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部落

溪洲部落阿美語)是位於臺灣新北市阿美族部落,位於新店溪碧潭秀朗橋河段,所在流域水流平緩,與臺灣東部阿美族原鄉部落環境類似。是個居住在都市邊緣的小集居部落,居民近200名,因長年在眾多社會團體的協助下,反抗政府強迫拆遷而聞名。

2015溪洲部落vs蘇迪勒颱風的泥土

空間營造的歷史過程

拓荒

溪洲部落是臺北都會區都市邊緣的原住民部落之一,位於新店區頂城、新店溪西岸。居民多為阿美族人,以阿美族拓荒者張英雄之名, 而取命為「乾乾部落」(Icang,乃阿美族語「乾燥」之意),起因為1979年,溪洲部落長老張英雄到台北工作, 發現此地與原鄉部落環境類似,於是低調墾地種菜養雞。1981年阿美族人開始互助合作,自力造屋建造家園,如今溪洲部落約有45戶,約兩百多人, 來自不同花東原鄉如馬太鞍、觀音、太巴塱、樟原、壽豐、加禮洞等地。1984年附近居民牽設營業用電,部落才有完整的水電供應。因位於溪洲路上,故又稱「溪州部落」。1995年台北縣政府輔導部分住戶遷入新店中正國宅,而今許多溪洲部落居民仍不願遷村。

1997年中秋節溪洲部落發生大火, 因當時房舍多為木造,火勢快速蔓延,除部落北方幾戶外其餘皆無倖免;大火除燒毀部落外,更奪走一條孩童性命。

2000年臺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成立後,夷將·拔路兒出任首任局長,要求溪洲部落原住民搬遷到三鶯部落[1]。2002年,臺北縣政府訂定「三峽隆恩埔段原住民短期安置所出租國宅政策案」,預計安置150戶,其中包含溪洲部落42戶;為捍衛居住權,溪洲部落在牧師馬耀•谷木與伍杜•米將的協助下組織了「溪洲部落自救會」。

拆除•抗爭•安置

2007年夷將·拔路兒擔任行政院原民會主委,改口要台北縣政府重新檢討河川線,不該讓溪洲部落遷移;正逢台北縣政府「大碧潭再造計畫」重劃行水區,決定拆遷溪洲部落等數個位於新店溪畔的阿美族都市原住民部落。溪州部落居民拒絕拆屋及遷徙至「三峽隆恩埔段原住民短期安置所」(三鶯部落,又稱三峽原住民文化部落),與台北縣政府發生抗爭。2007年底,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回應爭取居住權,說「我把你們當人看,我把你­當市民看」,善意卻被扭曲。 [2]2007年12月30日,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說,他仔細聽完當時馬英九的整段對話,可以感受到馬英九並無惡意,但仍不免聽出馬英九以漢人為尊的心態;但馬英九所受到的攻擊並不嚴苛,「你應該慶幸:攻擊你的人,都是些原住民中最不適格的人」[3]

2007年12月27日,夷將·拔路兒帶領行政院原民會前四任主委召開記者會,共同譴責馬英九涉嫌歧視溪洲部落原住民的言論。夷將·拔路兒說,他對「溪洲部落是否安全」仍持保留看法,溪洲部落仍有待正式調查是否安全,但臺北縣政府對新店溪的整治預計設計腳踏車道和咖啡區,顯然臺北縣政府還有可能有很多規劃方向;當記者不斷提問關於溪洲部落去留、安全、迫遷等問題時,主持人卻提醒「今天主題是譴責馬英九不當言行」;最後,一位原住民記者質疑,行政院原民會平時不為原住民發聲,現在才針對馬英九[4]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師生積極投入,並獲日本豐田基金會亞洲鄰人行動計劃之贊助,推動溪洲部落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計劃,協助爭取中央與地方政府編列工程預算,協助成立「溪洲阿美文化永續暨社區發展協會」。[5]

2008年,台北縣政府認定溪洲部落非法蓋在河川地,屬於違建,差點遭到拆除。經抗爭和學者聲援,台北縣政府的回應,從拆遷到緩拆,乃至於溪洲部落旁劃設原住民生活專用區,為部落居民居住區和文化園區。

