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小舌擦音

清小舌擦音是輔音之一,用於一些語言當中,但漢語普通話中無此音。國際音標χ代表此音,X-SAMPA音標以X代表此音。

清小舌擦音
χ
IPA編號142
編碼
HTML碼(十進制)χ
Unicode碼(十六進制)U+03C7
X-SAMPA音標X
ASCII音標X
IPA盲文
音頻範例
來源 · 幫助

另外,此音的符號不當與清軟顎擦音的符號或字母x混淆。

關於清前小舌擦音(又稱清後軟顎擦音),請參見清軟顎擦音相對應的章節。

特徵

清小舌擦音 的特點:

  • 調音方法摩擦,表示氣流通過位於調音部位的狹窄通道,發生湍流
  • 調音部位小舌,即是以舌根部位抵住小舌調音
  • 發聲類型是清音,意味着發音時聲帶並不顫動。
  • 本輔音是口腔輔音(口音),表示調音時空氣只從口裡流出。
  • 本輔音為中央輔音調音時氣流在口腔的中央流過舌面,而不從兩側流過。

见于

语言词汇国际音标意义注释
南非語[1][2]goed[χut]词首时是擦颤音。[1]参见南非語音系
阿拉伯语[3]خضراء[χadˤraːʔ]绿(阴性)带软腭擦音的擦颤音。[3]可能会被记为x。参见阿拉伯语音系
亚美尼亚语东亚美尼亚语[4]խոտ[χot]
丹麦语标准音[5]pres[ˈpχæs]压力/r/前,送气/p, t, k/被实现为清/r/[6]常被记为ʁ。参见丹麦语音系
荷兰语北部标准音[7][8]acht[ɑʀ̝̊˖t]带软腭后擦音的擦颤音。[7]可能会被记为x。参见荷兰语音系
弗拉芒语[9][10]brood[bʀ̝̊oːt]面包当在元音后时变浊。[11]/r/基于不同方言的实现之一。参见荷兰语音系
荷兰下萨克森语[7][8]acht[ɑʀ̝̊˖t]带软腭后擦音的擦颤音;[7]/ɣ/的清音对应。可能会被记为x
英语斯高斯[12]clock[kl̥ɒχ]可能是/k/在词尾的实现方式;介于擦音和擦颤音之间。[12]
威尔士英语[13][14]Amlwch[ˈamlʊχ]'Amlwch'只出现在威尔士语借词中;[13]常被记为x。参见英语音系
白人南非英语[2][15]gogga[ˈχɒχə]昆虫有时是软腭音[x]只出现在南非语和科伊桑语系借词中。[2]常被记为x。参见英语音系
德语标准德语[16]Dach[daχ]屋檐只出现在特定后元音之后。参见标准德语音系
开姆尼茨方言[17]Rock[χɔkʰ]衬衫[ʁ̞][ʁ][ʀ̥][q]是自由变体。[17]不出现在韵尾。[17]
下莱茵[18]Wirte[ˈvɪχtə]主人[ɐ]在元音和清音舌冠音之间时是自由变体。
希伯来语 [19]מֶלֶך[ˈme̞.le̞χ]位于擦音和擦颤音之间。[19]参见现代希伯来语音系
林堡语部分方言[20][21][22]waor[β̞ɒ̝ːʀ̝̊]曾是/r/的同位异音,出现在音节韵尾[20][21]和词尾。[22]清化可能不完全;擦音可能是小舌音或软腭后音。[20][21]例词来自马斯特里赫特方言。
卢森堡语[23]Zuch[t͡suχ]火车参见卢森堡语音系
葡萄牙语通用巴西葡萄牙语[24]marrom[mäˈχõː]部分方言和R音/ʁ/对立。参见葡萄牙語音系
西班牙语欧洲西班牙语[25][26]ojo[ˈo̞ʀ̝̊o̞] 擦颤音;马德里口音中擦音是软腭音。出现在中北部变体。[25][26]更多时候被记为x。参见西班牙語音系
庞塞方言[27]perro[ˈpe̞χo̞]在此方言中这个和[ʀ̥]是最主要的/r/的实现方式。[27]参见西班牙語音系
威尔士语 chwech [χweːχ] 参见威尔士语音系
西弗里西亚语[7][8]berch[bɛrʀ̝̊˖]带软腭后擦音的擦颤音。[7] /ɣ/的清化。从不出现在词首。可能会被记为x。参见西弗里西亚语音系
沃洛夫语[28]擦颤音。[28]
意第绪语[1]איך/ ikh[iχ]参见意第绪语音系

参见

  1. . 5 December 2011 [30 April 2015].
  2. Bowerman (2004:939): "白人南非英语是非常少的几种有软腭擦音/x/(see Lass (2002:120))音素的变体之一,但这只出现在南非语借词(...)和科伊桑诸语言借词中(...)。许多使用者用南非语小舌擦音[χ]用得比软腭音多。"
  3. Thelwall & Sa'Addedin (1999), pp. 51, 53.
  4. Dum-Tragut (2009), p. 18.
  5. Basbøll (2005), pp. 62, 65–66.
  6. Basbøll (2005), pp. 65–66.
  7. Gussenhoven (1999), p. 74.
  8. Tops (2009), pp. 25, 30-32, 63, 80-88, 97-100, 105, 118, 124-127, 134-135, 137-138, 140-141.
  9. Tops (2009), p. 83.
  10. Wells (1982), pp. 372–373.
  11. Wells (1982), p. 389.
  12. Tench (1990), p. 132.
  13. Wells (1982), p. 619.
  14. Hall (1993:100), footnote 7, citing Kohler (1990)
  15. Khan & Weise (2013), p. 235.
  16. Hall (1993), p. 89.
  17. Laufer (1999), p. 98.
  18. Heijmans & Gussenhoven (1998), p. 108.
  19. Gussenhoven & Aarts (1999), p. 156.
  20. Verhoeven (2007), p. 220.
  21. Gilles & Trouvain (2013), p. 68.
  22. Barbosa & Albano (2004), pp. 5–6.
  23. Lyons (1981), p. 76.
  24. .
  25. 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 p. 167.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