全力搜救,船上45人全部獲救。送醫後有2人宣告不治,另有25人受傷。死者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世傑博士,以及海洋中心海洋調查人員林怡君[13][14][15]此事件除了學術上的損失以外,對台灣的軍事來說也是重大損失,據透露,過去台灣研製的核彈,就是利用研究船為掩護,才能夠從南非取得計畫所需要的鈾材料。海研系列也支援過各種軍民搜索、救援和採樣行動,特別是海研五號,更是增加了追蹤觀測、分析飛彈飛行軌跡的功能,使之成為唯一的飛彈觀測船。[16]甚至有陰謀論者認為該船設計本不該觸礁,是遭到中共間諜破壞,才會輕而易舉的沉沒[17]。10月11日,交通部航港局表示,海研五號的船載航程資料記錄儀已偵知於水深40公尺的船體內,但因近日海象不佳,預估打撈週期最快也約需15日[18]。但至2019年,海研五號仍未完成打撈[19],5年來,船體經洋流沖擊,除主體外,已分解成8塊殘骸。[20]後來由「海歷145號」工作船打撈出水的2塊殘骸,因為臨時停靠馬公港而曝光,分別是海研5號的桅杆、煙囪部分[21]

澎湖船難後,新造的勵進號以及未來預定由台灣自建的三千噸級新船,將取代海研五號,經歷一番波折後[22],於2018年5月23日,勵進研究船正式啟用[23]

人員

  • 人員配置:船員18人,研究員30人。[24]
  • 二副:蘇姿音。[25]
  • 三副:陳雅琴。

歷任船長

任次姓名任期備註
第1任 陳明泰 2012年~2014年10月10日 船體因事故觸礁沉沒

設備

  • X-Band 雷達
  • 氣象與海洋遙測衛星資料接收系統
  • 測波雷達
  • 水下聲波定位系統
  • 都卜勒海流剖儀
  • 深/淺海單音束廻聲聲納系統
  • 三波段魚探機
  • 溫鹽深儀與量測模組
  • 深/淺海多音束廻聲聲納系統:可精密測繪海床地形地貌(3D立體構造)及解析地構造。[26]
  • 岩心採樣儀
  • ROV遙控無人載具
  • 多頻道震測系統
  • 多層式浮游生物採集網
  • 側掃聲納系統
  • 海底訊號詢答機航海系統
  • 海氣象錨碇觀測

相關任務

預計任務:觀測臺灣周邊海底地震狀況,亦會於核電廠附近深海區域透過聲納監測海底斷層,未來亦有探尋新能源之重責[27]

  • 2012年8月10日:正式交船啟動,將接手「媽祖計畫」護衛任務[28][29]
首航任務「南海海域之探勘」
  • 2013年2月18日,自臺南安平港出發(預計探勘週期19天)。
  • 發現:於東沙南方海域震測出其蘊藏天然氣水合物,於2013年3月13日發表探勘成果[30][31]

參見

  • 海功號(1975年下水,1994年除役)
  • 海安號(1991年下水)
  • 海研一號(1984年下水)
  • 海研二號(1993年下水)
  • 海研三號(1993年下水)
  • 水試一號(1994年下水)
  • 水試二號(2011年下水)
  • 勵進研究船(2017年5月下水)

註釋

  1. . 自由時報. 2014-10-11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2. 海研五號大事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 中國時報.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3).
  4. . 聯合報. 2012-08-10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3).
  5. . 聯合報. 2014-04-09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6. .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6).
  7. 海研五號沉月餘 台交部要求打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紀元報 2014-11-26
  8. . [2016-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9. . [2016-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10. . [2020-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1. 台打撈海研五號 105年8月前積極完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紀元報 2015-10-14
  12. http://scitechreports.blogspot.com/2015/02/blog-post_3.html
  13. . 自由日報. [2014-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14. . 中央社. 2014-10-11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3).
  15. . NOWnews. 2014-10-10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16.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873.html
  17.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525004008-260417?chdtv
  18. 台海研五號黑盒子 打撈估需15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紀元報 2014-10-11
  19. .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20. .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21. . [2020-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22.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0073
  23. . 蘋果日報.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中文(台灣)‎).
  24. .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25. 海研船女先鋒 李宗祐/高雄/中國時報 2012-8-11
  26. .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9).
  27. . [2012-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28. 海研五號啟航/護衛「媽祖計畫」任務 李宗祐/高雄/中國時報 2012-8-11
  29. 創新科技守護臺灣,「海研五號」正式啟用 即時訊息/新聞/國家實驗研究院 2012-8-10
  30. . [201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31. . [2013-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