2009年台北縣政府啟動「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計畫,2012年透過都市計畫變更,將溪洲部落所在農業區及河川地規劃為原住民生活專用區,距原部落約一百公尺。 由新北市府闢建道路管線水電等公共設施,協助原住民承租公有土地,由部落「自力造屋」,居民負擔三分之一自籌款,政府補助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由公部門協助申請貸款,部落異地重建後才執行拆遷。[6] 原本只租不售的原住民社會住宅計畫,在朱立倫市長轉向為只售不租。[7] 以透過住民參與,實踐部落文化生根與生態管理,「部落共管」達成永續經營。

溪洲部落反拆遷運動有兩個特色[8]

  • 阿美族都市原住民獨特的遷移經驗、社會組織及生活型態,使居民對溪洲部落此「都市故鄉」強烈認同, 動員整個社區並串聯其它都市原住民部落進行抗爭。
  • 學界、社運人士與大學生積極參與組織「溪洲部落後援會」,建立網絡,串連原鄉部落及社運團體。

埋石儀式(Patektek)

2011年3月5日舉行部落舉行埋石儀式(阿美語),溪洲部落長老暨新店市總頭目萬福全號召族人,為部落建立35週年的紀念活動,並返回花東原鄉移靈取石,在新部落預定地進行邦查傳統埋石儀式,團結族人,於台北永續生根。[9]

花東原鄉移靈取石

蘇迪勒風災

蘇迪勒颱風於2015年8月8日降下豪雨,新店溪水暴漲湧進溪洲部落,總計43戶的溪洲部落,除了3戶倖免外,其餘40戶全遭水淹,「連賀伯颱風來都沒有這麼嚴重,真的是最慘重的一次風災。」。[10]

部落特色

溪洲部落阿美族多來自花蓮、台東,遷移至都會區邊緣,就地取材自建部落家園,隨人數增加, 形態與文化更為豐富多元,延續原鄉之空間樣式, 保留宗教信仰與祭典儀式傳統,與都會區漢人截然不同, 富有與自然共生、永續經營自主性原民部落的精神。溪州部落文化空間的獨特性,反映出原住民傳統文化,凝聚部落族民的向心力,空間網絡的緊密交集在溪洲部落中更顯重要。

都市阿美族住民早期主要從事板模、採礦、遠洋漁業等所謂「最高、最深、又最遠」的底層工作,多仰賴體力勞動的工作。而今, 誠如從事營造業的溪洲部落長輩所言:「我們蓋了都市,卻被都市趕出來。」

飲食自給自足

阿美族人於節慶活動之捕魚儀式,使溪洲部落臨水而居, 具區位選擇與空間文化的意涵。 空地自行耕作種菜,飲食自給自足。

部落廣場

臨溪之部落廣場,位於空間中心, 為部落婚喪喜慶的儀典性場所,每年在此舉辦豐年祭,設置代表豐收的杵臼為地標,為族人暱稱為「精神堡壘」。

母系社會性別分工

阿美族傳統為母系社會,女性地位比男性高,由女人做主,包括財產繼承與某些祭祀權。 但漸受都市外來文化影響,此制度亦趨弱化。

頭目制度

阿美族社會體系基礎主要在於領袖制度與年齡層級。最高領袖是大頭目,其權力表現在對外交涉與對內安排公眾事務。

相關條目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溪洲部落

參考文獻

書目
  • 于欣可,《都會區河岸部落的空間抗爭與再創造-新店溪畔溪洲部落的個案》。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2012)。
  • 朱哲良,《基地方文化抵抗的結構與能動性:以台北溪州部落為例》,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美術系所
  • 楊士範,《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唐山出版社, 2012年
  • 楊士範,《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台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唐山出版社, 2006年
  • 賴兩陽,《都市原住民社會住宅問題探析:以新北市三峽區隆恩埔國宅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参考资料

  1. 林金池. . 中國時報. 2016-09-07 [201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2. YouTube上的總統候選人馬英九 《我把你當人看,我把你­當市民看,要好好的把你教育》,2007年12月26日
  3. 莫那能. . 聯合報. 2007-12-30: 15.
  4.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 苦勞網. 2007-12-31 [2020-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1).
  5. .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6. .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1).
  7. 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朱立倫市長表示,市府推動「自助、共助」的原住民住宅政策,讓原住民朋友有擁有建物所有權》
  8. (PDF).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9. .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4).
  10. . [2015-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0).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