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
烏鱧(學名:),又名北方蛇頭魚、斑魚、黑魚、生鱼、烏魚、烏棒、蛇頭魚、文魚和才魚,属鱧科鱧屬,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用鱼。
烏鱧 | |
---|---|
烏鱧標本 | |
保护状况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辐鳍鱼纲 Actinopteri |
目: | 攀鱸目 Anabantiformes |
科: | 鱧科 Channidae |
属: | 鱧屬 Channa |
种: | 烏鱧 C. argus |
二名法 | |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1] | |
原产地 引入地 | |
異名 | |
|
體型
烏鱧有雄性大於雌性的現象,一般成年烏鱧的體長約在40至70公分之間,不過有些大型烏鱧的體長長達80公分以上,目前為止發現最大的烏鱧有接近1.5公尺之長(也有人說是1.2公尺),重達15磅(7公斤左右),據說是在俄羅斯被發現的。
特徵
烏鳢的口部延伸至眼部後方,長長的背鰭大約有49至50個鰭刺,而臀鰭則有不少于30個鰭刺。烏鳢的體色是其最明顯的特徵,一般大多為棕色,不過有少數部位可能為金色或蒼白色,烏鳢身體兩側的斑點呈現鞍狀排列。
經濟價值
烏鳢在韓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被視為一種珍贵的食用魚,廣東人尤喜加入西洋菜、陳皮、鴨腎等作湯;贵州人用番茄做辅料炖制而成的酸汤鱼(又名酸菜鱼)是贵州名菜;大韓民國在1992年時出產了500公噸左右的烏鳢,但烏鳢卻未成為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市場中十分普遍的魚種,而在其他地區,如鹹海和塔拉河,每年都各會有1-5公噸和10公噸的產量,目前台灣某些餐廳也引入了此種作為食用魚,與台灣其他原生一樣可當作食用魚的鱧魚(斑鱧(Channa maculata)、七星鱧(Channa asiatica}}))有競爭的意味。
習性
牠們有鰓,也有輔助呼吸器官,只要有水氣就可以在旱災時躲在泥中度過。
生存環境
烏鳢分布于印度、东南亚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日本以及各大水系等,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沟渠中以及常潜伏在水草茂盛处,喜好生存於底部為泥土、有水生植物與水流緩慢平靜的湖泊、河川、池塘、水庫以及運河等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舟山群岛。[1]
哺育與成長
烏鳢的幼魚由兩隻成魚守護,並會把卵放置於60至80公分深的巢穴。烏鳢的在孵化時的第一天,長度大約是5.7毫米;在3天後則會長至7.3毫米,並且開始用魚鰓呼吸,血管會明顯增少,而胸鰭會變大;兩星期後,身長會達到1.1公分長;而1.8公分之後,就會開始食用小甲殼纲動物以及更為幼小的魚;直到長至4到4.5公分時,才會有斑點出現。成魚守護时会攻击游近的动物。
入侵物种
作為食用魚,烏鳢曾在美國,紐約、休士頓、奧蘭多、聖路易等城市有大量販賣,但因有部份烏鳢流出,在野外大量繁衍,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態造成破壞,2007年7月29日,美國當局禁止了烏鳢的進口。
大眾文化
烏鳢在2004年被拍成《恐怖食人魚》(Snakehead Terror)以及《科學怪魚》(Frankenfish)兩部電影,故事中是以烏鳢對生態的破壞為背景,不過《科學怪魚》劇中的烏鳢經基因改造體型龐大,而《恐怖食人魚》則是寫說烏鳢被加入赫爾蒙異常巨大。
經濟利用
可作為食用魚及觀賞魚。
参考文献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Courtenay, Jr., Walter R. and James D. Williams. Chiana Argus 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5-15. USGS Circular 1251: Snakeheads (Pisces, Chinnidae) - A Biological Synopsis and Risk Assessment.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4-04-01. Retrieved 2007-07-15.
- (英文)佛羅里達聯合科學中心
- (英文)issg database
- (英文)discovery life
- (英文)Snakeheads of the World
- (英文)ITIS Standard Repor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