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馘碑

獻馘碑位於宜蘭市中山公園內東南側,是日治時期當地政府埋葬無主孤魂的納骨塔,目的是為了紀念開闢宜蘭地區初期遭原住民所殺害的漢人。為宜蘭縣境內體積最大、高度最高、設計最複雜、施工最精緻、規模較大且保存完整之紀念碑,2004年3月12日公告為縣定古蹟[1]

獻馘碑
中華民國臺灣)文化資產
獻馘碑正面
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類別碑碣
位置 臺灣宜蘭縣宜蘭市中山公園
建成年代 日本明治42年(1909年)
開放時間全日
材質大理石
參觀費用免費

背景

「馘」(音同「國」),指的是首級[2]。原本宜蘭山上的原住民泰雅族,曾有「獵頭」的習俗。自吳沙入墾宜蘭地區後,由於漢人不斷的擴張土地,常與漢人發生衝突,尤其以南澳一帶的泰雅族人最強悍勇猛,使羅大春所闢的蘇花古道幾乎荒廢。當時治台的清朝官員撫剿並行,曾多次派兵圍剿,但卻都失敗[3]

及至日治時代,日本勢力進入山地,明治三十六年(1903年),設立宜蘭隘勇線,以監控南澳的泰雅族人。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於明治四十年(1908年)領軍攻打太魯閣山區,並透過隘勇線封鎖鹽等民生物資。南澳與溪頭兩社被迫於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投降,自深山的祖居地遷移至靠近平地的地方,形成新部落。頭目獻出武器和獵獲的頭骨,且矢言革除出草獵首的傳統[4]

當時宜蘭仕紳為了紀念不再受泰雅族人獵頭的威脅,於是由波江野吉太郎發起募款,共募得4,410圓。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立碑。原欲立碑於員山堡金六結庄(今宜蘭高中),但因地基不穩而改立於宜蘭神社公園(即今址)[5],工期五個月(一月至五月)。塔下埋有泰雅族所獻出的武器和所馘獵的頭骨。

建築特色

獻馘碑高296(約9.86公尺),以大南澳所產的大理石為建材。

外觀由下而上分為台基、底座、碑身、碑頂等四個部分,台基長寬約26尺(約8.66公尺),將底座墊高,強化其線條與收腰的處理,構成有層次的幾何效果。底座的四角向上突出。碑體下方石頭刻有設立此碑的緣由,是由清廩生林拱辰所撰[6]

塔身為圓柱體,底座向上接連著圓柱,柱頭覆以圓蓋,在順勢向上收窄到頂端的圓球,並刻有「獻馘碑」三個大篆字體的碑名。

碑文內容

獻馘碑碑文

參見

參考資料

  1. 獻馘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 “馘”字的漢語拼音通用拼音的讀音為guo2。來源: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繁體中文)
  3. 宜蘭市.昭應宮.舊宜蘭監獄署.獻馘碑.忠靈塔
  4. 遠離紛嚷(中):宜蘭市拾穗、獻馘碑 .@ Vincent的網路日誌 痞客邦
  5. 獻馘碑.台灣大百科
  6. 獻馘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獻馘碑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