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郡

玄菟郡諺文현도군)是漢四郡之一,其疆域屢屢因為戰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於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設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裡最重要的一個, 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東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被撤销,玄菟郡迁至今吉林省一帶,東漢時西移至辽东。之後為高句麗所灭。

第一玄菟郡、第二玄菟郡、第三玄菟郡

歷史

西元三世紀的朝鮮半島

玄菟郡所在地,原是衛氏朝鮮屬國沃沮的故地。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漢征衛滿,並於次年滅其國,置四郡,是為漢四郡,皆屬幽州。漢四郡除玄菟郡外,還包括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但以玄菟郡的面積最大。郡治位於玄菟城(一說夫租縣,即今日咸鏡南道咸興市)。玄菟郡有戶口4萬5006戶,人口22萬1845人。除了管治本郡以外,扶餘國東沃沮高句麗亦從屬於玄菟郡。

公元前82年(漢昭帝始元五年),西漢調整玄菟郡之疆界,廢真番郡、臨屯郡,並把當中部份編入玄菟郡及樂浪郡。之後,玄菟郡的郡治移往高句驪縣,即今日吉林省集安市通溝鄉(一說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满族自治县的永陵地區)。江內之地劃入玄菟郡,江外之地劃入樂浪郡,此時的玄菟郡大約南達清川江大同江上游北岸,與樂浪郡為鄰;北達哈達嶺輝發河一帶,與夫余為鄰;其西為遼東郡,以長城為界;其東以長白山為界與沃沮相接,居民以漢人與高句麗人為主。

公元12年(新朝始建國四年),王莽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又名樂鮮,仍屬幽州。其部將嚴尤誘殺高句麗的君主(被杀者有琉璃明王、琉璃明王的部将延丕閔中王三种说法),高句麗遂脫離中原王朝獨立,開始吞並玄菟當時的轄縣。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大武神王高無恤堅壁清野,退入国内城漢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新成立的東漢接受高句麗的朝貢

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將長城內候城、高顯、遼陽三縣劃歸玄菟,將玄菟遷到長城以內,轄今日沈陽撫順一帶,人口約4萬餘。不久,高句麗又開始蠶食玄菟郡在長城內的轄地,屢次入侵。中平六年(189年),公孫度割據遼東,玄菟為其屬地,其太守一直都由公孫家擔任。

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公孫淵,廢候城縣,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

265年,西晉建立,廢遼陽縣。後歸慕容垂;子,以句麗王安為平州牧居之。

404年,高句麗乘中原內戰之機,占領遼東全境,玄菟郡為其占領,設玄菟城管領。

及至唐高宗新羅聯軍滅高句麗,玄菟郡全境盡歸唐朝,原境被改編成安東都護府

歷任太守

参考文献

引用

  1. 漢書/卷十九、資治通鑑/卷三十:尚書令五鹿充宗為少府, 五年貶為玄菟太守。
  2. 漢書卷九十三/成帝初: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
  3. 漢書/卷六十八、資治通鑑/卷二十五:玄菟太守霍雲
  4. 後漢書·卷二十七 :[宣]彪官至玄菟太守。
  5. 後漢書·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高句驪)二八一三頁建光元年(121年)春,玄菟太守
  6. 後漢書·卷八十五 二八一二頁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玄菟太守公孫域
  7. 三國志/卷八 公孫度:玄菟太守公孫琙
  8. 後漢書·卷八十五 二八一三頁建寧二年(169年),玄菟太守耿臨
  9. 三國史記卷十六 高句麗本紀 第四:(新大王)五年(169年),「將兵助玄菟太守公孫度 討富山賊」
  10. 三國志/卷三十、資治通鑑/卷七十五:正始中,玄菟太守王頎
  11. 晉書/卷四十五
  12. 資治通鑑/卷八十八、晉書/卷百零八:玄菟太守裴武
  13. 晉書/卷百零九、資治通鑑/卷九十五:郎中令高詡為玄菟太守
  14.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玄菟太守河間劉佩
  15. 資治通鑑/卷九十九:東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百濟近肖古王七年),玄菟太守乙逸
  16. 資治通鑑/卷百零四:玄菟太守吉貞
  17. 北齊書/卷一:六世祖高隱,晉玄菟太守。

来源

书籍
  • 漢書·地理志
  • 遼史·地理志》
  • 井上秀雄(1972年):《古代朝鮮》,日本放送出版協会<NHKブックス172>。ISBN 4-14-001172-6
期刊文章
  • 倪屹(2002年):《第二玄菟郡探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2期,200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