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男尸

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男尸是1975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荆州市凤凰山168号西汉墓發掘出土的一具西漢早期的男性尸體,古尸名为“遂”,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1]

發掘

1975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2460部队七中队要在荆州城北纪南城凤凰山建立雷达阵地,需占地5000平方米,涉及地下古墓葬36个。江陵县革命委员会向上级请示。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3月27日批复湖北省革命委员会,要求在兴建雷达站之前,先将墓葬进行发掘。4月下旬,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单位開始對凤凰山168号墓進行发掘。墓葬为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椁二棺,椁室分为头厢、边厢和棺室三部分。6月8日,棺材被打開,裡面有一具男性古尸。6月9日,医务人员对古尸进行了X线摄片和解剖[2][1]

同時墓葬出土了竹牍“告地书”、笔、墨、天平衡杆以及漆器、铜器、陶器、竹器、丝麻织物、木俑等五百余件文物。另外在尸體的口腔內還發現一枚印章,上刻篆体“遂”。根据墓中出土的竹牍以及結合印章,古尸名為“遂”,江陵西乡市阳里人,爵位为五大夫,死亡年龄约60岁,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十三年五月庚辰(公元前167年6月10日)[2][1]

男尸出土後在荆州博物馆展出[3][4]

尸體保存狀況

出土时古尸浸泡在棺液中,全身赤裸,外形基本完整,身长1.66米,体重52.5公斤。血型为AB型。皮肤、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弹性,四肢大小关节亦可活动,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绛红色,胸部和腹部呈白色,间有绿色。男尸尸體內部和體表發現大量細菌芽孢,古尸表皮消失,真皮裸露。皮下胶原纤维保存良好。皮膚在尸體前額正中和膝蓋部分略有缺損。古尸全身的毛发和指甲已消失,甲床尚存。无脱肛现象。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等有不同程度的保存。口微张,舌上卷,32颗牙齿齐全且牢固,鼻道畅通,中下鼻颊完整。两耳有耳垢,左耳鼓膜保存完好,眼球体完整,兩眼球稍脫出於眼裂外,角膜消失,鞏膜完整。脑壳完整,脑膜血管清晰,脑髓占颅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对脑神经基本能辨认。内脏器官齐全,在内脏里发现有血吸虫人鞭虫绦虫华支睾吸虫寄生虫卵。古尸肾脏外观保存较好,呈深棕色,柔软,但厚度较正常人为薄。而肾内各种管道上皮组织保存较差,除少数肾小管保留有上皮带外,其余肾小管肾小体只有上皮残骸。肝脏外形清楚,胆囊很大,内有200多颗结石。直肠有粪便。骨骼正常,古尸的气管软骨保存程度较好,软骨陷窝内可见到软骨细胞,有些软骨细胞核轮廓清楚,但核的微细结构模糊,核仁不能分辨。輸尿管膀胱保持完整形態,兩側睪丸陰囊外可以觸知,但均已變扁。睪丸白膜保存完好,曲精細管輪廓清楚,生精上皮只有不完整的殘骸以及固縮細胞核[2][5][6][7][8][9][10][1]

男尸生前曾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胸膜炎等疾病。死因為慢性胃潰瘍並發穿孔,導致瀰漫性腹膜炎合併全身廣泛出血致死[6][7][8][9][10][1]

另見

參考資料

  1. . 荊州博物館.
  2. . 荊州政協. [2020-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7).
  3. . 荊州新聞網.
  4. . 中國新聞社湖北分社.
  5. 紀南城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發掘組. . 愛學術.
  6. . 道客巴巴. 武漢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1期.
  7. 薛绍白. .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4期.
  8. . 道客巴巴. 華夏考古.
  9. 武漢市公安局. . 道客巴巴.
  10. .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日報.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